小学语文课堂信息现状及改进建议
2021-03-05纪慧芬
纪慧芬
【摘要】本文中小学语文课堂信息包括环境信息、媒体信息、语言信息。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了解目前小学课堂信息现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前整理习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秩序感和认同感,优化课堂环境信息;要深入研读分析教材,精心筛选和使用媒体信息,提升课堂媒体信息的适度性和有效性;要关注自身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让课堂成为传递优质、智慧语言信息的场所。
【关键词】课堂信息;现状;改进建议
一、注重整理习惯培养,优化课堂环境信息
【现状观察】Y学校位于苏州市区,建于2008年,学校教室面积、采光、媒体硬件设施情况较好,学校共有24个班,24名语文教师,笔者通过每日巡课、跟踪听课等方式完成课堂环境信息观察全覆盖。针对班级环境信息观察点如下: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班本文化特色鲜明,教室环境整洁,学生课前有整理环境意识,物品摆放整齐的班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明显较好,同时发现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环境信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缺乏培养学生课前做好环境卫生及物品整理习惯的意识,此类教师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改进建议】众所周知,整洁舒适的环境能让学生产生舒适、愉快的正向情绪,而正向情绪能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协调、促进的作用,关注课堂教学的环境信息,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环境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忽视的途径之一。教师应努力营造让学生形成归属感的班本环境文化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整理习惯,保持班级环境的整洁,让课堂环境释放正向信息,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
1.关注班级特色环境信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认同感。语文教师在班级中布置图书角、绿植角、作品展示区等班本特色区域,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班本特色区域,与班级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做好日常维护,安排学生定期维护,充分发挥这些特色区域育人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提升认同感。比如:可以设置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班级借阅图书情况,也可安排流动摘抄本,让学生轮流记录好词好句;可以让学生轮流管理班级动植物角,丰富学生在班级生活的体验,这些体验能帮助学生认同自己学习的环境,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强的参与欲望。
2.关注学生整理习惯培养,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秩序感。现在有不少常态语文课忽视了学生习惯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教授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体验规则,教师进到教室就要给学生“讲规矩”:课前黑板要擦干净,桌椅横要平,竖要直,课本文具要摆放有序,铃声响后迅速回座位,调整呼吸,头摆正,肩放平,手足安,发言声音要响亮等。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整理习惯,让学生明白“什么时间节点做什么事”“什么场合需要注重仪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课堂学习的秩序意识。
二、深入研读分析教材,適度使用媒体信息
【现状观察】笔者在观察中发现Y校95%的常态语文课会使用到多媒体,媒体信息贯穿语文课堂教学,但是课堂媒体信息使用的效度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过度使用、不当使用媒体信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省”这个生字时,出示涵盖“省”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和书写要点的相关信息,整张图片有60多个字符,,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因为信息过多,过杂,缺乏重点和层次,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接收重点信息。事实上,目前语文常态课媒体信息过多、过杂,媒体信息使用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改进建议】
现在获得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非常便利,而且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处理已经超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如果学生接收的信息量超过一定限度,自身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就不能做出有效的反应。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会变得低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精心筛选课堂媒体信息,在课堂教学时精心使用媒体信息,努力提升课堂媒体信息的适度性及有效性。
1.精心筛选媒体信息,提升课堂媒体信息的适度性。信息量过盛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对于媒体信息的使用一定要摒弃“拿来主义”,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挑选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媒体信息,备课时多问自己诸如“这一张PPT与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如果不用PPT学生是否能读懂学会”等问题,要始终清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要让教学课件喧宾夺主。同时,语文课要有留白,要给学生留想象的空间。笔者近期听了两节《海底世界》随堂课,一节课使用的课件共24页,课件PPT出示撑满了整节课,但是听完后却有“什么都说到了,但是好像什么都没有说透”的感觉。另一节课教师使用的课件只有4页,主要用于文章重点生字词、重点段落的教学过程中,而课的多数时间,教师通过自身出色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想象漆黑一片的海底世界的无限精彩,整节课师生语言交流、情感互动明显优于前者,给笔者的感觉是一节看似不费力却又有很多因课堂生成生发的精彩之处。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需要有很多现场生成才会生动,因此语文课堂是不宜让课件撑满的,媒体信息的使用一定要适度。
2.精心使用媒体信息,提升课堂媒体信息的有效性。语文课上出示的语言文字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审核课堂媒体信息,杜绝媒体信息上出现语言文字错误,段落格式不规范等现象,比如:段落前面要空两格,书名号之间不用“、”,中文数字后面用“、”,而阿拉伯数字后面用“.”等,语言文字使用规范要坚持落实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媒体信息,如图片、文字、声音等要根据学情,注重出示的时机,如配乐朗读要等学生朗读熟练,情感已有酝酿后再尝试,出示学习要求要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时间,避免多数学生没有看清内容,课件已经跳到下一页内容,这样学生是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三、提升师生表达能力,智慧运用语言信息
【现状观察】笔者在观察中发现Y校常态语文课上部分教师对于课堂语言不够重视,教师教学语言随意,病句出现频率高,语音语调缺乏变化,语言感染力不足,情境模仿能力差。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长征》一课时,整节课声调平淡低沉,语速慢慢吞吞,导致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是很难体会“远征难”“只等闲”“尽开颜”背后的征途艰难,精神强大,满心喜悦。同时,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课堂语言的指导不到位,如:学生发言时站姿随意,声量较轻,教师没有给予提醒纠正,学生发言中句段不完整,出现病句,教师不能及时指出。
【改进建议】
语文是学习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语文课堂上教师语言、学生语言等语言信息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语言信息的传递与指导的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让语文课堂有着高质量的语言信息。
1.注重自身语言修养提升,智慧运用课堂语言信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教师的语言能力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舍得在自身语言能力下苦功,高度重视自身课堂语言素养的提升,除了语言丰富,表达规范外,教学时还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字信息,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时要用较激昂的语调,“望湖楼下水如天”时则用平缓的语调;要学会运用停顿,比如学生上课走神,教师可以眼睛盯着学生,声音却停顿,用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含蓄提醒学生专心听课,帮助学生调整听课状态,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可以根据任务层次进行停顿,让学生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还要有情境模仿能力,让课堂语言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如小白兔说话是细声细气的,大灰狼说话是恶狠狠、粗声大气、不耐烦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接收语言信息。
2.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传递优质课堂语言信息。《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有些语文课气氛沉闷,学生发言不积极,而有些语文课学生呈现放松状态,表达的意愿强,而那些课堂气氛较好的语文课,一般都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班级。教师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学生喜欢老师,信任同伴,师生之间有亲近感,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学生表达的欲望才会强烈。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发言时站姿要大方,神态要自然,声音要响亮,表达要完整,尽量不出现语病,如有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系统性思考,课堂上提问不宜随意,要提炼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意愿的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表达有逻辑,有层次,同时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也要有针对性,有丰富性,不能只用“对”“好”“不错”之类的语言给予评价,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火花被“看到”,自己的表达能力被肯定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高茜茴《小学数学课堂信息交流实践研究》2015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