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相关问题浅析
2021-03-05吕雪晴刘洋
吕雪晴 刘洋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种种变迁,当前国家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技能培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音乐人才缺失及需求矛盾等问题突出。结合师范专业认证体系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双技能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尤为重要且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师范专业认证下如何培养音乐类相关人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指向研究、人才培养途径的突破等方面浅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教育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及艺术教育的逐步发展,当今教育领域提高了音体美艺术类学科的占比,相应的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考察。由于音乐类艺术生相较于其他类艺术生数量更少,因此在培养上更注重其多样性发展。希望本文能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育实践”技能培养提供行之有效和具有可借鉴性的模式探索。
一、师范专业认证下音乐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内涵及发展要求
人才培养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人才相关的培训教育与挖掘。人才培养出发点落脚点在于挖掘人的潜力,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相关政策,音乐师范院校中对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发展与突破:扎实理论,提升功底。作为音乐师范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音乐教学类工作,因此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狠抓理论学习。同时还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更好的融入到音乐教育教学中,做到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革新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不断革新,对高校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会急需大量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把新政策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去,紧跟国家政策,紧跟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创新性发展。同时还要明确培养目标,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诉求也在与时俱进,简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培养学生高素质相结合。
(三)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指向性问题
1.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典范
我国在音乐专业领域的培养可谓内容丰富,样式众多,但是还是没有十分完备,缺乏典范。反观现在音乐教育专业培养重点不够清晰,很多高校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很多学校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更好的抓住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千人一面的现象仍旧存在。教学过程不够灵活多变,导致学生对知识和运用知识认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个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1]但当下课程结构大部分出现了体系分离状态,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课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整合,从而使学生出现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知识孤立等影响;其次,与理论类课程相比较,教学技能类课程较少,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性。
3.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缺乏独特属性
常见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虽然具有科学性,但其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抑制了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提高与发展。我们要看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注重基础与理论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带去更多音乐类体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还可以通过艺术社团活动、艺术调研、艺术馆参观、组织音乐相关的文艺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人文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所谓的人文素养内延和外延的概念都很复杂多样,音乐也是一种文化的素养。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与音乐学科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在人文知识、社会知识、思想道德知识等方面的素养,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忽略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从而改变外界对音乐等艺术专业的刻板印象。
5.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及未来规划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音乐教育这一学科因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学生在就业时所受局限性更大,与此对应的是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大。学生在毕业季就业时,若想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在校期间就应该对毕业后的去向有个大体的规划,要有科学规划,针对自身的就业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方向做大概的评估,明确自身的定位、了解自身具备的才能,为自己未来的工作积攒一定的经验。
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指向研究
1.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近些年来,很多学生接触音乐时间较晚,通过艺术类招考的方式进入到音乐专业学习,所以这部分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时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为薄弱,导致了高等院校内学生的音乐水平与专业素养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时应完善课程的设置,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与基础的音乐教育做好衔接。其次,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要增加教学技能类的课程门数,增加多种内容。最后,发挥技能类课程的优势。技能类课程归根结底在于提升学生日后实践能力,这样学生能更好的将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程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2.人数上充实质量上努力提高
教师教师,教书育人,教师的音乐素养也会传递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基于教师角色的重要及不可替代性,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設,提高教师素质素养,尤其是音乐素养,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部分师范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来自各音乐学院,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当中比较关注学生本学科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本学科与基础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2]因此,第一步是明确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目标,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怎样培养学生;第二步是有效地进行学科整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的形成;第三步是结合当下教育发展新规定新要求,加强对音乐教学思维的转变,适应时代要求,找寻一条适合学生,家长满意的音乐教育道路。打铁还需自身硬,辅以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通过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热爱音乐,感受音乐之美。
3.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和锻炼的机会
受专业限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期没有文化课学生实习期长,学生无论是前期准备工作还是后期实践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上文提到的“音乐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这一课程,应由学生进行备课,安排课程内容,自行设计教学内容,再由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内容进行打分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益求精。
三、人才培养途径的突破
1.明确培养目标是什么
做事情之前先确定好要达成的目标。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文化素质培养;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综合能力培养;重视教育理论学习,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3]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参考音乐学院的课程,突显“音乐性”与“专业性”;同时,减少理论类课程的门数,增加实践类课程和教学技能类课程,以此增强“教育性”与“师范性”。
2.重构课程设置,立足实践需求
因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还应优化专业实践形式,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职业应用。为了更好的推动音乐教学实践的发展,课程设计需更加完善,重构课程设置非常必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空间广阔,我国在音乐教育上有先天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扬优势,重视音乐教育人才的培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音乐类人才。同时,要结合当前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双技能培养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3-25,23-25.
[2]张娜;李娜,高师音乐教育实践教学技能策略分析[J].民族音乐,2019,85-87,85-87.
[3]李红,浅析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99-100,99-100.
项目来源:
1.2021年辽宁师范大学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师范专业认证下音乐教育人才“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双技能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1101650176。
2.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会项目: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创新创业型師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0lslktwzz-038。
作者简介:
吕雪晴,女,2000—,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生,专业方向音乐学。
刘洋,男,1972—,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