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筑创作中建筑形态与建筑技术的关系

2021-03-04吴仕岩

中华建设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筑发展

吴仕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空间美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促使业内对“建筑形态”的专业化研究不断深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建筑形态学》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建筑形态这一重要课题。各高等院校、设计研究机构也纷纷从建筑形态的构成、造型、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相关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什么是建筑形态?通俗的解释是,人类将自然界的规律与物质形态运用于建筑中,或者说建筑形态是人工创造的物质形态,是人们对各种建筑形成的感知集合,是建筑存在给人们留下的总体印象(图1)。

建筑技术是人类社会在建筑物生产活动中的行为总和,包括结构技术、装饰装修技术、设备技术、信息与智能化技术、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又可以分类为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两个层面,设计技术主要表现为创作和计算,施工技术主要表现为营造的组织和实施(图1、图2)。

图1 建筑技术的内涵

图2 建筑技术的分类逻辑

图3 建筑形态和建筑技术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图片来源:自绘)

建筑形态和建筑技术是辩证的关系,建筑技术决定和制约建筑形态,而建筑形态又反过来促进建筑技术的提升(图3)。建筑形态的演变是建筑技术探究、发明、提高、更新和发展的积累过程。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建筑技术特征,这种特征通过建筑实践后不断地演化发展,生成新的建筑形态,逐步改善和完美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由此可见,对建筑技术和建筑形态不断交错影响、发展的总结和概括,构成了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图4 不同时代建筑技术特征生成相应建筑形态(图片来源:网络)

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中国建筑,建筑形态都与当时当地的建筑技术密不可分,其中结构技术和材料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最大。近几十年来全球建筑技术的进步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500多年的总和。在结构技术方面,长期影响和限制建筑形态发展的超大跨度、超长悬臂、超高矗问题已经可以轻松解决,如北京大兴新机场的“C型柱”结构,使公共空间的美学设计方案得以完美呈现。在建筑材料方面,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为解决长期制约建筑形态通透、明亮、舒适和轻盈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5G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又为传统建筑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动能。这一切都为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形态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从我国改革开放40年左右的城市化建设成果看,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成果已经给城市的建筑形态带来了巨大变化,我国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像鸟巢、水立方、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公共建筑,都充分体现了建筑技术发展水平对建筑形态的影响,促进和造就了我国大国形象的建立,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外在体现(图4)。

笔者认为,建筑创作者应以人类对建筑空间的美好向往为基本方向,而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地、一族的偏好和需求。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运用既有的先进建筑技术,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公共人居环境和居住空间的品质追求。当前,建筑行业存在一种右倾的建筑思想,以传承某种特色为基本思路,追求建筑形态上的复古主义和不变主义,以符号化的标志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建筑形式流派,只要建筑没有体现某种既定的形态就指责其违背了学术要求。这种思想忽视了建筑形态与建筑技术的辩证关系,禁锢了现代建筑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当前,某些以复古仿古建筑和沿用旧建筑形态的创作思路,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建筑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限制了现代工业文明给建筑带来的巨大生命力和表现力,是对当前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科学的浪费。

任何建筑创作的学术流派都应该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技术集成,建筑形态作为一种学术思想,绝不应该定格在以往的固有认知上,而要充分利用好建筑技术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追求更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空间美学的美好向往,这才是建筑创作努力的正确方向。设计一幢建筑或一个建筑群落,不应该先考虑采用哪一种建筑流派,而要以“建造对人和自然充满关爱的建筑艺术品”为目标,实现既与环境浑然一体,又与现代建筑技术高度融合,促进建筑形态、城市风貌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完美。

笔者认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任何历史阶段的建筑,其建筑形态和建筑技术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筑创作者务必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大胆创新,不断变革,才能创作最新最美的现代建筑,造就新时代的建筑宗师!

猜你喜欢

建筑发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