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需要工人“转型升技”
2021-03-04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农历新年才是一年开启的真正标志,而春节也是千家万户团聚的重要日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千山万水阻隔,人们总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家乡,每年涌动的春运大潮就是思乡之情最好的写照。
与往年不同,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今年中央号召“就地过年”,各地也纷纷拿出诚意来挽留外来务工人员:发红包、送节礼、办活动……相关举措不一而足,目的就是让做出牺牲的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一个安心、暖心、稳心的春节。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就地过年只是倡导,而不是强制,必须是老百姓自觉自愿、出自真心实意。部分地方擅自加码,在过年政策上搞“一刀切”,把中央过年政策的 “好经”念歪了,是明显的“懒政”。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防疫加码“六不准”,杜绝权力滥用;地方上也及时做出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核酸检测、居家隔离等措施,让想回家的人能够安心回家。
实际上,经过一年多的疫情防控战,我们应当保持定力,对中国防疫能力保持信心,以更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抗疫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
在就地过年的外地务工者中,不少是一线的建筑工人。他们通常上有老下有小,春节往往是一年中唯一能见到父母孩子的机会。因此,除了常规补偿措施外,还应给予他们更多关爱,比如节后错峰休假回家探亲并给予补贴等。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因为门槛较低,千千万万的农民工投身建筑业,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收入。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入这个相对艰苦的行当,逢年过节不少工地都会遭遇“用工荒”。
与此同时,我国建筑业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一支技能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是当务之急。为此,近日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从做实产业工人培育载体、加强建筑工人技能培训、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改善建筑工人生产生活环境等4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建筑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
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是建筑产业发展转型的必然需求,也是提升一线建筑工人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以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支撑,将持续推动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国建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