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机制研究

2021-03-04李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耦合度流通耦合

李凯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产品消费需求,也使得农产品流通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传统农业经济体系下,农产品流通范围极为有限,很难谈及产业化发展[1]。近年来,农产品政策不断出台,这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计划在2年内在全国城乡地区建成100个示范县,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便捷、顺畅、高效。这表明农产品流通产业环节加速互联网化的序幕正式拉开。事实上,城镇化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2]。

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探讨了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存在溢出效应,还需从实证角度分析二者的耦合度。陈林心等[3]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18年面板数据,并采用空间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王海军等[4]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流通已经突破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大批量农村人口分批次、多渠道转移到城市,使城市人口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在这种情形下,城镇化空间布局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可以推动农产品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周熙登等[5]基于1990—2015年4个阶段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用城镇用地来源、城镇扩展速率、城镇用地扩展差异指数及扩展强度指数的等扇分析等指标,研究了武汉城市圈城镇扩展的时空格局以及农产品流通分异情况。研究表明,不同时期,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区域呈现出不同形状,如扇形、“U”型。同时,不同等级城市扩展格局对农产品流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大中型城市的农产品流通情况比较稳定。也有学者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佟艳等[6]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对不同城镇化进程的县(市)作为典型区域,分析了1980—2015年城镇化进程下农产品流通的时间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不同时期,城镇化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地貌特征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分布规模具有正向的影响,农户分化对农产品流通产业的集聚与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来看,许多文献仅从空间维度分析了农产品流通产业和城镇化的相互影响,没有深入研究时间方面的影响。事实上,从时间与空间耦合角度厘清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鉴于此,本研究创新性地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机理,从实证方面利用系统灰色分析法分析了二者的耦合度,依据结论,提出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可以为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提供补充,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

1 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机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产业正逐步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流产业。在市场利益驱动及政策引导下,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正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呈现出时空耦合的特性。这种耦合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作用机理图Fig.1 Coupling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industry

第一,城镇化是农产品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城镇化是资源、经济、人口与环境相协调的综合要素集成发展的一种表现,为农产品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流通市场环境。首先,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可为农产品流通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遇,进而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由此,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得以不断提高,进而消费需求也随之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这不仅对农产品流通速度和种类上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也为农产品流通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镇化因此也被看作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需求引擎”。其次,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对农产品生产的加工流程更为熟悉,这些劳动力如果输送到农产品流通产业中,则能够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由于城镇化迅猛发展,在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时间和成本,推动了农产品流通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规模扩张提供有利条件。农村地区产业关联性不断增强形成产业集聚现象,并由此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农产品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城镇化进程也会加快。一方面,农产品流通职能有效发挥,为推进城镇化奠定基础条件。张国富等[7]认为,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环节的农产品流通业,能够高效实现农产品价值及使用价值转移,在整体供应链环节中起重要中介作用。农产品流通业态不断丰富,可为改善乡村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便利条件。周阳敏等[8]研究指出,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能够及时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扩大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另外,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扩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了农村地区人口就业压力,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继而为城镇化规模扩张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城镇化迅速推进,也会加快农村流通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继而加速了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

第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给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农产品流通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与地域性,其对流通设备与流通技术要求极高。从时间影响的维度来看,中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季节对运输要求有着不同的标准。事实上,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流通主体与功能单一的问题,同时,农产品流通渠道被分割成多个阶段,横向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参与者,这导致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环节的周期延长。农产品流通产业会受到时间因素的不利影响,将会减缓城镇化进程[9]。同理,因时间因素不利影响,城镇化时间发展进度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对农产品流通产业产生负面影响。

从空间影响的维度来看,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条件各有差异,而这种区域性经济差异对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带来不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可以为农产品流通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措施。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深处内陆,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难以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10]。在这种局限的情况下,不同区域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当地城镇化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作用。城镇化水平较低,那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也会受限,反之亦然。

2 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检验

2.1 模型构建

在资源利用和配置角度下,农产品流通的产业效率主要由资源配置和生产技术两方面的效率组成。所谓资源配置效率,主要是指在流通价格已知的基础上,流通主体为获取最大利润,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实现资源利用最小化,产量最大化的一种能力[11]。其中,DEA是验证多产出与多投入法的算法,主要用于验证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算法。同时,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影响,使得相互作用机理较为模糊,本研究在DEA算法基础上,采用系统灰色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度模型如下:

(1)

(2)

式中:A1、A2分别表示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Xij为耦合评价体系指标值,λij表示各指标对应的权重,属于调节系数,k常数指数(k≥2),C为系统耦合度,C∈[0,1],且当C=1时,二者耦合度属于最优状态。

耦合度模型在研究城镇化与农产品流通的耦合性时,很难甄别低水平的耦合度。因此,引入耦合度协调模型,更加精准判别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时空耦合机制。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3)

式中:D为系统耦合协调度,C为系统耦合度,T表示“城镇化-农产品流通产业”综合协调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通常情况下,T∈[0,1]可保证D∈[0,1],α、β分别赋值为0.4和0.6。

为进一步评判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水平,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

(4)

表1 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划分Table 1 Coupling synergy development level division

2.2 指标选取

耦合评价指标涉及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依据综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并结合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机理,从人口、经济、社会3个方面,选取8项3级指标构建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2]。从农产品流通业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发展潜力3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表2)。

表2 评价指标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3 实证检验

本研究选取2005—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其中,为了准确研究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度,选取2005年、2017年代表样本时间节点进行研究。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地区差异性,因此,将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部、西部、中部三大经济区,进一步验证二者耦合机制。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辽宁、福建、浙江、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云南、西藏、甘肃、宁夏、青海、广西、新疆、内蒙古12个省份[13]。本研究将选取的数据带入模型(3)、模型(4),得到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指数(表3)。

由表3可知,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各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其中,“互联网+”农产品发展模式在此期间获得飞速发展,农产品流通产业也取得较好成绩。同时,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进而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可见,在2005—2017年期间,呈现出城镇化与农产品流通产业耦合机制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区域角度看,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增幅最大,从2005年的0.305 8增加至2017的0.780 2,增加了0.474 4;中部地区从2005年的0.155 3增加至2017的0.534 6,增加了0.379 3;西部地区的增幅最小,从2005年的0.135 2增加至2017年的0.435 2,增加了0.3。可见,在样本观察期内,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增长态势。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西部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与中部地区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警惕西部地区出现耦合协调低谷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基础较好,为农产品流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而中西部地处内陆地区,交通设施基础较为落后,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因此,导致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时空耦合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表3 城镇化与农产品流通耦合协调度实证结果Table 3 Empirical result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续表3 Continuing table 3

从省份角度来看,2005—2017年,中国各省份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呈现出巨大的地区异质性。耦合协调度指数大于0.7的省份,多位于东部地区。其中,2017年上海相对发展指数最高为2.294 8,这反映出上海地区农产品流通产业较为发达,城镇化水平已经难以满足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需求,甚至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相对发展阶段指数小于0.75的地区大多是农产品流通产业滞后于城镇化水平。这些地区多位于西部地区,包括宁夏(0.377 4)、甘肃(0.501 9)、贵州(0.414 2)等省份。上海位于长江下游地带,拥有便捷的交通设施,以及先进的物流体系,能够有效推动农产品流通业发展。而甘肃、宁夏、贵州等省份,没有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交通设备作保证,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增量有限,不能为二者的协调耦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镇化与农产品流通产业二者耦合性,分别从动态和静态2个角度,进行深入观察与研究。从静态角度来看,综合表1与表3可知,2017年属于Ⅸ类型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6个,均为东部地区省份,说明这些地区城镇化与农产品流通产业已经进入耦合发展阶段,且农产品流通产业明显高于城镇化水平。Ⅷ省份主要包括广东和辽宁这2个省份,属于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农产品流通产业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属于优势型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式。V类型省份主要包括内蒙古、福建、海南、吉林、黑龙江、湖北、重庆等7个。这些地区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处于磨合阶段,且城镇化与农产品流通水平二者发展处于持平阶段。IV类型的省份最多,且分布范围较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有分布,这些地区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处于磨合阶段,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化。II类省份仅有西藏1个,说明西藏地区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根据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阶段指数可知,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I类省份主要包括新疆、四川、甘肃、贵州和宁夏,这些地区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进一步根据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阶段指数可知,农产品流通产业滞后于城镇化进程,耦合系统具有退化风险。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与农产品流通二者时空耦合机制发展较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物流技术、交通便利性、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先天优势。而二者协调耦合发展存在问题的如Ⅰ类、Ⅱ类地区均位于西部偏远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物流业发展受制于地理环境,难以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二者协调耦合发展还有待提升。

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阶段,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性。耦合协调度指数绝对增长较大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中度增长的省份多位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多表现出低增长的趋势。其中,相对发展增幅最大的是内蒙古,耦合协调指数由2005年0.156 1增加至2017年的0.695 4,降幅最大是广西,由2015年0.419 0,下降至2017年的0.174 9。进一步综合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阶段可知,2005年分布最广的类型是Ⅱ和Ⅰ,表明2005年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较低。到2017年,各类型的耦合度分布趋于合理化,但仍有5个地区属于Ⅰ类地区。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利用2005—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数据,运用系统灰色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二者耦合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2005年全国平均的农产品流通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度为0.198 7,2017年为0.583 3,均低于东部地区平均,但是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这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扶持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城乡融合。

第二,在2005—2017年期间,从相对发展阶段进行对比发现,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同样高于西部地区,且在观察期内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西部地区相对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始终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且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第三,各地区耦合协调呈现出明显时空变化特征。高增长耦合协调度地区多处于东部地区,中增长耦合协调度大多位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呈现出发散性耦合态势。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重点优化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吸引更多具有资金、技术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民产品流通效率。具体来说,在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时,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资金筹措开辟更多渠道。比如可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出资、乡镇参与的建设方式,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其二,提升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水平。西部地区大多位于内陆地区,受制于地广人稀,社会融资规模偏小,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乡村生态和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提升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例如,针对内蒙古地区可以根据牧民流动性较强的特性,配备马背小药箱和草原110等流动公共服务,逐步提升内蒙古地区农牧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加速城镇化进程。

其三,加速西部地区农产品与电商的有机融合。一是整合现有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借鉴厦门市在宁夏建设的中达电商产业园区,依托旧厂房,为中小电商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教育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有效解决农产品电商发展中物流不畅、资源匮乏的难题,提升农产品流通速率。二是搭建培训平台。为扶持农产品与电商的融合发展,可引入高流量门户网站公众号和自媒体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对涉农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培训工作,加速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猜你喜欢

耦合度流通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良法”“善治”为粮食流通保驾护航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