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探析

2021-03-04姚雅俊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6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评价体系

姚雅俊

关键词:高效辅导员;评价体系;以生为本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导入以学生需求为主导的管理理念,这也是确保广大师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本质内容。在辅导员工作效能评价与考核体系中,将其与“以生为本”全面融合,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加强人文关怀与教育。另外,按照中央颁布的《全面加强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实际、融入生活、贴近学生,全面实施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主导的工作理念。由此来看,“以人为本”教育体系需要与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全面融合。

1.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应用现状

2007年5月14日我國教育部正式实施《普通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院校师资力量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其兼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职能。辅导员是加强大学生

教育的一个重要主导者与管理者。对此,辅导员需要努力融入学生生活,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与学生的发展、成长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也与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密切的关联性。所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具体来说,其工作内容包括:加强学生的教育质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满意度,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此加强辅导员工作评价非常关键,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这对于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工作内容、素质要求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现状,探讨现阶段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

1.1评价标准相对片面,未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评价标准是衡量高校与辅导员个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它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极大影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并未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融合,也就是说,并未完全遵循学生的基本需求,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促使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内容不够客观、全面与精准。

1.2管理制度单一、管理思想落后

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相对琐碎,无法对学生工作进行个性化、专业化指导,所以很容易出现学习工作各自为政、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无法真正地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再加上一些辅导员的管理模式相对单一、管理思想过于传统等,导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者自居”的情况,对学生开展正常活动造成一定的阻碍与干扰。

1.3辅导员队伍建设滞后,导致素质高低不一

现今,为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增强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需要超过1:200,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导致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压力过大,从而对一些学生的关注度严重不足,并且由于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高低不一,造成以学生成长需求为本的工作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实。

当然,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期间,科班出身的占比非常低,大部分辅导员是由其它岗位中转岗的,这必然会导致辅导员的素质高低不一。甚至还有一些辅导员缺乏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完全将辅导员工作当作职业发展中的一个跳板,不会认真且安心工作,从而造成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不足。

2.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创建及应用

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模式必须要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此能够实现课堂教育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全面融合。一些学者指出:人的本质观强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要将学生当作德育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确保其具有辩证统一性,由此能够确保学生在共性发展与个性塑造等方面实现同步协调,对此,在创建辅导员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师生的有效互动与交流,方可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接下来我们对辅导员评价体系的创建及应用展开探讨。

2.1评价标准及管理体系必须要征求广大师生建议

若要体现出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增强自我服务意识与自我管理意识,将参与辅导员评价的相关主体与学生自身全面融合,使其考虑学生的相关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评价标准的设置需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个性化、层次性、人性化等发展理念,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对其科学分类,然后设置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从而强调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

2.2更新管理思想,创建灵活且个性的管理评价体系

辅导员在加强学生管理期间,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由管理转化成服务,也就是说,将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服务相结合,尤其是需要摒弃传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认识,摒弃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将学生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统筹各部门的资源与力量,促使其服务效率大大提升。对此,在加强辅导员评价与考核期间,必须要注重辅导员的服务意识,促使其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2.3强化辅导员队伍能力,实现师生比例的均衡性

辅导员个人职业素质、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研究能力等与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另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也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在对辅导员考核与评价的过程中,制定的考核标准更加客观与合理,以便于在辅导员职称评价、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为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与岗位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结束语

总之,将辅导员评价与以生为本理念全面融合,方可真正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及发展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也能够最大化地增强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其职业化、专业化等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郝珺,彭晓蓓,卢永嘉. 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效能的评价体系研究 ——以S大学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4):65-66.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评价体系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让“生本”扎根美术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