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2021-03-04程昱沁
程昱沁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品牌;实效
一、职业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很多职业学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德育品牌建设上,德育品牌建设必然促使德智体美劳等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同时,学校教育优质化与均衡化发展时代已经到来,除引进人才、加大硬件投入等措施外,打造德育品牌成为了部分提高办学品质的新生长点。
二、学校德育品牌的创建
无锡立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2年。学校在近40年的办学历程中,按照“理念指导—目标定位—组织实施—文化营造”的德育思路,创建了具有立信特色的“立信+”德育品牌,积极推动德育实践创新,把德育融于教学全过程和各类教育活动中,提升育人实效。
(一)理念指导,目标定位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和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要求,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发现学生价值、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完善学生人格”的德育理念。在人本化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挖掘校史校训内涵,充实德育元素。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创办立信时,写下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其中“信”字是校训的精华,是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此,学校提出了创建“立信+”德育品牌的校本实践——培基立信,造就自尊自强的现代社会人;匠心立人,塑造积极进取的现代职业人;双创立业,培养勇于逐梦的现代事业人。
(二)科学规划,组织实施
1.加强德育科研建设,引领品牌发展。学校认真梳理德育资源,深入调研,制订了《创建“立信+”德育品牌,提高育人实效》德育工作规划,使其成为学校近几年德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组织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注重德育工作科研引领,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研究,推进育人规律探索。打造德育工作研究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德育课题和参加德育论文评比活动;积极推进优秀德育研究成果转化,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品牌保障。优化德育团队,培育专职队伍、兼职队伍互为补充的德育工作团队,完善“三全育人”德工作格局与“三级联动”的育人机制。一是完善校长负责、副校长主管、分级实施、部门配合及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的德育工作组织体系;二是充实完善由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家长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代表多元融合的德育工作委员会;三是采取校内、外培训相结合,举办论坛沙龙等活动,把专家请进来,把队伍带出去,提升专职德育队伍的育人水平和能力;四是邀请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聘请公安、行业和社区人员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多元育人,为德育品牌建设提供队伍保障。
3.优化德育内容模块,丰富品牌内涵。首先,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化课堂主渠道地位,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其次,创新德育项目,扎实开展《深化“德润立信”行动,引导学生立信立人立业》育德育人工程;再次,编印《学生手册》《心理健康教育手册》《班主任手册》等校本德育系列读本和手册;此外,以传统民族节日、重要纪念日等为主题,设计好教育内容,筑牢信仰之基。通过构建和优化德育内容模块,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丰富德育品牌建设的内涵。
4.组织德育实践项目,打造品牌形象。一是常态化推进“三下乡”等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二是多渠道推动社团建设,实行一团一品工程;三是丰富活动育人项目,做优“读书月”“技能月”等主题月活动;四是组织各种德育评比活动,促进学生养成教育;五是强化校内育人平台建设,夯实升旗仪式、新生军训、师生趣味运动会等育人平台建设;六是联合企业社区等,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共建校外德育教育基地;七是推行学生宿舍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八是依托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双创活动,打造创新标杆。通过固化精品、不断创新实践项目,切实擦亮德育品牌形象。
(三)营造文化,巩固提升
学校德育品牌创建的过程,实质也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的过程。“立信+”德育品牌的创建过程始终与立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德育品牌成效显著。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平安学校”“江苏省学生管理30强”等荣誉称号。
三、结束语
德育品牌的创建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新取向,是德育管理的一种实践智慧,是提升德育实效、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多年来,无锡立信高职校在创建“立信+”德育品牌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妥的地方,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树成,我国当代德育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德育》,2014,5
[2]王静,关于学校德育品牌创建的思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龙喜平,生态学视视阈下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职教通讯》,2014,7
[4]孙晓庆,高职院校责任文化品牌制度保障体系创新,《职教通讯》,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