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域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1-03-04肖雷
肖雷
摘 要: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到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工业遗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在现代旅游产业中,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通过分析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从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探讨了旅游视域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以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旅游;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红色旅游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重大历史决策,开展以国防军工建设为主导、兼顾平衡我国东部与西部工业布局的三线建设[1]。从1964年开始到之后的近20年时间内,我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将近2000个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和军工行业有直接关联,同时也涵盖了相关配套资源供给与支持行业,如采矿、电力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局势慢慢稳定,三线建设也正式停止[2]。1983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与搬迁的方针政策[3]。三线建设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总体规模最为壮大、牵涉人员最为广泛、社会意义最为重要的工业建设阶段,是分析与探究我国工业文化遗产的关键。三线建设是和现代社会最为贴近的工业遗产。三线工业遗址具有较强的历史特征与印记,同时也有着较强的社会价值与观赏性,与旅游产业有着一定的相似点。将三线工业遗址与各个区域旅游产业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提升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也有助于发挥工业遗产价值,实现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从旅游视域出发,通过分析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特征,探讨旅游视域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以为充分发挥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提供帮助。
一、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特征
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三线工业建设时期所遗留下了工业遗产,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该遗产隶属于现代遗产的范畴,表现出工业遗产的一般共性[4]。具体来说,从物质形态层面来审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通常包含生产车间、加工设备、成品件等物质遗存;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审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涵盖了生产加工规章制度、工艺流程文件、职工生活习性等文化内容。然而,与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文化遗产不同,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再加上其有着不同的建设重点与地域空间,表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的特征,如涉及军工行业,多建设于深山大沟,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占比较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5]。
二、旅游视域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发展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升级,并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不仅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基于旅游视域进行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特征,科学合理地保护好、运用好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使其彰显出历史意义、时代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等。
(一)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
现阶段,一些区域旅游产业在结合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运用和保护方式、水平等差异较大,甚至一些旅游公司直接照搬或借鉴其他旅游公司的成熟经验。事实上,这样会造成严重的重复性建设问题和资源浪费,也不能很好地展现出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特性。通过对三線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方式涵盖了建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博物馆或陈列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这些方式比较适用于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区域,但是针对一些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较为分散和所处位置较为偏远的区域,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适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案。三线工业建设遵循的是“靠山、分散、隐蔽”原则,造成各个区域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运用的过程中,应紧密贴合实际,根据工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
针对已经迁徙到中大城市的三线建设时期的公司,可依照是否能够被再利用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具体可以分为正常生产可再用的、破产可利用旧址的以及破产不可利用旧址的[6]。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公司,其是可以利用且能够满足正常生产的公司,应重点保护公司的厂房、设备、技术以及文件资料等;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公司,可进行实地考察,查看其是否拥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其进行简单的整改,将其变为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创意园等;对于第三种类型的公司,可在其旧址门口设置相应的牌匾,做好情况说明。
(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各种潮流思想、文化等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得加强当代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加重要。红色资源涵盖许多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中的红色素材能够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丰富的资源。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本身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从而带动周边经济进一步发展。一些三线城市敏锐地觉察到三线文化遗产资源给本区域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比如,六盘水市建立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市建立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一方面,这充分发挥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传承和发扬了三线精神,使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三线文化;另一方面,这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收入。需要注意的是,以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为载体,建立旅游发展区,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促使当代人们能够记住三线历史,重视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还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实现对其资源的整合与再利用[7]。在开展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整理工作时,当地应同步构建高标准红色旅游特色点位,使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和红色旅游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带动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十分宝贵的遗产资源。在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和红色旅游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当地可从技术层面入手,通过使用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来开展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改造与利用工作;另一方面,当地可从制度层面入手,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文物管理单位需要肩负起文物保护的重任。然而,文物管理单位仍然在权力划分与职责分配上存在着较多问题,无法很好地完成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文物管理部门是否具有合法权益来管理工业遗产以及具体的工业遗产管理权限大小等。现阶段,被我国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都无名无分,未得到科学的保护[8]。另外,我国对工业遗产的重视与保护意识形成时间较晚、法定保护地位不清晰、审美特征认定有异议,再加上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安全问题显著等因素,使得在改造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和建设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损坏。在发展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时,各地应结合自身的具体状况,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业遗产保护体制,颁布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第一时间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规划到文物保护的范围内。此外,在基于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时,相关单位往往还存在着法律法规、权属争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应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正规化与法治化轨道,这样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还有助于讲好三线故事,发扬三线精神,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9]。
三、结语
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工业遗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在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进行结合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统筹规划,确保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蒲培勇.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改造中的遗产价值再塑:以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片区改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2):94-100.
[2]張康生,贺旺,胡京京,等.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探析:以绵阳朝阳厂三线工业遗址改造为例[J].建设科技,2015(12):129-132.
[3]陈海霞,彭涛.人类学视野下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64-67.
[4]李群山,葛维春.充分发挥三线文化的育人功能:当代大学生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认知情况调查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6(2):111-115.
[5]陈剑虹,蔺剑锋.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建设思考:以贵州黔南地区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0):10-12.
[6]吕建昌.中西部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以三线工业遗产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21(4):153-160.
[7]王祖龙,张梦鸽.文旅融合视域下三线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21-25.
[8]葛天臣.旧城共生下重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策略:以重庆江津际华三五三九厂传统风貌区保护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9]张宗兴,张雨晗.成都市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
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