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长久(上)
2021-03-03张庆国
张庆国 昆明人,作家。发表小说500多万字,出版著作20部,小说作品《如风》入选2011年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10佳),小说《如鬼》被《2011年中国小说年鉴》高度评价和重点推介,小说《马厩之夜》被中国著名理论杂志《南方文坛》专题讨论,中国陕西《小说评论》杂志开设“张庆国辑”,全面介绍张庆国的创作成就与文学思考。
一
2012年,大学毕业的江西青年小曾,捧着像鸟一样飞翔的梦想,坐上前往北京的火车,想去那座伟大的城市谋职位,这是每个中国青年都有过的美夢,区别在于有人坐上了火车,乘风出发,有人只在脑中放飞一闪而逝的念头。但江西青年小曾果断出行了,铁轨伸向远方,火车哐啷哐啷震动,跨越黄河。车窗外那些在秋风中摇动的庄稼,让小曾眼前晃过少年时代翻滚嘶喊的顽皮岁月,田野上方成群盘旋的小鸟,像缠绕身体的往事,让小曾兴奋,盯着窗外自言自语地嘀咕,又让他有些手脚发紧,心事重重。他不知道此趟出行会不会永远告别故乡,再也抽不回伸出去的脚?会不会使自己也成为村中那些在传说中永远消失的人物?
他是单纯明亮的青年,有些迷茫,却不忧心忡忡,心事像一只孤单的小鸟,在心中盘旋一小圈,很快飞走,就无影无踪了。他渐渐在座位上平静地睡着,任奔驰的火车载着自己的身体前进。他1990年出生,这个年代的乡村孩子已远离父辈的饥饿生活,也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吃饱喝足,享受着深情关怀,很任性。大学毕业后做出远走高飞的决定,父母也无可奈何。
江西是中国的南来北往之地,孩子长大出走,消失在远方,祖祖辈辈如此,父母不会阻挡,只会目光追踪孩子的背影,默默送去祝愿。那天小曾父母的目光追上了火车,穿过车厢的钢铁之身,落到睡着了的儿子身上,轻轻抚摸小曾的脸,让他睡得更香,心中那只鸟,奋力拍扇,飞得更欢。
火车驶进北京城,从车厢里出来,走出高大宽敞得有些空旷的火车站,小曾拖着行李箱出车站,在路边站一阵,西斜的阳光在他身边投下一个短促的黑影,小曾忽然思念故乡,有孑影相依的孤单。
小曾是稳重的青年,并不是贸然来北京摸索人生,他的未来生活已有模糊光亮,从故乡江西出发之前,他根据网上信息投出的求职资料,已被接受,来北京是为了接受一家杂志社的聘用面试。
北京这家杂志社的工作性质,让小曾兴奋和好奇,但他的大学学习经历,跟杂志编辑和出版无关,他没有想过大学毕业后会来北京找一份杂志社的工作。只是上网查信息时,对北京这家杂志的名称和杂志社的招聘要求很感兴趣,产生了开阔的生活想象。
他将在北京接受面试的这家杂志社,名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家杂志的工作混杂了科学、人文及户外活动等内容,杂志社招聘的人员,并非文学写作人才,而是热爱户外活动并熟悉网络操作的现代健康青年。小曾一代大学生,人人喜欢户外活动,个个熟悉网络,他迅速投出资料,竟然接到了应试通知。
更激动人心的是,面试之后,他真的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录用了,于是,小曾开始了自己的北京生活。
二
也就是这一年,在小曾出发前往北京面试后两个月,一个名叫小豆的女孩也从西安城里出发,前往北京,她是个像鲜花一样漂亮,又像小草一样飘逸轻盈的姑娘,身材苗条,目光稍显迷茫,神色平静,穿米色的棉麻短上衣,一条浅紫色的长裙子随着她的缓慢走动轻轻摇摆,半长的头发散开,静静地披在肩头,打扮得像一个文艺青年。
小豆也刚大学毕业,她学的专业跟文艺有些联系,跟她轻盈苗条的身材相比,却不太协调。她学的是建筑,体积庞大,重量巨大的高楼,是她和学友们最熟悉的事物,也是她的同学最钟爱的生活目标。她此行去北京,是为建筑师的工作而去,她接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建筑专家邀请,去这位老师的工作室做实习助手,这让她很高兴。尽管不算一个正式职位,但跨出第一步,就有可能走进后面的广阔人生。
很巧,她是湖南人,她的故乡紧挨着小曾的故乡江西,湖南人吃辣椒,更加雄心万丈和热爱远走高飞,中国历史上,湖南出过很多朝廷高官,成批的大文人和众多军事专家,男人勇猛果敢,女性也很泼辣。
但小豆并非要去北京干大事,她从西安前往北京,只是离故乡更近,不算远走高飞。假如在北京做建筑师助手的工作不满意,辞职回湖南,找一份安稳职业,也未尝不可?她是在这样的简单心情中坐上火车的。她跟小曾不同,火车行驶的全程中,她从没有睡着过,一直静静地注视窗外,寻找大地上那些一晃而逝的花草,那是她心中站立的生命小建筑,自然界最美丽的风景,她看见花草就欣喜。
她的进京经历很顺利,找到那位老师,认清了办公楼街道,再找到一处出租房住下,生活和工作就开始了。都是熟悉的名词,都是熟悉的图片,老师有各种谈判,各种外出巡查,她每天守在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处理资料。
她跟那位并未见过面的小曾完全不同,小曾坐进北京的杂志社办公室,做网络编辑工作,开始很不适应,他面对的不是网络技术,是编辑。小曾大学学的是公共事业管理,这是最虚幻的一个专业,学过之后可能样样会干,也可能什么也不懂,这让他慌张,每天手忙脚乱。
他们在下班和假日的时间里,都在北京城里闲逛,这是相同之处,他们都对这座宽大的名城充满好奇。天安门广场去过了,故宫去过了,长城也爬过,王府井的步行街去过,吃过街上的羊杂汤,甚至都去过动物园。他们是否有过擦肩而过的经历?别人不知道,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体验很快出现了差别,小曾越来越喜欢地理杂志社的工作,内心平静,忙而不乱了。小豆却对北京的建筑工作室助手工作感到失望,心里越来越空洞。她在桌上养了两盆小花,看见小花在微风中摇晃,自己就有站不稳和坐不安的孤单。
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原名为《地理知识》,是一家老牌杂志,名声远扬,早在中国大陆拥有一批固定读者,很多喜欢山川河流等自然知识的读者,长期跟踪订阅和购买这本杂志,借此洞见大地的广阔和复杂,满足心中埋藏的户外踏访寻奇想象。在《地理知识》杂志广泛被阅读的年代,中国读者只能在心中想象大地的广阔,真要行动,离家出走,做真实的户外考察踏访,完全不可能。因为没钱,当时的中国人,最高月收入几十元。当时的中国,交通方式很少,公路里程短,铁路线不足,旅馆酒店的服务缺乏,出门找个餐馆,也不容易,户外运动装备,运动员才有,普通人买不到,也买不起。热爱地理的朋友,永远只能阅读纸上的山河,无法用脚去踩踏和丈量大地,更无法在野外聆听花草真实的吟唱。
1994年,一部名为《廊桥遗梦》的美国畅销小说翻译后引进中国,短短一个在中国被称为中篇小说的作品,篇幅小,薄薄的一册书,装帧平常,却在未做推广的平静中一炮而红,带动了中国畅销书市场的形成,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出版史上,给出版界同仁留下了深刻记忆。
很多人追捧那部书,是因为书中讲了一个已婚男女的爱情故事,当时的中国生活正在发酵,越来越生动,衍生出许多新事物、新事件、新的生活感受和新的人生困境。谁都有“廊桥遗梦”,谁都不知道怎么处理好“廊桥遺梦”。可书中的那对美国人,却把历时4天的波澜壮阔婚外情处理得悄然无声,让一场闪电般出现并消逝的偷情事件,安然埋藏了几十年。中国读者为此好奇,也为此慨叹和羡慕。
男读者们记住了一个名词,就是国家地理。那部小说中浪迹四方的男主角,是一个《国家地理》杂志聘用的摄影家,他游历四方,看见过广阔大地,拍下了雄奇山河,欣赏过朝阳的欢欣和落日的悲怆,也见识了很多意乱情迷的美丽女人。
此后,地理名词开始有了情感色彩,成为生命形态之一种,在一部分中国的文艺青年口中流传。若干年后,北京的《地理知识》杂志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出现,那就是户外运动。户外运动中国人并不陌生,但从前这个说法,多出自医生之口,多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可以杀菌和补钙。现在,多做户外运动,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理生活,一份情感活动和一项体育运动。
标准的户外运动,完全依托于自然,依托于对自然景观中的山川河流、草木花草以及飞鸟猛兽的热爱。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就以对自然的热爱为办刊理念,杂志内容囊括了中国地理,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其背景奥秘,高涉天文,远及生物,还能抵达历史和考古深处。热爱地理活动的读者,大多热爱户外运动,爱看飞鸟的盘旋和动物的奔跑。北京是文化最丰富,最先进,与世界文化关系最紧密的城市,京城的时髦玩法之人最多,户外运动和飞鸟观察爱好者,也非常之多。
小曾马上受到影响,对一种叫做观鹰的京城青年玩法产生了兴趣,由此埋下了人生转折的重大伏笔。他走进北京的观鹰爱好者之中,获知创建者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必聚集于京郊的百望山,心潮起伏地观看老鹰迁徙的壮观场面。那里的山谷里,有一条猛禽迁徙过境的最佳观测路线。
小曾从前在乡下成长,老鹰见过很多,不以为然。现在,忽然发现北京有一批城市青年以观察老鹰的迁徙为乐,为此好奇并有些激动。老鹰也会迁徙?老鹰也值得去守望?他的心砰砰跳,跟着新结识的朋友出发,去北京城的郊外守望老鹰了。
他查阅资料,获知北京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最喜欢“香八拉”这条线路,即从香山前往八大处的户外活动线,这条线靠近市区,交通方便,风景优美,古迹多,沿这条路线前进,经过好汉坡,可以到达一个叫打鹰洼的地方。
好汉坡地名雄壮,打鹰洼更有杀气。打鹰洼这个地名,是人类早期捕鸟驯鹰史的见证,记录下了草原游牧民族长期猎鹰驯鹰的喜好。北京曾是古代契丹和女真族的都城,辽国和金朝之都,这两个游牧民族都爱驯鹰,猎人与鹰的感情很真诚,捕鹰事件,却是鹰的不幸遭遇。
早年猎鹰量大,草原的猎人前往北京郊外的百望山洼,在老鹰迁徙的线路上等待,当老鹰利用山洼的上升气流滑翔,成群结队飞过时,就动手捕猎。现在,猎鹰被禁止,人们只能在春秋两季,去北京的百望山公园遥望,向苍茫天空送去崇敬的目光,远望群鹰连接成线,从山谷的云雾中雄伟飞过。
若干年后回忆起最早观鸟的事件,小曾还满脸泛光。从前他知道鸟会迁徙,但老鹰的迁徙,是去了北京才听说,并亲眼见识。这份知识让他兴奋,意识到世界的广阔和自然界的神秘。当时,看到老鹰张开宽大的翅膀,成群结队飞过北京郊区的山谷,他心潮起伏,也心生疑惑,十天半月中,小曾一直在思索:老鹰飞往了何处?
后来,小曾再研究,知道大部分猛禽都是候鸟,它们在冬天离开飞雪弥漫的栖息地,迁往温暖的南方,又在夏天离开南方,返回北方的故土繁殖。这些肉食大鸟喜欢北方,是因为北方的冰雪之地人迹罕至,安全而食物充足。但北方的冬天冰冻三尺,万物萧条,食物被覆盖,大地为单一的白色,捕猎容易暴露,鹰就迁徙南方,获取食物和温暖。
北京那些观鹰的朋友,并非只是观鹰,他们的真正爱好是户外运动,远足旅行,徒步爬山,拍摄拍照。他们喜爱的是自然风景,山川河流,这个爱好猛然激活了小曾的乡村生活记忆,尽管乡下人读书都是为了进城,但进城之后的小曾,尤其是住进北京城里的小曾,也无数次在梦中返回过故乡自由的田野,跟着直线滑翔而下的飞鸟奔跑。
四
世界的户外运动之一种,是观鸟活动。相关资料表明,国际观鸟活动发源于英国,传至北欧,再传至西欧和美国。这大概与科学发展有关,也跟工业革命后火车最早出现于英国有关。大约两百年前,越来越多的英国人热爱上了观鸟,观鸟活动发迹于英国之初,只是贵族喜好,早期的观鸟爱好,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和书卷气。英国绅士靠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记录看到的鸟,也有善于绘画者,画出了鸟的形体和栖息地特征。
英国人达尔文在爱丁堡大学学医学,剑桥大学学神学,可他喜欢的是生物和博物学。1831年底,经知名博物学家推荐,达尔文登上了英国海军的“小猎犬号”军舰,随舰出海,做了一次环世界的科学考察。归来后,达尔文收获巨大,带回大量动植物标本。他从加拉帕戈斯带回来的鸟类标本,经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鉴定,让达尔文怦然心动,获得理论启发,产生了伟大的自然演化思想。那批动物标本中的三种鸫鸟,后来作为重要例证,出现在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人类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之一,其他两项一个是细胞学说,一个是量守恒转化定律,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思想资源。也许,达尔文的事迹和思想,对发源于英国的观鸟爱好,也有所推动。
十九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之后,生产资料的开采与运输能力提高,钢铁和煤炭业的发展,揭开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的序幕,殖民主义冒险登场。那些在扩张文化中走向荒野、走向异国、冒险搜奇、探索自然奥秘的后继者,很多人喜欢观鸟。但真正推动现代世界观鸟活动普及的人,是美国人奥都班。
100年前,观鸟活动有所发展,仍然只限于欧美的专家和上层豪门,未能真正普及到民间。美国人奥都班,著名的鸟类艺术家,在美国的鸟类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手绘鸟图,普及了一定的鸟类知识。
1935年,后继者跟上,美国人皮特·威尔森画了一本鸟类图谱,把每种鸟选一个姿势画出来,附上说明文字,此书的出版,有力推动了世界观鸟史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带着书外出,去郊外对照看鸟,能大有所收获,那本书叫《鸟类野外手册》,它的问世大大降临了观鸟门槛。此后,经过几十年培育,并经文化与经济繁荣的推动,观鸟活动终成美国的三大户外活动之一,这三大户外活动是:徒步野营、园艺和观鸟。
现在,英国每3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长期观察鸟类,英国的观鸟人数约为300万,其中的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会员,超过100万。但美国人把观鸟视为户外运动,这项活动更兴盛,也更大众化,参与观鸟活动的美国人多达48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6%。
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很多,为什么人类更喜欢观鸟?原因很复杂。但野生鸟类危险性最低,鸟类与人类生活接触最多距离也最近,与鸟相伴的天高地阔接近人的梦想,鸟的飞行极为神秘等,都是理由。与此同时,专业研究表明,相比其他物种,鸟类更适于野外观察,近60%的鸟类无法人工繁殖,只有野外飞行的鸟才能展示自由而真实的生命形态。
当然有其他社会原因,英国最早进入工业化,最早出现大批中产阶级,这些人拥有财富和时间,却面对着越来越污染的空气与河流,于是离开城市,长途跋涉,去乡村观鸟并追寻纯净的自然。毫无疑问,火车的发明助推了英国观鸟热的兴起,乘车远行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火车的发明出现在英国,英国人远行,就有了极大便利。
英国人热爱观鸟,本土的鸟种数量却不多,18世纪中期,英国记录到鸟类215种,1815年增至240种,时至今日,有记录的英国鸟类仅500种,美国东部记录到的鸟类也只有600种。据2004年出版的《中国云南野生鸟类》一书介绍,已经记录到的云南鸟类种数为848种,远超英国和美国。欧美人最想进入地域广阔的中国观鸟,对鸟资源丰富的云南高山深谷,更加情有独钟。
19世纪末至1949年期间,欧美、日本等国的博物学者,多次来华做鸟类考察与采集,获得了大批资料。1868年,英国驻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的约翰安德森,从缅甸八莫进入,前往云南西部的盈江县和梁河县做博物学考察,采集过一些鸟类标本。
此后数十年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有法国人享利亲王、英国人温差特、乔治福雷思特,拉图史,美国人约瑟夫洛克等人,率领数十支考察队进入云南,从事过植物、动物、昆虫包括鸟类标本采集的博物学活动。当时云南山区没有路,欧美人进入,要雇请中国村民帮助,那些村民身兼马夫、轿夫、猎人和向导数职。
十九世纪之后,国际纷争,动荡不宁,中国大地不断燃起战火,最终导致世界的东西方对立,互不往来。整个冷战时期,中国与世界隔绝,漫长国境线圈住的中国辽阔大地上,鸟资源极其丰富,千鸟争翔,鸣声缭绕,欧美观鸟爱好者可望而不可及。
五
北京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出版物之外,更重要工作内容是组织户外运动,包括组织各种自然观察活动。小曾在这家动作感很强的杂志社做编辑,获得大量世界和中国的观鸟知识,身体里滋长出对户外运动的浓烈兴趣,于是萌生出要独自出行,游走中国大地的愿望。
可是他无法出行,工作紧张,日程繁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人员并不多,活动却极丰富,编辑很辛苦。正是在办公室伏案工作并无法走开的现实,让小曾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出走愿望。像小鸟,或者像鹰,拍翅远走高飞,让他无比向往,他本来就是乡村田野上空的一只飞鸟,对户外的自由天地有一种本能的迷恋。
2014年,小曾决定出行,做一次中国的边境观鸟自然环游,其中的重要目的地是云南。他向单位请假,准备暂时离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出发之前,小曾上网查信息,获得了云南盈江县一个名叫小班的人的联系信息,这个人在网上打广告,表示可以做鸟导,带人进山观鸟,小曾赶紧联系,果然找到真人。电话里的小班声音亲切,说话滔滔不绝,像一个失散的老友,普通话相当标准,让小曾吃惊。更让小曾吃惊的是,远在云南西部中缅边境的小班,比他更懂观鸟。
盈江县,是云南境内距离省会城市昆明最远的县城,这个县城在三个方向与缅甸接壤,山大林深,鸟类众多。县域内的大盈江闪闪发亮,雨季的江面宽阔近千米,河两岸芦苇摇动,群鸟齐飞。
相关资料表明,云南鸟种为中国之最,盈江的鸟类品种,又在云南最多。生在盈江并热爱动物和鸟类的小班,太有福气。他的父亲在县林业局工作,小班从小进山,熟悉森林中的很多小动物和鸟。他大学考取西南林业大学,来昆明报到,进校发现有学生的观鸟协会,赶紧报名,几年后成为观鸟协会会长,对中国和世界观鸟活动,有很多了解。
遍布全世界的观鸟活动衍生出一个职业,叫鸟导。远游观鸟,地理情况不熟,找不到鸟,还可能遭遇自然危险。另外,文化风俗有异,交流不便,交通困难,难以出行,住宿用餐,也有麻烦,诸如此类问题,有了鸟导,都能解决。
小班提供的鸟导服务,正合小曾的要求,有了小班,遥远陌生的云南,就变成了可以触摸的土地,小曾赶紧出发,几经辗转来到云南盈江县,找到小班,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小曾并不知道,此时,北京城里的一位姑娘,也在朝思暮想,计划着离开北京城的日子,想放弃让人羡慕的建筑师助手工作。可她一時不知道往哪里去,虽暂时留在北京,心已飘向了莫名的远方。
小曾结识了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小班,去大盈江边见识了水边的美丽风景,也去过盈江县的山区森林,后来他匆匆告别,独自游走云南的其他地区。一年后,小班再与小曾联系,告诉他有一个摄制组到来,要在盈江县拍摄自然生态内容的纪录片,正招募摄制组的志愿者,小曾很高兴,立即出发,再次进入云南。
纪录片摄制组在网上发布的招募志愿者信息,也吸引了北京城那位建筑师助手姑娘的目光,曾在西安学建筑的小豆姑娘,终于找到出走的理由和方向,毅然放弃了北京城里的建筑师助手工作,朝云南的盈江县前进了。小豆姑娘没有与小曾在火车上相遇,即使相遇,他们也不相识,但他们都进入了盈江县,在一个生态纪录片的摄制组中结识,成为了朋友。
小曾被姑娘飘逸的风度迷住,每天围着姑娘献殷勤,姑娘只朝他微笑,并不说话。纪录片拍完,小曾问小豆姑娘要去哪里?姑娘说不知道,小曾说,我想留在盈江县,你也留下?姑娘摇头不语。
次日,小曾去酒店房间找小豆姑娘,发现房门紧锁,敲门无回应。小豆姑娘已经离开,不知去向。
六
可小曾决定不走了,要留在云南盈江县生活。他在盈江县惊喜地发现,世上竟然有一种叫做鸟导的职业,这个职业最适合自己。每天进入深山,钻进森林,观鸟并拍拍鸟,自由自在,收入不错,无比幸福。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工作吗?他认为没有了,世上还有什么工作既好玩又能赚钱养活自己?他认为除了鸟导,确实没有更好的工作了。
惟一的遗憾是,小豆姑娘走了,小曾无比空虚。
小曾不糊涂,乡下长大的孩子,有现实主义的谋算,他决定留在盈江县,是因为这个位处中缅边境的遥远县城,正在大张旗鼓地推广观鸟旅游,已经有越来越多中国和外国的观鸟爱好者进入盈江县的深山,大把花钱,只等着优秀的鸟导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小班就是优秀鸟导,他原是盈江县电视台的编导,现在专门做观鸟推广,并为各种游人提供鸟导的专业服务。他邀请小曾留下,是正计划成立盈江县的观鸟协会,约小曾一起做這个事。
小曾认为自己也可以做成一个专业鸟导,这项工作早就在等着他,他欣然留在盈江县,马上在城里租房住下了。
正在中国外省流传的时髦观鸟活动,被云南盈江县大力推广,并非当地人的一时冲动,这项产业早就在云南生长,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同处云南西部的保山市,有一个世界知名的自然资源地区,名高黎贡山地区,那片地区在十九世纪之初,就有英国人从缅甸进入,做自然资源考察,撰写过游记并在西方的杂志上刊登,也出版成书广泛流传。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立即有欧洲人闻讯进入云南,一路寻找到高黎贡山下的村子,找村民做向导,登山观鸟。
一个叫老侯的村民,首次带一位来访的英国人登山,进高黎贡山的树林里观鸟。英国人的这个观鸟爱好,老侯不理解,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观鸟而不打鸟,也不捉鸟。艰苦爬山,四处寻找,举着望远镜看看,掏个小本子记下些什么,付钱给老侯,就默默离开,很可笑。
更可笑的是,此后,观鸟人接二连三在村里出现,都来找老侯,都要上山进树林观鸟。老侯渐渐成为职业鸟导,收入大增。后来,老侯应观鸟游人的要求,在家里接待客人吃住,再盖起一个客栈,专门安置客人的床位,收入之高,几辈人也不敢想。
老侯收入多,是因为中国的观鸟游客出现了,中国人太多,玩得疯狂。很快,村里的其他村民也学着做鸟导,学着盖客栈接待游客,不可思议的事件一点点发酵,一点点膨胀。最近几年,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一年之中,进入这个村子的消费资金,多达几千万元,整个村子变得富裕,个个村民变成了鸟类专家。
这个村子,就是网上走红的云南百花岭村。
早几年,盈江县的年轻人小班还在读大学,就已经知道著名的百花岭村了。小班作为西南林业大学学生观鸟协会的会长,曾带人去过百花岭村观鸟,做过几次业余鸟导,赚了些外快。
盈江县距离保山市的百花岭村只有两百公里,同处一片自然资源区域。所以,百花岭村的观鸟产业发展传开,盈江县闻讯赶来,学习百花岭村,大张旗鼓推广观鸟旅游。小班被县里高度重视,急需助手,小曾是最好的人选。
小曾接受小班的邀请,在盈江县住下,立即进入非常专注的观鸟学习生活,他买来大量自然知识书籍,上网遍查动植物和鸟类资料,很快知道盈江县城外田野边大树上的老鹰,有一些就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而来。也许,某些鹰就曾穿越北京百望山的山谷,在小曾的注视中远去,飞往了云南。这些迁徙来到云南盈江县的鹰,已在新环境中形成独特的捕食习性,它们站在盈江县山谷中田野旁的大树上,密切注视农民耕地,待犁头翻起了土,土里窜出老鼠,鹰就从树上拍翅飞下,把老鼠成功捉走,场面极其精彩。
七
住在盈江县的小曾,某日从微信上获得小豆姑娘的消息,惊喜地发现她也没有走远,同样留在了云南。原来小豆姑娘离开盈江县,漫游到了云南西北部高原的香格里拉,找了个高山植物园的工作。她给小曾发来消息,似有倾诉之意,小曾很兴奋。他不再是北京的杂志社编辑,已拥有自由之身,想走就走,于是他马上出发,赶去被神秘小说描绘得更神秘的云南香格里拉,找到了小豆姑娘。
香格里拉弥漫着浓重的藏文化气息,风景空旷和绝美,让小曾震惊,也令小豆姑娘迷恋。可是,小豆姑娘有些高原反应,经常半夜呼吸急促地醒来,在那些心跳骤快的夜晚,她深感孤单。
小曾浑身散发热气地出现,令小豆感动。
他们在城外的草甸上游玩,小豆姑娘教小曾识别各种野花,包括狼毒花。她告诉小曾,自己最着迷花草,尤其迷恋风中摇晃的野花。
小曾说,你应该学观鸟。
小豆说,我只喜欢赏花。
小曾说,你去盈江县吧,那里也有很多花,你见过大榕树开的花吗?
小豆问,大榕树怎么开花?
小曾说,大榕树开花结出了果子,犀鸟会来吃,你见过犀鸟吗?非常漂亮的鸟,体型很大。
小豆说,没见过。
小曾说,犀鸟是爱情鸟。
小豆轻飘飘地看了小曾一眼,他呵呵笑着,并不回避小豆的目光。
晚上,小曾带小豆去餐馆吃饭,试探地对小豆说,你去不去盈江?跟我去?
小豆不看他,喝一口菜汤,轻轻摇头。
小曾不敢紧追,第二天告别,独自回盈江县。后来的日子里,他经常半夜醒来,倾听窗外的声响,希望出现小豆的脚步声。他的预感没有错,两个月后,小豆姑娘发来微信,在手机里说:我来到盈江了,怎么找到你呀?
那声轻轻的问候,让小曾的世界被震得翻倒。
两个在中国大地上漂泊的青年,一对像鸟一样轻盈自由的男女,就这样不期而遇,在云南盈江县的街上相视而笑。
生命的遭遇,永远无法解释。
这一年,盈江县的首届中国观鸟节开幕,来自中国各省和一些外国地区的观鸟爱好者聚集盈江,盈江的观鸟名声开始扩散。
小豆姑娘在盈江县城里住下了,小曾每天出行,朝山里跑,带游客钻森林观鸟。盈江县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有非常丰盛的自然资源,鸟种奇多,花草奇多,罕见的树种和其他植物品种也很多。
小曾做鸟导,村民也做鸟导,他跟村民鸟导的不同是专业性很强,他能跟游客介绍自然地理、动植物知识、鸟种和鸟类知识,甚至介绍当地独有的昆虫种类。
观鸟有季节。每年10月,雨季刚过,天气渐凉,鸟就格外活跃,鸣声响亮。村民已经学会在林中固定地点投食,引诱群鸟固定出现,再搭观鸟棚,让游客安稳观鸟。观鸟季延续到次年5月,夏天将尽,天气热起来,林中昆虫增多,鸟食也多,鸟就少来观鸟棚吃食,观鸟就不容易了。另外,盈江县地处热带,雨季长达半年,道路难行,游客就大大减少。
但小曾在观鸟季之后,反而更兴奋,他不再带游客,不再赚钱,身心放松,更加活跃地独自进山。
他是自己去观鸟,自己去研究。
八
犀鸟是大鸟,体长近1米,最重约40公斤,飛翔时会发出呼呼的巨响,让人产生惊恐,以为要出事。在云南西部中缅边境的深山,犀鸟曾经随处可见。不知何时起,犀鸟忽然消失,连鸟类学家也找不到,流传于村民中的犀鸟故事都出自父辈之口,著名的爱情之鸟成为了传说。
犀鸟的爱情名声,源自其特殊的生活习性。这种身躯庞大的巨鸟,有着纤细的柔情,每个产卵季到来,雌鸟就住进树洞,雄鸟雌鸟合力,用泥土把洞封严,只留一个小孔,可伸出雌鸟的长嘴。此后的几个月中,雄鸟每天独自忙碌,四处觅食,啄来喂洞中产卵孵蛋的雌鸟,直到雌鸟出巢,小鸟留在洞中慢慢成长,也基本上是雄鸟觅食,待小鸟翅膀长成出洞,一家三口就整齐飞走,消失不见。
神奇的是那个树洞并不是犀鸟固定的居住之巢,只是产房。产卵孵蛋的季节,犀鸟就双双出现,进洞生蛋育儿。小犀鸟长大,公母犀鸟就带着成长后的小鸟飞走。看上去犀鸟是双双独居的鸟类,其实它们是群居,在不产卵的季节,大群犀鸟聚集,在森林中成群飞翔,集体觅食,它们只在产卵季节各自分开,进同一个树洞悄悄育儿。
村民老人说,一只犀鸟死了,另一只犀鸟会悲伤地鸣叫,孤独死去,不能伤害犀鸟。但犀鸟还是受到了人类的伤害,人类活动的进入,森林的砍伐等,使犀鸟的栖息地减小,东南亚一些地区对犀鸟大量捕杀,取犀鸟头骨做饰品,更使犀鸟数量锐减。于是犀鸟逃远,最终不见。
但是,在云南盈江县的山中,村民再次发现了犀鸟。
知名的观鸟专家告诉村民,发现犀鸟,保护好犀鸟,观鸟旅游会有大发展。
果然,众多游客从中国各地以及国外慕名赶来,悄悄躲在森林中,屏声息气,不敢打扰,睁大眼睛观看传说中久已消失的犀鸟。
有一种小鸟与犀鸟有一比。
这种鸟只有麻雀大,专家知道,村民却未听说,它们也是云南盈江县鸟类中的一个宝贝,叫红腿小隼。
隼是猛禽。这种鸟确实是猛禽,却是最小的猛禽,小到无人看见。小班早知道有这种奇鸟,一直在森林里找,三年前,一位观鸟爱好者进入,意外拍到红腿小隼,惊呼自己运气好,怎么会与亚洲罕见的鸟种相遇?
红腿小隼外形很像麻雀,却会捕食其他小鸟,更会捕食昆虫。它长了粗壮的鹰嘴,很小很锋利,嘴尖略弯,这种鸟村民几乎不知道,一是因为个子太小,二是因为红腿小隼与其他鸟的选择不同,其他鸟躲在树的密叶中,红腿小隼却选光秃秃的枯死树干树巢,它的鸟羽与深褐色的树干相混,难以辨认,站在离枯死的光秃秃树干两米外,也难以发现树上有小鸟眨眼睛。
相机捕捉到了凝固画面,红腿小隼才暴露在屏幕上。
红腿小隼的发现,也是云南盈江县吸引大量观鸟游客的重大原因。
现在,小曾已是盈江县的鸟类专家。
小曾进入盈江县的几年来,拼命学习动物和地理知识,仿佛重修了一个专业,作为知名鸟导,他不仅能带人进入盈江县的深山观鸟,还能带人前往云南的怒江州,包括藏区的香格里拉进行自然观察旅游,他带的团队成员,基本上是自然观察专家,或是发烧级的自然观察爱好者,大家相处甚欢,彼此很信任。
小曾已在盈江县的观鸟协会做秘书长,小班做会长,在连续举办几届国际观鸟节之后,盈江观鸟的国际和国内名声越传越广,每年下半年10月之后,观鸟旺季到来,盈江县的深山就涌入大量国内外的观鸟爱好者,这些人满脸兴奋,住满了小镇的旅馆和村民家的客栈。做鸟导的村民已越来越多,很多村民也变成鸟类专家,都准确能说出几十种鸟的专业名称,有人最多能说出近两百种鸟难辨的名字,有的村民已对观察昆虫产生了兴趣。
保护鸟,保护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现在成为村民新的生活习惯。
小曾为了拍猫头鹰,深夜上山,摸黑进入森林,也为了拍摄树蛙和蚂蚁,在深山居留多日。现在,他是村民鸟导的好友,也是村民的老师,很多鸟类知识,包括自然观察知识,都是他进村义务上课,教给村民的。小曾与小豆结婚时,村民鸟导都赶来参加婚礼,他成为了盈江县的新移民。
九
2020年,小曾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从盈江县城里搬走,住进深山的石梯村了。那个村子远在高山之上,是景颇族和傈僳族世居的村子,小曾不是偶然去住了玩,是要在村里建盖自己的家。他跟一户村民签了三十年租期,正在村里大兴土木装修,准备做一个永久的新村民。
他说,我反正都是往山里和村里跑,住进村里,工作和生活都更方便。
这是又一次重大变化。
起因是这样的,小曾获知石梯村一户景颇族村民不住村里,长期外出做生意,想把村里的房子出租,一直租不出去。谁会跑去高山上的村子里租房子住呢?只有小曾,这个消息让他怦然心动。
他跟妻子小豆商量。小豆也眼睛发亮。
小曾夫妻二人,从未想过要在高山上的少数民族村子安家,小曾做鸟导东跑西跑,干完活回盈江县城的家,很方便。可儿子出世并长到1岁,小两口在县城里租住的房子,有些拥挤了,想到可能会住进于村子,两人心乱如麻,空阔的山谷和满山的鸟鸣,让他们想入非非,接连几天难以入眠,眼前老有山村的大房子在晃动,天空中总是飞过巨大的犀鸟。人很奇怪,一个念头冒出,眼前的事物就会变。比如爱情,忽然不爱,马上觉得对方走路难看,不顺眼,一旦爱上,马上想唱歌。
小俩口商议一下,上山找村民商谈,再找村领导,几天之后就把事情办完,并签了一个长租协议。小曾和他的妻子小豆,把下半生全部托付给天空中飞翔的鸟和地上奔跑的小虫了。
小曾租的农家住宅在村子尽头,从村口进去,要走一公里。他前两年买了一辆二手皮卡,现在用处大了,每天开车进村和出村,拉装修材料上山。皮卡太适合他,翻山越岭,过河涉水,拉货拉器材,轻松方便。车子轮胎很大,车身很高,钢件厚实,车厢的后座和后备仓里丢满了东西,各种工具,各种材料,在车里散乱摇晃,像一群鸟在车厢里拍翅鸣叫。车的后座上丢了一个相机包,里面是相机,旁边的圆形长包里,装的是相机长焦镜头。
小班的车里长期摆放的重要物件,也是相机、长焦镜头和脚架。这是一个中国观鸟爱好者的日常生活标配。拍鸟动作要快,镜头要长,尤其是野拍,鸟拍翅起飞,眨眼消失。
那个远在高山之上的石梯村,从前是老村子,非常破旧,村民住简陋的杈杈房,那种房子用木头匆匆搭成,漏風漏雨。现在,村子已由政府改造成新村,村外公路修通,村民从村里驾车,可以畅达县城。村民做鸟导收入大增,家家摩托,买车的人多起来。
小曾的妻子小豆,大学建筑专业毕业,现在有了用场。小曾请教妻子,做出设计,在村里的新家院场,建了间宽大厨房,厨房安装了时尚的吊轨移动门。正在装修的厨房丢满杂物,围成一圈的厨柜灶台和洗菜池,显示出与乡村不同的现代城市风格,散发出优雅的民宿气息。
有村民看了小曾正在建盖的小客栈,大开眼界,说非常漂亮,决定学着做。小曾为村民带来了新的美学观念,村民看懂了,令人惊讶!新的文明在深山的寂静村子里发芽了。
小曾的计划是,房子搞好,种菜养鸡,把妈妈从湖南的村里请来,或者请爸爸来,父母来一个,留一个在湖南守家。
小豆的计划是,在村里陪孩子长大。
她的儿子只有1岁呢。这个计划相当遥远。
待儿子长大,能驾车从盈江县石梯村的山中驶出,世界是另一番模样。
那时鸟更多,鸟鸣也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