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家长要提升家庭陪伴能力
2021-03-03殷飞
殷飞
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不例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教育系统最大的挑战是学生们不能正常入校进行集体面授学习。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快速反应下,新的一学期开始时,全国大、中、小学以最快的速度全面进入了居家线上学习的模式。这样的教育应对速度在人类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体现了全体教育人的创造性和教育系统的适应能力。
在人类教育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家庭逐步将教育的权利让渡给了以国家为代表的集体性的公共学校教育。几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适龄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给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未曾遇到的挑战,也让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可以更积极地思考现代和未来的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的定位与功能。
一、抗疫防疫,促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省思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有机会对家庭教育进行深刻的思考,让那些日常很少被考虑的问题进入家长的视野,如家庭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等等。
1.疫情,促进家长深刻反思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初心命题,影响着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出发点和归属地的选择。一种教育的性质和格局由教育目标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如此,一个家庭的教养亦如此。
由于家庭教育的非正式性,家庭教育融在日常生活的随机亲子互动中,所以家长的育儿目标具有隐含性和个体性,家长很少能像教师一样有意识地思考教育的目标。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与防控让许多家长有机会认真思考家庭教育的目标以及由目标设定所选择的教育内容。
笔者近期对25600多名小学生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进行了调查,发现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阳光、健康、快乐的人”,占64.4%;培养成“多奉献,造福国家和社会的人”,占16.7%;培养成“做自己喜欢的事,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人”,占12.7%;培养成“自食其力,多赚钱,生活富裕的人”,占5.9%。这说明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个体层面,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思考培养孩子的目标感不足,且个体层面的培养目标更多集中在心理健康方面。
全球的疫情让每一位家长能够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世界是个地球村”,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疫情的扩散和防控,自然而然地敦促家长们超越只在孩子个体和小家庭的利益范围内考虑培养孩子的目标,多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国家、社会乃至全球责任的选项,让孩子能够心中装着别人,学会共同生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努力学习和生活。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把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垃圾分类、公共卫生等内容纳入家庭教育的内容范畴,且家人要和孩子一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宏大的育人目标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2.居家学习,完善家长的教育参与观念
居家在线学习,是疫情防控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的关键性挑战,参与其中的所有人概莫能外。对学校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学会熟练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既要学会在线授课,还要学会在线提问交流、在线批改作业与反馈,最难的是如何保证每一位居家在线学习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学习。对学生而言,挑战是如何克服惰性、排除干扰,保证每一节课的学习效率和每一项作业的及时完成,以及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得到真正解决。家长面临的挑战就更大了,他们从原先只是负责孩子生活起居的“服务员”摇身一变,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家校合作的中坚力量。这让已经复工复产、无法在家陪伴孩子的家长们感受到了分身乏术的苦恼和能力不足的恐慌。
集体教育的基础是管理。如何采取高效的教育和学习管理方法促进孩子个性化地学习,对孩子进行居家在线学习的管理就成为摆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关键。家长不能简单地以“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學不学是教师的责任”“孩子不听我的,只听老师的”,或者“教师有本事把课讲精彩,吸引孩子啊”等浪漫的、理想的论调面对问题,而应该从学习科学的角度分析如何优化孩子的学习过程。
当下,不少家长对学校所倡导的家校合作方法表示不理解,认为学校把教师该做的事情推给了家长。现实中确实存在个别教师让家长帮忙批改作业的越界行为,但是大部分家校合作的要求和内容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年来“大包大揽”惯了,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生活是家长的事情”的片面认知,并且家长在家庭引导教育孩子上能力不足。
面对孩子居家在线学习,家长们要完善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的理念,提升引导、帮助孩子高效在线学习的陪伴能力。
二、创设环境,形成理想的居家学习条件
居家在线学习,是一项孩子在私生活空间里完成的具有一定身心挑战性的任务。这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是挑战。在学校有组织的正式学习环境中,有各种教学制度作保障,大部分学生能够以恰当的言行举止参与学习。而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孩子们很容易受到干扰,正如一位中学生感慨:“在家学习好难啊!书桌后面就是温暖的被窝,真想躺着听课。”
这样的状态不只在居家防疫时才有,平时放学回到家,考验学生的也是在家完成家庭作业的效率。有不少家长没时间陪伴,也管不了孩子,干脆放学后把孩子送到托管班继续参与集体学习生活。如此虽然省事了,但是孩子始终没能提升独自学习的能力。
因此,通过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家长们要学会为孩子创设合适的家庭学习环境,以此提高孩子的居家学习效率。而当下对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最大的诱惑性干扰就是互联网终端——电脑和智能手机。从学生、家长和教师在疫情期间的咨询与报告中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创设合理使用网络互联终端的环境,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
1.物理空间隔离法
所谓物理空间隔离法,简单地说就是在学习时让孩子把手机、iPad等移动互联终端与学习环境隔离,以避免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受到网络信息的诱惑与干扰。
一定要强调的是,不要高估大部分人,特别是心智发展水平和控制力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将学习任务与网络冲浪进行比较,学习总是需要付出比看视频、看小说和打游戏更多的心力和精力。不少学生反映,如果学习时手机放在书桌上,会情不自禁地去摸一下,打开看看有没有人留言;如果学习遇到困难,除了想通过网络搜索获得答案以外,更多地还是想回避问题,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遁入网络,暂时忘了眼前的挑战,学习效率自然降低。
物理空间隔离法为孩子在家学习创设了一个相对少受干扰的小环境,为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控制大脑里的“闪念”,设置了一道障碍,即如果想玩手机,就需要走到客厅取手机,而不是伸手就能够着。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隔离法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控制“闪念”,不至于让他们“想到哪,做到哪”。
现代家庭可以在客厅里安排一个公共空间——一张桌子或者一个多口袋的插袋,全家人都把电子产品放入其中,需要的时候再取来用,而不是抓在手上,随时随地地打开消磨时间。
2.公共空间省察法
有些家长会说,对于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环境隔离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孩子正在用电脑上课,家长不能总盯着他。在疫情防控的居家学习期间,不少学生就遇到这样的挑战,好像在盯着电脑屏幕上课,但是打开的页面可能是网络小说或者短视频等。家长如果不管,孩子完全不在学习状态,在线上课效率极低;如果管,孩子又反感,觉得家长侵犯了他们的私人空间。这让不少家长左右为难。
家长要和孩子共同确定两个基本观念,一是网络是公共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暴露其中;二是未成年人在公共网络空间的行为应该得到监护人的监管。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西方国家兴起时,为了指导孩子更安全和健康地使用网络,专家们建议将连接网络的电脑放在客厅这一公共空间中,甚至要求父母在孩子进行网络冲浪时陪伴在旁,及时给予解释和指导,以避免孩子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甚至伤害。
我们建议家长、教师以及媒体要向孩子们传播正确的理念,不要放大个人隐私的范围,否则就把孩子的成长拖入“无人之境”。让未成年的孩子独自面对汹涌的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这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在公共空间、在父母的监管下使用移动互联终端学习、查阅资料,坚决避免把智能手机丢给孩子不予管理。孩子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时,家长要知道孩子的课程时间安排,以及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予以关注,及时帮助自控力不足的孩子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三、智慧陪伴,提升父母对孩子的帮助能力
帮助孩子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需要家长学会高质量的家庭陪伴。高质量的家庭陪伴是帮助而不是监控,是指导而不是指责,是超越而不是依赖。
1.陪是为了不陪,家长高质量家庭陪伴的方向
孩子在家学习,父母要不要陪伴(陪读),一直是各方争议的话题。不陪,孩子的学习效率上不来,学习质量不高,只能等着孩子“开窍”;陪,又担心孩子会依赖上父母,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些家长感到苦恼,自己不会陪伴,孩子也不愿意家长陪着,只要陪孩子写一会作业,家长就会情绪失控,亲子之间就会“鸡飞狗跳”。
一般而言,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越应该陪伴,通过陪伴养成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孩子的年龄渐长,但是还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也可以通过家长的陪伴帮助孩子重新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家长通过陪伴“扶上马送一程”。家长的家庭陪伴是为了养成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陪是为了未来不需要陪伴。
家长如何做到“陪是为了不陪”呢?
首先,家长要做到陪伴而不干扰。孩子在正常做作业,家长就不要喋喋不休,或者一会提醒孩子要不要喝奶、要不要上厕所等,这样只会干扰孩子的专注力。
其次,家長要做到恰到好处地提醒。孩子如果在做作业过程中做得不够好,可以稍加提醒,如轻声提醒“把头抬起来”,或者轻轻拍一拍孩子的背。切忌大声呵斥,长篇大论地说教。这样不仅指导效果不好,孩子的自我意识的“阈值”也会提高,导致家长不提醒,孩子就不觉知。
再次,家长要保证孩子做作业的流畅度。孩子在做某一项作业时家长如果发现了错误,不要中途打断孩子,更不要抢手帮忙(如帮孩子用橡皮擦掉错误的作业并指责),可以等孩子一项作业做完再引导孩子检查。这样能够保证孩子在做作业时拥有一定的流畅度,提升孩子的学习成就体验。
2.订计划,让家长的陪伴有章可循
孩子最反感的不是家长管教自己,而是家长张嘴就来,随时随地地指责自己。如家长一看到孩子打游戏就指责“又打游戏了”,孩子常感委屈“我做作业你看不到,一拿起手机你就(来)烦(我)”。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亲子之间不透明,家长不知道孩子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孩子做到什么程度了。因此,要想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家长就需要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了然于胸的计划,如每天放学回到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一周里什么时间打游戏,什么时候和同学们在线聊天等,让孩子和家长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在孩子该打游戏时,父母不需要担心、指责,甚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孩子拥有一份家庭生活与学习的计划,除了避免了家长的唠叨,提升了家长的陪伴质量,还可以让孩子的每一次努力被全家人看见,因为计划可以解决孩子“动机上想好,但是努力一段时间后很难快速在成绩上得到反映”的难题。有了计划,孩子每一次努力的过程都能让自己和家长看见,即使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但是亲子对学习的信心都会增强。
3.坚持帮助,让家长的陪伴无害而有效
即使有了计划,也避免不了孩子出现自控力不足、懈怠甚至任性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家长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且这样的帮助需要家长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以孩子使用智能手机为例,家长帮助孩子提升执行计划和控制的能力,需要坚持如下一些原则。
事先约定原则。如前文提到的计划,孩子不是不可以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休闲娱乐,但必须事先有约定,在什么时候娱乐,娱乐多长时间。只有有了约定,家长的帮助才有了依据,既可以避免家长张嘴就来的随意,也可以避免孩子在家长帮助时出现逆反的情绪。
维护尊严原则。如果孩子没能控制住而需要家长帮助,此时家长要警惕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育孩子,更不能和孩子抢夺手机,砸扔手机。因为通常此时孩子的情绪处于高度紧张和应激状态,孩子容易在家长的刺激下做出过激的行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在他旁边轻声提醒,以维护孩子的尊严。
耐心坚持原则。如果孩子在家长的提醒下仍无动于衷,不能收手,这时的家长最容易情绪失控。建议家长提醒后不要离开,而是坐在他的旁边看着他,直到他停下来为止。坚持要求时的家长要做到耐心、细心、不放弃也不急躁,以耐心换原则。
就事论事原则。帮助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坚持就事论事,不以泛化的失控情绪讽刺或挖苦孩子,如“你就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就你这自控力,将来能做成什么”等。这就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而是把孩子的一种行为扩大化、标签化了。
事后总结原则。无论孩子做得好不好,事后一定要找时间和孩子安静地聊聊天,帮助孩子分析今天的表现。可以和孩子讨论,家长帮助的方法有没有做得不够好的方面,协商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需要父母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更有效。
目前,疫情在中国基本得到控制,孩子们得以入学,陪伴孩子在线学习的压力虽然已经解除,但是家长高质量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获得成长的事业永远在路上。愿家人相互提醒帮助,亲子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