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白裤瑶聚落空间“适地”特征解析
——以贵州荔波瑶山乡为例

2021-03-03洪瑞德

华中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瑶民瑶山特征

洪瑞德

陈小辉

李建军

西南地区的高原喀斯特地貌中,贵州南部荔波县世居一古老的山地游猎民族——瑶族,分为白裤瑶、长衫瑶和青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唯独瑶山乡的白裤瑶族风尚存,聚落空间原始风貌完整,令人叹服。历史上“赶山吃饭”[1]的白裤瑶迁徙无常,迁徙过程中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地形环境、社会文化、瑶风信仰等地域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逐步演变形成独特的空间适地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避居深山的白裤瑶面临着从游耕狩猎向定居农耕的转变,准确把握原始瑶寨的空间特征、传承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对于白裤瑶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1 迁徙白裤瑶

图1 白裤瑶游耕迁徙轨迹

图2 白裤瑶聚落平均海拔高度

荔波瑶山乡白裤瑶族是黔南瑶族三支系中定居最晚、人口最多,现存聚落空间最为完整的支系,还保留有早期的聚落遗址和原始村寨。瑶山白裤瑶自称为“董蒙”(瑶语Ton55 Mog33),意为“穿我们这种服装的人”,又译“移动的民族”[2]。白裤瑶迁徙无常有内外主因,内因是瑶民游耕狩猎的生活习性及知足谦卑的民族性格,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游猎生活;外因源自封建时期统治者及其他民族的迫害,以致白裤瑶一直处于“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逃离状态,当白裤瑶聚落受到外族侵犯时,瑶民不得不迁徙至另一山中,因此也有了“过山瑶”这一早期对瑶民的称谓。

经实地考古调查、勘探得知,瑶山乡白裤瑶现存瑶寨的形成与迁徙轨迹大致如下:喀斯特地貌下高山天然石灰岩洞散居→董舒叉叉房旧址→董蒙组原始村寨→拉片村瑶山古寨→拉董及新居新村。观察迁徙轨迹(图1)及各寨址的平均海拔高度(图2)可知,白裤瑶的迁徙轨迹呈现从高山、高海拔地区向山间丘陵、盆地、低海拔地区迁徙的趋势,主要得益于现代社会的深入、民族关系的改善以及解放后国家土地改革,政府向瑶族聚落分拨耕地与耕牛,白裤瑶民才逐步迁徙至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定耕生活。每次迁徙的直接原因存在差异,聚落环境、建筑类型等空间特征也在迁徙过程中不断演进(表1)。

2 空间“适地”特征

聚落,《辞源》谓“聚村落也,为人所聚居”,即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3]。聚落空间应是聚落中各类要素的总和,含实体事物结构和内在文化信息。当前国内对于聚落空间的研究集中于聚落构成和演变两方面,包括空间的布局、组织和形态以及空间因土地权变、宗法血缘、社会变迁等产生历史演化的研究[4]。黔南白裤瑶聚落相关的研究有社会组织习惯、民族文化心理和建筑营建技艺等,聚落空间层面尚缺系统深入的研究。为避免这一罕见且颇具文化内涵的聚落空间风貌遗失,弥补学术空缺,本文将多维度解析瑶族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在迁徙的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地域特征,融合多元的社会文化,白裤瑶聚落空间逐步演变形成自身的“适地”特征,表现在聚落空间营建的多个层面。“适地”特征不等同于地域性,而是在聚落空间营建中对各种地域性因素产生的应激反应形成的空间特征。白裤瑶聚落空间的适地特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表现出“适隐性”、“适居性”、“适闲性”,笔者将结合文献记载、测绘数据等材料对白裤瑶聚落空间的“适地”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科学解析(图3)。

3 宏观适隐:选址格局

白裤瑶聚落的选址格局总体上追循“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共生[5]。在不断迁徙游耕的状态中,早期白裤瑶聚落的选址不仅注重环境与资源的容量,合理利用气候、地形条件以满足族人的生产生活,还考虑村寨的隐蔽性和防御性以躲避外族侵犯;同时也遵循古代的风水观,远观山势,近观山形,寻气卜居,体现了聚落空间的适隐特征。

3.1 适隐“赶山”瑶

图4 “三山一谷”适隐格局

贵州高原素有“山国”之称,山峦纵横,近九成的土地为山丘,更有俗语“地无三尺平”“八山一水一分田”等说法[6]。满足族群生存和生产是聚落选址的基本条件,多山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区,优质平地资源稀缺,加上狩猎资源的需求,白裤瑶聚落在外族的压迫下只能在山林间不断迁徙,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呈现出独特的“赶山”性。

为避免外族部落的骚扰、防范战祸,免于频繁迁徙,白裤瑶聚落常建于群山环绕之中,仅一寨口(寨门)出入,形成“三山一谷”的守护之势。瑶山乡董蒙旧寨占地约25.8亩(1.72hm2),海拔760m,东北、西北、东南三面靠山(图4a),“三山”居高处呈环抱式遮掩聚落;寨口朝向西南,寨门距离聚落区近800m,绕山谷东侧沿等高线上坡是进寨唯一路径;寨门与聚落区间隔“一谷”,用以农耕稻作,谷底与聚落高差近30m,从高至低呈“山—居—谷”的格局。拉片古寨(含拉董及新村)总占地达376.5亩(25.1hm2),海拔500m,村寨南面背靠古岭山脉,西北、东北两侧分别为卧佛山、莲花山呈关门之势护寨(图4b);村寨正北方向有一山谷,寨高谷低,谷寨高差达20m,也成“三山一谷”隐蔽之势;寨口离聚落中心约600m,进寨需绕卧佛山进入。

董蒙、拉片两聚落选址均为背山面谷,利用山体形成天然的屏障,仅留一寨口出入,同时寨口与聚落区相距一段距离,形成缓冲区,聚落可俯瞰寨口,高低之势及三山环抱的格局创造绝佳的隐蔽性,充分体现了白裤瑶聚落选址的适隐特征。

3.2 聚落风水格局

古代风水学说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择气卜居的理论,风水观中理想的聚落格局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藏风聚气格局[7]。瑶山白裤瑶寨的格局总体遵循风水观,董蒙、拉片两寨均背靠“龙脉”,左右砂山辅弼,基于“龙脉”的陪护需求,寨民保护天然松树林作为风水林,村寨建于龙脉山前较缓坡地(台地),即“明堂”所在,至于明堂之前的水系、案山、朝山等在天然环境中往往难以完全符合,因此依风水观结合自然环境寻找替代营造格局。

图5 董蒙聚落风水格局

图6 拉片聚落风水格局

图7 “山林抱寨,田塘融中”空间布局

图8 董蒙聚落空间形态

图9 拉片聚落空间形态

观董蒙、拉片瑶寨的风水格局(图5~6),不同于聚落理想格局的地方有三:其一,拉片村寨坐南朝北,鉴于黔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聚落隐蔽的需要,白裤瑶聚落往往依山势、寻缓坡,背山面谷,适地而建,朝向不一;其二,瑶山地区缺水系流经,作为明堂前水系的替代,董蒙、拉片村寨堂前均有一山谷,谷有集水聚气之说,因此以谷代水;其三,董蒙、拉片两寨前案山、朝山两难全,董蒙面向朝山,拉片寨朝案山。总体而言,白裤瑶聚落的选址格局仍适应了特定的地域特征。

4 中观适居:聚落营建

聚落的基址格局确定之后,人们开始改造自然、开辟土地,聚落空间的营建看似无序自发,但白裤瑶在不断地迁徙中,因地制宜,适应地域环境营建聚落,逐步形成聚落形态布局特征和建筑营建智慧,并充分体现了聚落空间的适居性。

表2 董蒙、拉片民居空间特征对比

表3 圆型、方型禾仓空间特征对比

图10 白裤瑶聚落公共空间感知

图11 白裤瑶聚落植物景观要素

4.1 “山林抱寨,田塘融中”的布局特征

相较于传统山地聚落典型的“山—水—田—林—村”布局模式[8],瑶山白裤瑶聚落的空间布局在“水”的需求上难以满足,少有聚落临水而居,因此人工造塘,以塘代水。观察董蒙、拉片的聚落布局(图7),均呈现出“山—林—寨—塘—田”的层层环绕特征。“山”的围合为聚落提供了庇护;“林”是动植物的栖息地,满足了瑶民的狩猎、畜牧之需,同时起风水营造、生态涵养作用;“寨”建于缓坡台地,是瑶民的主要居住空间;“田”在白裤瑶族聚落中从无到有,从梯田到水田,逐渐演变成聚落重要的农业生产空间;“塘”是白裤瑶聚落中重要的产物,瑶寨隐匿深山,为弥补地域水源的不足,瑶民便凿井取地下水,或是开挖水塘蓄高山泉水供饮用、灌溉。聚落空间呈现出“山林抱寨,田塘融中”的布局特征,既适应了地域环境自我隐蔽,又便利了瑶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4.2 “依山就势,层级分明”的空间形态

聚落的形态肌理主要由建筑群与巷道组成,白裤瑶建筑多顺应自然地形,依山而建,层级分明,分为台地式(董蒙)和坡地式(拉片)两大类。平面上,董蒙的建筑布局自由松散,无明显方向性(图8a),街巷肌理适应地形成树枝状延伸至宅前;竖向空间分四级台基,台基间以石阶为道,建筑半靠山体而建(图8b)。台地式聚落空间形态自由灵活,与山体无明显边界[9],自然融合,适地特征明显。拉片古寨位于缓坡,建筑沿着等高线布局,平面形态呈行列状(图9a),竖向上顺坡层层向上,形成多层次的空间感(图9b)。白裤瑶聚落空间形态总体上依山就势,层级分明,在有限的地形条件下优化建筑的采光通风,开阔景观视野,使聚落更适居。

4.3 独立适居的建筑营建

白裤瑶聚落中主要含两类建筑:民居和禾仓,建筑营建有两大适地特征:其一,建筑没有固定朝向,背山面谷而建,利于避风挡寒、争取日照;其二,建筑单体间距虽窄,但各自独立,绝不毗连,尤其是粮仓,避免局部火灾波及其他。

(1)民居:火塘居中、塘室合一

历史上白裤瑶民居经历了“岩洞穴居—树栖—叉叉房—半干栏草房—干栏式瓦房—石木瓦房”的发展演变[10]。现存董蒙的半干栏式民居称“半边楼”,紧靠山坡而建,半部架空,封以挡土板墙;歇山顶,二层三开间,人住楼上,防潮防虫,采光通风良好,畜养楼下,人畜分居;上层火塘居中,左右卧室,火塘后方作储物隔间。拉片的干栏式民居称“全楼”,是进化完成的“吊脚楼”完全体[11]。悬山顶,二层单间,上层人居,下层为牲畜、农具用房;上层无隔墙,火塘卧室合为一体,正门前均有一入户台阶。白裤瑶民居中火塘是不可或缺的,火塘卧室合为一体要追溯至游猎时期。白裤瑶深居山林,黔南地区冬日、夜间温度骤降,彼时人们衣服单薄,冬无棉衣,夜无棉被,静坐或入眠均须以火取暖、照明,既是如此,瑶民便于室内生火,以解决炊事、照明、取暖三需。从此白裤瑶民居火塘居中、塘室一体的空间适居特征一直延续至今,也是建筑营建中适应地域特征的直观体现之一(表2)。

(2)禾仓:防潮防盗、灵活搭建

除民居外,白裤瑶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当属禾仓。白裤瑶的禾仓始建于明代末期,圆形为“囷”,方形称“仓”。古老的圆形禾仓“囷”是由“囤箩”演进而来,实木中柱,两木棒成“十”字交叉横放为梁,锥形仓顶以木棍呈放射状搭建,覆以茅草,并以树杈抵板支撑,四周圆形围以竹片编织的竹席。新近“仓”在“囷”的基础上实现了材料、工艺的改进,呈长方形,仿干栏式民居造型的木构建筑体,覆以歇山瓦顶,四面由条形实心仓板组合成仓壁,仓板上标有序号,方便搬迁、拆装,整体通过榫卯穿插搭建而成,以木钉、护柱等加固仓体。方形禾仓因形制大小不一又可分为单仓、哥弟仓、姊妹仓、夫妻仓[12]。无论是“囷”还是“仓”,二者均是架空而建,其下半部以杉木或松木制成方形框架支撑仓体,使仓体离地面1.5m左右,四柱落地,圆柱上端套以陶罐,后期简化成圆形木板或绕一圈铁皮,其主要目的是防鼠进仓。架空框架还配有三面美人靠,一面开放,成为瑶民议事休闲、织布纺纱、斗鸟嬉戏的绝佳场所(表3)。

瑶族禾仓主要有四大特征:其一,为便于迁徙,禾仓的搭建灵活,方便随时拆装搬迁;其二,仓门不上锁,用一横木拴住,开仓门需以木槌敲击,瑶民有约定俗成的规定,晚上不开仓门,凡夜间听到敲击声即为“警报”,起到防盗作用;其三,禾仓架高地面且辅以陶罐包柱,起到防鼠、防潮的作用;其四,禾仓为独立单体搭建,不与民居合建,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

5 微观适闲:空间感知

从微观视角看,每一空间要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为人所感知。创造聚落空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所用,白裤瑶聚落诸多的空间要素在迁徙演化中适应了地域特征,融合了民族文化,在空间中进行的行为活动则处处体现了白裤瑶休闲和谐的聚落氛围(图10)。

5.1 公共空间

(1)陀螺竞技

董蒙、拉片两瑶寨的中心均有一圆形广场,场地中心放置有直径约1.5m的圆形铁板,这就是白裤瑶简易的的陀螺竞技场。陀螺文化历史久远,源远流长,与瑶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白裤瑶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娱乐休闲、热爱运动的强烈愿望。

(2)族舞广场

位于瑶王府正前方的空旷场地上,每逢佳节,瑶民便会欢聚于此,跳起瑶族的铜鼓舞,伴随着鼓掌与喊叫声,体现了白裤瑶人的淳朴、豪放特性。另一瑶族特有的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相传瑶民祖先在迁徙途中突遇危难,被神猴所解救护送,为纪念先祖、神猴,后人们仿跋山涉水和跳跃攀爬而起舞[13],现今猴鼓舞已演化为白裤瑶丧葬、祭祀活动中的仪式之一,且被列入国家非遗代表。

(3)斗鸟休闲

传说远古时期,白裤瑶迁徙途中遇洪灾,洪水冲走了所有谷粮,危难之际,是鸟儿衔来谷种,使瑶山白裤瑶免于消亡,从此白裤瑶同鸟儿结缘[14]。走在瑶寨中,随处可见树上亦或是屋檐下挂有精致的鸟笼,笼中有机灵的画眉鸟,白裤瑶男子人人爱鸟、玩鸟、训鸟,每逢闲时,人们便会携上自己的爱鸟集聚一处,一同斗鸟观鸟,饮酒阔谈。

5.2 植物景观

(1)护寨神树

白裤瑶聚落每迁徙之一处,便会择一寨中最为古老的树为护寨神树[15],多为枫树,尊称为“娲霞神树”。白裤瑶人相信万物有灵,远古时期的他们曾居住于树上以躲避野兽,为感谢树神的庇护使他们世代繁衍,瑶民于神树下放四块石碑,刻上不同的图案分别代表打鱼的人、老人、小孩和田里的人(图11),打鱼的人代表贫穷的人,田里的人代表富裕的人,寓意树神保佑寨子里全部的人。如果寨子里有人患病,就是触犯了庇护他们的树神,需到树前祭拜并系上红布条才能求得饶恕。

(2)粘膏树

白裤瑶在不断迁徙的进程中充分利用了地域植物进行生产。用桑葚叶养蚕,蚕丝纺织,以粘膏树的乳汁染布,俗称“蜡染”。粘膏树要连续产出膏体必须经过不断的砍凿,否则便会自然枯死,因此常见白裤瑶聚落的粘膏树底部枝干尤其粗大。

(3)情人竹

在瑶山,白裤瑶年轻人恋爱的方式为“竹萧传情”,通常是女追男,当年轻女子有了钟意的对象之后,便会在夜里三五成群地来到竹林对月吹箫,小伙子们则会带上自家的牛角与竹萧对和情歌,结为情侣,久之,寨子里的竹林便被女子们称之为“情人竹”。

结语

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千奇百态,世居黔南的白裤瑶聚落古老而神秘,出于生存压力不断迁徙,逐山林而居,聚落营建过程中不断适应着多种地域因素的变化,凝结了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敬和生存经验的总结,形成空间的适地性特征,且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别表现出适隐、适居、适闲的特征。宏观选址层,白裤瑶食尽一山则移一山,聚落隐于深林,成“三山一谷”格局,循风水学说择址卜居,天然形成适隐性特征;中观营建层,聚落依山坡、台地就势而建,层次多样;平面呈山林抱寨,田塘融中,层层环抱的布局特征,与自然和谐交融,几无边界。建筑单体独立防火,民居火塘居中、塘室合一,禾仓灵活搭建、防潮防鼠防盗,充分展现聚落空间的适居特征;微观感知层,植物景观、公共空间内涵丰厚,民族文化辨识度强,满足瑶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需求,体现聚落空间的适闲性特征。

瑶族聚落空间的营建在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基础上融合了民族文化要素,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人居环境,空间适地特征显露。本文对白裤瑶聚落营建智慧的系统化梳理具有很高的文化科学价值,对其空间的适地特征解析在今后聚落的迁徙更新和新聚落的营建中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瑶民瑶山特征
瑶山速写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瑶山党支部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瑶民为何迁而复返?
——太和新农村系列调研
罗坑发展茶业助瑶民致富
踏上瑶山献爱心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