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繁荣与富裕发展关系的时空特征
2021-03-03曹苗苗
王 贤,彭 鹏,曹苗苗
(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0 引言
我国GDP增速在过去40年平均达到9%以上,名列世界前茅,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服务业和贸易大国[1].这样的经济发展成就让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刮目相看,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发展成果并未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还不算富裕,生活质量的提高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有学者称之为“繁荣与不富裕并存”现象或是“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2].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繁荣与富裕之间如果产生差异,势必会导致“繁荣未必富裕,富裕未必繁荣”的现象,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2].对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关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由此可见,繁荣与富裕两者关系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所谓繁荣主要指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所谓富裕主要指人民生活质量状况.国内对于地区的繁荣与富裕关系问题有所研究但较少,如何龙娟等[2]研究了中国繁荣与富裕的空间不对称问题,对我国各省繁荣与富裕情况进行了分类.多数学者将繁荣和富裕分开研究或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4].关于繁荣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交通可达性等方面相互关系的研究[5-6],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7-8],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9-10]等.关于富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恩格尔系数时空变化过程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时空差异[11-12],利用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时空变化和差异[13];通过居民的消费水平反映生活状况[14-15];通过构建富裕指标体系采用定量方法分析人民生活水平[16]等.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空间分布状况等的研究较少,基本从区域经济发展或者人民生活水平评价等单方面进行研究.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经济的较快发展如果没有惠及到当地人民,或当地经济发展较慢,存在人口流失等,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两者之间发展的关系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 研究假设
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进行重新分配,导致某些区域“繁荣未必富裕”“富裕不一定繁荣”“富国越富”等现象出现.根据资源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与人民富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围绕经济发展与人民富裕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将经济发展与人民富裕联系起来,选取人均GDP表征经济发展程度,恩格尔系数表征人民富裕程度,基于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相对繁荣指数、相对富裕指数和富裕-繁荣指数等定量方法,分析河南省繁荣与富裕两者的发展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河南省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处黄河中下游,包括17个地级市和1个省辖市.2018年,河南省生产总值48 055.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0 152元,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省份之一,是中部崛起战略的中坚力量,因此研究河南省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以人均GDP表征繁荣程度,以恩格尔系数表征富裕程度,河南省18个地市以及全省的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均来源于2001—2018年的《河南统计年鉴》.
3 指标设计与计算方法
3.1 不一致指数
为了直观反映区域繁荣与富裕的空间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繁荣与富裕的不一致指数来表征其不一致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BYZit表示i城市t年繁荣与富裕的不一致指数;Ait、Bit分别为i城市t年繁荣与富裕指数;At、Bt分别为t年河南省繁荣与富裕总指数.不一致指数大于1,表示繁荣集中度高于富裕集中度;反之,富裕集中度高于繁荣集中度[17].
3.2 不均衡指数
不一致指数只是局部反映了各地市繁荣与富裕的分布不均衡状态,为了从整体上考察繁荣与富裕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均衡,本研究利用繁荣与富裕的不均衡指数[18],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为繁荣与富裕两者的分布不均衡指数,xi为i城市人均GDP占该指标总量的比重;yi为i城镇恩格尔系数占该指标总量的比重;n为研究的城市数量.E值越小,表示繁荣与富裕空间分布耦合程度越高,表明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越相均衡;反之,E值越大,则表示繁荣与富裕空间分布耦合程度越低,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越不相均衡.
3.3 绝对指标设计
3.3.1 繁荣程度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的全部要素所支付的要素成本总量,其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19].为了更好地反映地区的繁荣程度,本研究选用人均GDP来表示:
fi=GDP/pi,
式中,fi表示某地区的繁荣程度,pi表示某地区的常住人口.
3.3.2 富裕程度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富裕程度的衡量标准和方法都有差别,富裕程度一般可以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GDP,还有学者提出用人均储蓄额来表示等.选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即居民家庭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通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20],若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即表示这个家庭越富裕.
3.4 相对指标设计
3.4.1 相对繁荣指数
F=fi/f,
式中,F表示相对繁荣指数,fi表示某个地区的人均GDP,f表示全省人均GDP.当F>1.10时,即该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当0.95≤F≤1.10时,即该地区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一致;当F<0.95时,即该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为萧条或待开发区域[2].
3.4.2 相对富裕指数
R=ri/r,
式中,R表示相对富裕指数,ri表示某地区的恩格尔系数,r表示全省平均恩格尔系数.当R<0.95时,即该地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为富裕地区;当0.95≤R≤1.10时,即该地区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一致,为中等富裕地区;当R>1.10时,即该地区人民生活相对贫困,为贫困地区[2].
3.4.3 富裕-繁荣比
T=R/F,
富裕-繁荣比表示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与繁荣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两者的协调程度.当T<0.95时,说明该国家或地区既繁荣又富裕,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质量较高;当0.95≤T≤1.10时,说明富裕与繁荣相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一致;当T>1.10时,即富裕指数大于繁荣指数,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贫困或处在中等水平.
4 结果分析
4.1 河南省繁荣与富裕的不均衡性逐渐趋于平稳
利用2000—2017年的繁荣与富裕指标数据计算得出不均衡指数,如见图1所示,观测该阶段两者的聚集和分散状态.
图1 河南省2000—2017年繁荣与富裕不均衡指数折线图
从图1可以看出,整体上这个阶段前期繁荣与富裕的不均衡指数变化波动较大,但波动的区间较小,2004年达到最大值0.0229,2001年达到最小值0.0188.极差达到0.0041.2000年至2017年折线波动是呈逐渐平缓的趋势,表示繁荣与富裕由不均衡逐步向均衡方向发展.
第一阶段:2000—2001年,不均衡指数呈下降趋势,从0.0197降到0.0188,其原因考虑到是当时处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大背景下,河南省部分地区也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对农业的影响,3、4月份的倒春寒使得部分品种遭受冻害,中后期又遭到持续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这使得农业产量紧张,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对于食品的需求量上升,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提高,同时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减慢,这就使得不均衡指数下降,趋向均衡.
第二阶段:2002—2004年,不均衡指数呈上升趋势,繁荣与富裕之间的不均衡性提高.其原因考虑到2002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二年,也是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第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全球经济.随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也是一大机遇.河南省人均GDP总量从2002年的130 211元增长到2004年的186 081元,增长速度达到42.9%.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改善,但其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第三阶段:2004—2006年,不均衡指数呈下降趋势,繁荣与富裕趋向均衡.人均GDP总量从186 081元增长到2006年的266 789元,增长速度达到了43.4%;全省恩格尔系数也从2004年的0.350下降到2006年的0.331,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同步.2006—2010年,不均衡指数的平均值在0.0216,走势呈先上升后下降,但总体变化不大,在所研究的18年数据中,这几年的不均衡指数相对较高且稳定;而河南省恩格尔系数平均值在0.340,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08年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河南省出口商品总额急剧下降,人均GDP增长速度减慢,不均衡指数呈下降趋势.
第四阶段:2011—2013年,不均衡指数持续上升,增长幅度不大.河南省人均GDP总量从564 552元增长到669 451元,全省恩格尔系数也持续下降.虽然两者基本同步发展,但不均衡指数的上升说明繁荣与富裕的空间分布耦合程度越低,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趋向不均衡.期间,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了国家战略,这是中国首个内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区,而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就包括了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10个省直管县市,这无疑对河南省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2017年,不均衡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
4.2 河南省各地市繁荣与富裕的空间差异明显
4.2.1 各地市繁荣与富裕不一致性现象仍然存在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繁荣与富裕的空间一致性,将河南省18个地市2000年、2010年和2017年的繁荣与富裕不一致指数结果关联至ArcGIS软件,利用自然断裂法将其分成五类并进行可视化表示,观察其时空变化特点(见图2).
图2 河南省繁荣与富裕不一致指数空间分布
从繁荣与富裕不一致指数结果来看,指数的高低不仅反映了繁荣与富裕的一致程度,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即指数越大,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从空间上看,不一致程度具有明显的集聚性.河南省中西部及偏北地区不一致指数远远大于东部和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繁荣与富裕基本一致的地区,即指数接近1的地区基本分布在豫中地区.
2000年,河南省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城市是郑州市,达到2.0874,说明繁荣集聚超前,富裕集聚.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一直位于全省前列,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吸引周边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中心集聚,集聚作用较为明显;济源市,刚刚建市,对于城市的投资力度较大,GDP增长速度快;三门峡、焦作、漯河和洛阳4市,平均在1.265,仍属于繁荣集聚超前富裕集聚型,但明显低于郑州和济源;不一致指数趋近于1的城市主要是许昌、鹤壁、平顶山、濮阳,繁荣和富裕集聚基本一致,即经济发展与人民富裕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安阳、新乡、开封等城市的不一致指数低,繁荣集聚滞后富裕集聚,这3个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因地理位置原因,受到省会城市辐射影响作用较小.2010年,随着前期经济建设的投资、积累,外资引进,政策推动等,济源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在人数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不一致指数上超过郑州市,成为唯一高指数城市,繁荣集中度远远大于富裕集中度.郑州市不一致指数有所下降,从侧面反映出自2000以来,人民生活状况有所改善.漯河市从2000年的1.2196下降到2010年的0.9666,这主要是由于人均GDP占全省总量的下降促使繁荣与富裕趋向一致.其余城市存在微小变动,但与2000年相比差别不大.2017年,济源市依旧位居榜首,其次是郑州(1.9122)、洛阳(1.6708)、三门峡(1.5362);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市5市2000年、2010年、2017年三年的不一致指数结果相差不大,富裕集中度均远远大于繁荣集中度;繁荣集中度基本以郑州为核心向外围扩散递减.
4.2.2 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存在明显差异,但富裕程度相差较小
为了解各地市繁荣与富裕关系发展状况,计算2017年各地市的相对繁荣指数、相对富裕指数和富裕-繁荣比,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河南省各地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富裕指数与相对繁荣指数相比差距较小,根据富裕-繁荣比结果,将18个地市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富裕-繁荣比小于0.95的城市主要有郑州、开封、洛阳、鹤壁、焦作、许昌、三门峡和济源市.
表1 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相对指标指数比较
其中郑州、焦作和许昌三市恩格尔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经济发展指数较高,使得富裕-繁荣比偏小.郑州作为省会城市,2016年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在GDP总量等经济指标方面均位居河南省第一,也使得人均GDP 较高,从而相对繁荣指数较高.而相对富裕指数大于1说明恩格尔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主要考虑到经济在省内较为发达,吸引了省内较多劳动力在此集聚,而经济发展的实际并未落实在广大人民身上;同时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偏爱储蓄,因而恩格尔系数较高,相对繁荣与相对富裕的差值导致了富裕-繁荣比的偏小.焦作市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煤炭为主,生产总值达2280.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332.52亿元.许昌市的第二产业也相对发达,产值1555.58亿元,居全省第三,属于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纺织等方面基础雄厚,因此使得相对繁荣指数较大.洛阳、鹤壁、三门峡和济源,从指标结果来看,属于既繁荣又富裕的城市.洛阳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整体发展处于河南省前列;三门峡市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自然资源丰富,并拥有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创造经济财富;鹤壁和济源的生产总值虽居河南省末位,但由于人口较少,使其人均GDP值较高,因而使得富裕繁荣比较小.
第二类:富裕-繁荣比大于1.1的城市,主要包括平顶山、安阳、新乡、濮阳、漯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从这些地市的人均GDP值来看,在河南省内排名确实靠后,但从GDP总量上来看,2017年南阳市GDP总量3345.30亿元,新乡市2357.76亿元,远远超过开封、鹤壁、济源等地级市,存在一定的经济规模,同时又属于人口数量较多地区,人均GDP值较低,相对繁荣指数偏低,同时从相对富裕指数来看,又基本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人们的生活消费方面仍然以传统消费为主,侧重于食.其中驻马店市的恩格尔系数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面积较大,人口较多,人均GDP为31 102元,在计算时不占优势,同时当地经济发展较弱,2017年总人口数为916万人,常住人口为700万人,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劳务净收入使相对富裕指数基本处于全省平均水平.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通过上述对河南省繁荣与富裕的不均衡指数、不一致指数和相对、绝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00年至2017年整个时间段来看,不均衡指数折线波动逐渐平缓,表示河南省繁荣与富裕由不均衡逐步向均衡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比之前均有一定提升.
(2)从不一致指数的结果来看,郑州和济源的数值一直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他城市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城市数量较少,且集中在西北部,属于中等水平的城市集中在河南省中部,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城市属于低水平,呈块状分布.不一致指数绝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基本人均收入普遍偏高,而GDP规模大,人均GDP偏低的城市,人均收入排名则一定不高.整体上,河南省各地市的繁荣与富裕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3)从2017年相对繁荣指数、相对富裕指数和富裕-繁荣比结果来看,各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富裕程度相差较小,存在“繁荣而不富裕,富裕而不繁荣”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与资源、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空间流动有关,如劳动力丰富、输出较多的地区可以从劳动力的汇集中受益,这也是大多数地区富裕大于繁荣的主要原因.而相对繁荣的地区因经济基础较好、吸引外资能力较强,使得这些地区的富裕程度远低于繁荣程度.
(4)从数据结果显示来看,富裕-繁荣比并不能完全说明某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繁荣指数会远远大于富裕指数,但富裕程度也较大,这样也会表现出协调,而某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弱,人民生活水平也较低,这样也会使得比值表现出相对协调的状况.所以在考察某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时,应综合全面多角度考虑.
5.2 建议
经过对2000—2017年的繁荣与富裕程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将河南省各地级市分情况讨论,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
(1)繁荣与富裕的空间不均衡,不一致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仍要坚持利用发展经济来带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应积极构筑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发挥中心城市对于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缩小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时各地市间积极实现联动发展并全面发挥各市的自身优势,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共赢.
(2)针对那些当地经济发达,但相对富裕指数偏高,即恩格尔系数偏高.这类城市应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居民消费,以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当地企业政府应积极利用自身各类资源,尽可能给社会和居民创造财富.
(3)吸引劳动力型城市,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劳务外溢也较大,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实现劳动力的少而精.同时,实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当地就业,实现经济财富不外流.
(4)外出打工型城市,一般富裕程度大于繁荣程度,当地经济发展较弱,务工人员从外地获取经济收益,看似合理有效,但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出,也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劳动力不足,人才流失.这类城市应大力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如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等;同时,应重视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提高当地的科学技术水平打下基础.此外,对于欠发达区域应积极引进外资,改善投资环境,以经济的发展带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让GDP的增长更多的惠及到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