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1-03-03纪化振赵小云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业调节量表

纪化振,赵小云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0 引言

勤奋学习,脚踏实地,应当是新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生活的主旋律.尤其是,肩负着新使命和新担当的大学生们更是应努力汲取知识,增长本领,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远大抱负.然而,在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仍有较高比例大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甚至对学业感到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即常说的学业倦怠[1].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将近52%的大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其中重度倦怠者高达10.7%[2].可见,当前大学生学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高学业倦怠的学生往往更加沮丧与抑郁,行为也较为孤僻,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3].由此,如何缓解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就成为了当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以往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学业不良行为密切相关.但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在诸如社会支持等积极人际关系方面[4],而对于消极人际关系的作用机制则探讨较少.其中,社会排斥作为一种不良的人际关系体验,可能也是造成学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排斥是指个体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被个体或者团体所忽视和拒绝,导致其归属感和存在感丧失的一种现象[5],且被视为现实生活中社会联系破裂的重要象征.根据社会联结理论,社会联结的减少或丧失往往会使个体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也就是说,当个体不能与同伴、老师等重要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时,会减弱传统社会契约对于个体行为的束缚,最终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6],如拥有更多的攻击倾向及网络成瘾行为等[7-8].同样的,社会排斥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譬如,张登浩等[9]研究发现感受到他人排斥的大学生更容易降低学习兴趣,甚至更加抑郁.Satici[10]的研究也发现遭受到社会排斥的青少年其学校满意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相对较低.此外,从个体的倦怠心理来看,也有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11].由此,本研究假设,社会排斥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学业倦怠.

此外,个人-环境理论指出,外在环境因素可能会通过某种自我特质来影响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机制.其中,自我控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和情绪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就被看作是个体适应现实的预测因素[12].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人往往更加的勤奋与努力,更加主动的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当前的难题,在面临生活及学业上的压力时也有较好的心态;而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很难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一旦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13],同样,在学业上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倦怠心理[14].另外,自我控制也会受到社会排斥的影响.作为一种压力性生活事件,个体由于他人排斥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创伤,往往会通过调节情绪和改变认知进行消除,然而这些措施往往会占用自我控制的资源,并且对其造成一定的消耗.同样,自我控制理论也指出,人类总是会受到某种社会规则的约束,这往往导致个体通过控制自身的某些欲望从而被现实社会所认可,而一旦自我控制出现偏差, 个体就很容易被现实社会所排斥,反过来说,这种社会排斥也会减缓了个体自我控制的动机[15].此外,也有相关研究证实,无论是线下的还是线上的社会排斥都会使得个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从而产生更多的抑郁心理[16].可见,社会排斥能够降低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由此,本研究认为,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纵观国内外近几年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对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总是存在着性别上差异.譬如,Rueger等[17]的研究就发现,遭受到他人侵害的女生会比男生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拥有更多的消极心理与行为.国内学者王紫薇等[18]更是通过一个排斥-性别交互模型来分析在社会排斥情境下,不同性别所感受到的威胁感知上的差异,结果证实,相比于男性,女性在排斥情境下更容易对人际关系威胁敏感一些.与此同时,个体的自我控制也存在性别差异.如罗蕾等[19]的研究就发现男女不同群体在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机制中存在较高的差异性.由此,本研究认为,性别很有可能会对社会排斥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学业倦怠这一路径上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

纵览以往研究,社会排斥跟倦怠心理密切相关,但大都是讨论社会排斥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业上的倦怠还研究较少,且大都局限在降低学习兴趣和丧失学习信心等方面[9-10],难以涵盖整个学习倦怠过程.故此,本研究便以安徽地区的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检验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之间的中介机制,以及性别是否调节了这一中介效应,从而为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图1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假设模型

1 方法

1.1 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取样的方式,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某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475份,回收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183人,女生292人;大一128人,大二133人,大三74人,大四140人.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会排斥量表

采用niu等[20]修订的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该量表共11道题,包含社会忽视(5题)和社会拒绝(6题)两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 1~5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排斥程度就越高.总量表原Cronbach α系数为0.92,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2、0.74、0.80.

1.2.2 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等[21]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该量表共19道题,包含冲动控制(6题)、健康习惯(3题)、抵制诱惑(4题)、专注工作(3题)、节制娱乐(3题)等五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赋予1~5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原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6、0.76、0.67、0.65、0.61、0.61.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及五个维度的

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1、0.81、0.83、0.82、0.79、0.70.

1.2.3 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

采用连榕等[1]所编制的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该量表共20道题,包括情绪低落(8题)、行为不当(6题)、成就感低(6题)等三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 1~5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业倦怠的水平越高.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原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7、0.80、0.71、0.73.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9、0.75、0.72、0.74.

1.3 数据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有效的录入和整理;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类别变量性别(0=女,1=男)进行了虚拟化处理,其他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process宏程序模型4检验简单中介效应,通过process宏程序模型7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1.4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由于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进行调查,为防止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因此,通过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未旋转的情况下共提取出9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个主成分解释的变异量为25.33%(<40%),说明在本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明显.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变量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1),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社会排斥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r=-0.50,P<0.01);自我控制与学业倦怠也成显著负相关(r=-0.40,P< 0.01).

2.2 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首先采用process宏程序的模型4检验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对年级进行控制.结果显示,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学业倦怠(β=0.46,P<0.01),将自我控制均放入回归方程后发现,社会排斥仍显著正向预测学业倦怠(β=0.35,P<0.01);社会排斥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控制(β=0.50,P<0.01);自我控制显著负向预测学业倦怠(β=-0.22,P<0.01).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发现,ab=0.11,BootSE=0.02,95%的置信区间为[0.06,0.16].这说明,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4%(0.11/(0.11+0.35)).

其次,采用process的模型7来检验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见表2),社会排斥负向预测自我控制(β=-0.58,P<0.01);性别与自我控制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β=0.02,P>0.05);社会排斥与性别的交互项正向预测自我控制(β=0.23,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06,0.38].这说明,性别对“社会排斥→自我控制→学习倦怠”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2 社会排斥对学业倦怠: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性别在前半路径上的调节效应,因此通过process宏程序对调节变量性别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见图2),在女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排斥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效应较强(β=-0.58,BootSE=0.05),95%的置信区间为[-0.68,-0.49];在男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排斥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效应较弱(β=-0.36,BootSE=0.07),95%的置信区间为[-0.49,-0.23].这说明,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该中介路径前半段中的作用机制更强.

图2 性别在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之间的简单斜率

3 讨论

3.1 大学生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关系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有正相关关系,且社会排斥可以正向预测学业倦怠.这间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即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是引起大学生学业倦怠的重要诱因之一[22].根据社会排斥的需求-威胁模型,当个体遭受社会排斥后,其所感知到的价值和关系需求的缺失很容易对其核心自我评价(如自尊、掌控感、效能感等)造成极大的威胁[23].而这些自身优质资源一旦受到损失会就会对其心理与行为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24],更是对学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当今大学生还处于对社交关系极其敏感的时期,对同伴之间的关系有着较高的期待值,当他们经受了来自周围他人的排斥或者忽视时,就会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一定冲击,甚至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这种不自信和掌控感缺失的现象就会导致他们往往不敢面对现实生活,久而久之,对学习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学业倦怠的产生.鉴于此,本文得出如下启示:首先,学校应作出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可以经常性地举办班会、茶话会等团体互动活动,以及搭建一些大学生交流互助平台和心理健康服务基地,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父母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和交际情商,与孩子保持定期的联系,对孩子生活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给予及时地情绪反馈,以防止悲剧事件的发生.最后,学生自身也应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对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应积极的进行解读和评价,并及时对不良人际关系进行修复.

3.2 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在社会排斥与学业倦怠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排斥不仅会直接预测学业倦怠,还可以通过降低自我控制来增强学业倦怠.此结果不仅验证了许有云等[13]研究的观点,即外在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适应之间存在自我控制这一中介因素,更是支持了Roeser等[25]所提出的情境-过程-结果这条影响路径.这一方面可由自我控制的自我调节力量模型进行解释.根据此理论,个体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往往依赖于现实世界中的某种资源(如某种能量、意志力等),与此同时,这种资源消耗了控制自我所需要的更多的能量.随着这种资源的逐渐耗尽,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降低[26].如前所述,社会排斥作为一个消耗自身资源的威胁性因素,也就会减少相对较低的自我控制需求.而这种难以满足自我控制需求的有限资源更是可以以一种更间接的方式提高对倦怠的影响.甚至由于资源有限,自我控制可能与失败、人际冲突等负面经历密切相关.相对于控制缺陷较少的人来说,这些负面经历反过来会增加倦怠的体验.另一方面,有限自制力理论指出[27],由于个体体验到社会排斥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会造成个体极大的苦恼和压力.而这些消极体验往往会占据个体很大的认知资源空间,这就阻碍了个体提取有效的资源的可能性,甚至耗尽了锻炼自我控制所需要的共享资源,从而增加了学业上的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比如,学校可以安排相应的讲座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坚信努力就一定有收获的信念,不断的鼓励和赞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确保学生在面临不良事件时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合理的把控.

3.3 性别在大学生社会排斥与自我控制之间的调节效应

研究发现,性别在社会排斥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排斥程度的增加,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其自我控制感更容易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较多的倦怠心理.此结论印证了蒋奖等[28]的研究结果,即社会排斥对于女性的消极影响更大一些.从以往关于性别的研究可以发现,女性更容易表现出情感上的需求,更希望与同伴进行联系与互动,追求高质量的同伴关系以及关心与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尤其是自己在同伴眼中的形象[29].因此,当女性遭到同伴的排斥时,更容易表现出来强烈的消极反应.而且,受中国传统性别角色偏见的影响,男性从小被要求独立、有责任心、和坚强,女性则被教导要温柔、听话和顺从等,受此影响,男性往往通过与他人的分离来寻求自我认同,更加关乎个人智力和表现上的成功与否,更加注重自身的成就与发展,在遭受到别人的拒绝或者忽视时,也容易拥有较好的心态.但女性在遭受到排斥后,会感知到许多社会支持资源的缺失,特别是来自同伴之间的拒绝与挤兑,更是加剧了女生与生俱来的敏感与自卑,导致对自身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因此,基于综上所述,本文得到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学校及教育部门在缓解大学生学业倦怠的问题上,不仅要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外(降低社会排斥事件)兼顾,更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性格普遍较为敏感的女大学生而言,学校更应组织相应的人员进行定时地慰问与鼓励,使学生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排除消极情绪,从而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之上.

4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排斥、自我控制和学业倦怠的关系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所得结论如下:第一,社会排斥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学业倦怠,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学业倦怠产生影响.第二,社会排斥与自我控制的直接效应受到了性别的调节.与男大学生相比,在女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排斥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效应更强.

猜你喜欢

学业调节量表
艰苦的学业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