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取穴干预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2021-03-03匡晓菊
匡晓菊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发生和进展的最终结局,具有发病率和致死率高、预后差等特征[1-2]。有文献指出[3-4],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低于同期心血管疾病20%,但病死率高达40%,预后极差。有研究报道[5-6],心力衰竭患者常伴随运动能力的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生活能力、生活质量降低。中医学认为[7],心力衰竭属于胸痹、心痹范畴,与寒邪内侵、情志失常、劳倦内伤、饮食失调等皆密切关系。磁珠压耳穴指刺激耳穴以有效缓解患者失眠、耳鸣等不良反应,但在有关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研究中甚少[8]。因此,本研究探讨中医取穴干预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施护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年龄18~75岁;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有关心力衰竭诊断指标[9-10];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且纽约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理解阅读及沟通能力正常;资料齐全;患者和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条件: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对所使用的任一中西药物存在过敏症;患急性冠脉综合征、活动性心肌炎、肺栓塞、严重心律失常或代谢紊乱、严重感染等疾病;不配合治疗或依从性低。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2~74岁;原发疾病:冠心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其他1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11]:Ⅱ级14例,Ⅲ级17例,Ⅳ级9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4~74岁;原发疾病:冠心病8例,肺源性心脏病14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其他1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16例,Ⅲ级16例,Ⅳ级8例。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面对面健康宣教、心理指导;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辅助检查;进行6min步行试验、运动负荷试验、心功能状态评估;实施初期、中期、末期评定心力衰竭认知程度与康复效果,并不断改进康复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1)根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12-13],结合医院以往患者实际症状实施中医取穴干预。取穴:遵医嘱选取心、肾、肺、交感、神门耳穴中3~4个。操作方法:专业培训护理人员首先采用75%酒精棉签或安尔碘消毒耳廓皮肤,接着使用耳穴探捧定穴,再将王不留行籽贴于0.6cm×0.6cm的小块医用胶布中间部位并贴于选定耳穴上,示指指腹轻柔压实,并用示指与拇指由上而下、由内而外按压,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正确按压办法。按压频次、时间、手法:每日3~5次,每次每穴位1~2分钟,手法根据患者病情由轻及重,两耳交替,每2~7 天更换1次,力度以稍微出现酸胀痛等为宜。注意事项:局部皮肤存在胶布过敏者采用3M胶布或真丝胶布代替,外耳患湿疹、溃疡等穴位损伤暂不使用取穴干预。
(2)配合运动康复护理,协助医生对患者病情、体质、心功能等级进行动态评估,并以心功能IV~II级依次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措施,具体方案如下:
1)针对心功能Ⅳ级者,叮嘱入院即绝对卧床休养,护士协助完成全身各关节被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5min,并循序渐进过度至主动关节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进餐、翻身、排泄、洗漱等日常自理活动。
2)针对心功能Ⅲ级者, 卧床休息后护理人员首先协助患者行床边站立、移动训练,每天4次,每次8min,待病情好转后取50%基础值运动量[14],由专人指导陪同下进行步行训练,佩戴24h动态心电图手环,密切关注心率波动保持低于每分钟10次静息状态,步行时间每次20~25min,保持患者自感精力充沛。
3)针对心功能Ⅱ级者,采取低强度-中强度-低强度步行训练模式,每日运动时间≥30min,步数不低于4000步,并伴随室外散步、太极拳、保健操等有氧运动,每天1次,每周5天,必要时可将步行运动联合上下楼爬楼。要求患者每日上传运动视频或照片,实施针对性监督。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指标评估[15]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LVEF、心输出量( CO) 、每搏输出量(SV),LVEF、CO、SV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由专人对患者实施检测操作。
1.3.2 预后评估 对出院后60天内患者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症状性心力衰竭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进行评估并记录。
1.3.3 疗效评估及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16]:显效,治疗干预后咳嗽、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完全或基本全部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治疗干预后咳嗽、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但<2级,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无以上改善情况或病情加重。中医证候评分标准[17]: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主症包括:浮肿、口唇紫暗、心悸、气短、胸闷、畏寒肢冷、气喘,评分范围0~6分,次症包括:尿少、自汗、疲劳乏力、腹胀,评分范围0~3分,累计评分,得分高低与中医证候程度高低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CO、SV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预后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表2 干预后两组患者预后状况比较
表3 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3 讨论
中医护理作为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整体、辨证针对性施护,可起到标本兼治作用[18]。有文献指出[19],针对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降低致死率,但带病生存人群急剧增多,护理管理难度大,造成巨大社会家庭负担、医疗资源及生产力消耗。此外,常规护理措施多以静养为主,辅以运动康复锻炼,但开展过程盲目无序,一定程度限制心功能、自理能力与社会活动功能恢复,极易引发便血、血栓等症状。
吴楠研究指出[20],分级匹配+动态阶梯递增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降低再入院率,帮助快速恢复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水平。另外,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耳穴取穴,刺激穴位或反应点可有效调节脏器、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21]。本研究联合中医取穴干预与运动康复护理,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CO、SV等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因脾脏亏虚、阳气亏虚,导致运动耐量下降,运动康复护理可有效调节内分泌、改善心肌代谢、增强血管弹性,进而改善心功能。此外,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对以心气虚、血瘀、水停为主或气虚血瘀、阳虚水泛不同型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提升肌肉力量、改善中医症状,提高疗效。分析原因:①配合中医取穴干预,按摩心、肾、肺、交感、神门耳穴,并刺激对应反应点,对疏导气血、宁心安神、调理气机作用积极;②运动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心功能等级及其动态改变特点,予以针对性运动康复训练,采取被动康复转为主动康复锻炼等逐步递增、阶梯式过渡训练,持续运动训练过程有效增进心排血量、推动心功能恢复,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取穴干预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中医证候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