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21-03-03张华民李斐崔伟佳

西藏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斑块

张华民 李斐 崔伟佳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郑州 45000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局部区域血供异常,而产生的脑组织坏死缺血性坏死[1]。由于动脉硬化多发于大脑血管的弯曲分叉处,故患者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颈动脉起始部与虹吸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均等属于脑血栓形成的易发区域[2]。当上述部位中血管内膜上的斑块发生破裂,血液中血小板等血液组织细胞便会聚积黏附,形成血栓[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为临床治疗CI 的常用药物,由于CI 患者病情严重、病因复杂,通常一种药物无法满足治疗需求,需多种药物联合服用[4]。因临床治疗CI 类药物较多,联合用药也需根据药物作用原理间差异合理服用。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98例我院CI 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探究其对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的影响。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98例CI 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49)。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3~69岁,平均(56.20±3.74)岁;合并症: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5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1~68岁,平均(56.17±3.81)岁;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 >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中关于CI 的诊断标准;(2)参加研究前未行抗凝等治疗;(3)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肾肺肝疾病;(2)合并恶性肿瘤;(3)严重感染性疾病;(4)免疫系统异常。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改善脑循环、降低颅内压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7,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mg):10mg/d,1次/d;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0113013,生产企业: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0mg):口服,100mg/d,1次/d。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J20180029,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75mg):75mg/d,1次/d 治疗。两组持续治疗14d。

1.4 评价指标

(1)采集治疗前、治疗14d 时空腹静脉血4mL,离心取血清,借助贝克曼IAMMGE 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测定患者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水平、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水平,借助沈阳万泰医疗设备公司提供的OTA-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2)治疗前和治疗14d 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斑块数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采集治疗前、治疗14d 空腹静脉血4mL,离心取血清,借助贝克曼IAMMGE 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磷脂酸水平。试剂盒均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活性 见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活性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血小板活性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

2.2 动脉硬化 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硬化比较()

表2 两组动脉硬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

3 讨论

CI 的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多由于血管壁本身病变或血液成分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硬化的推动性因素,也是血栓生成的主要原因。在炎性物质的作用下,血小板吸附在动脉粥样硬化破裂处并释放凝血酶、血栓素等促凝物质,从而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速减慢甚至阻塞[6]。因此,预防动脉硬化是治疗CI 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血小板在人体血液循环中是处于分散状态,如机体出现血管破损,血小板便会聚积,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GMP-140 作为血小板活性的特异指标,可反映出人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栓形成倾向。PAF与靶细胞膜上的PAF 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引起血小板聚集磷脂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患者病发CI,活化的血小板会产生大量的磷脂酸,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引发血栓形成。并进一步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引发血管痉挛,加重脑血流灌注不足。脂联素具有抗动动脉硬化、抗炎的作用,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至皮下损伤区,抑制动脉硬化病灶形成,发挥保护脑血管的作用[7]。CIMT 在早期动脉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时便开始呈增厚趋势,长期以往,会形成斑块,因此临床常将其作为判断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临床认为使斑块形成的重要机制是因炎性细胞分泌及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素A2 形成,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8]。对此常用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疗。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COX1 的活性,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上COX1 活性,诱导前列素的合成与分泌,还可减少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等数量,增加巨噬细胞过氧化酶激活受体,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合成,从而预防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斑块[9]。氯吡格雷作为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具有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受体与脂联素的结合及抑制糖蛋白GP 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10]。本研究显示,治疗后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GMP-140 及PAF 水平低于对照组,磷脂酸、CIMT 指标及斑块数量低于对照组,说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CI 的效果相对较稳定,通过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及抗血小板,改善血小板活性,缓解动脉硬化,发挥保护神经细胞因子的作用。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CI 效果显著,可有效通过降低血小板活性,缓解动脉硬化,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斑块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每日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