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对胸腰椎骨折并发骨缺损的因素
2021-03-03邵巍
邵巍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河南信阳 464000
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s,TF)主要因高能量冲击所致,可导致三柱损伤,对机体脊柱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甚至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损伤[1]。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TF 常用方法,可为脊柱提供坚强内固定力,复位效果较好,而经后入路可使内固定更加稳定,复位减压效果显著。手术治疗后,尽管椎体外部形态趋向正常,但椎体内支架结构仍有缺陷,极易形成骨缺损,导致术后椎体再次塌陷,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2]。因此,临床需对患者术后骨缺损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骨缺损发生率。鉴于此,本研究探讨TF 经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骨缺损的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TF患者138例,均行经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40例,女98例;年龄39~66岁,平均(52.66±5.47)岁;骨折椎体:T1119例,T1242例,L148例,L229例;受创原因:交通事故伤43例,摔伤85例,压砸伤10例;骨折类型:压缩性79例,爆裂性5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42h,平均(24.53±3.27)h。
(1)纳入标准:符合《脊柱外科学》[3]中TF诊断标准,且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均行经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椎体前缘高度缺失>25%;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因肿瘤、结核或其他疾病所致的病理性骨折;陈旧性骨折;既往有胸腰椎骨折或手术史;合并严重神经功能损伤。
1.2 方法
138例TF 患者均采用经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出院后随访12 个月,统计发生骨缺损情况。其中骨缺损判定标准为患者术后在无外力侵袭下,腰背出现进行性疼痛;经X 线平片及CT 检查,结果显示,椎体塌陷,且伤椎呈蛋壳样改变,缺损区域体积>伤椎椎体体积的1/4。
1.3 观察指标
收集138例TF 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椎体压缩程度[伤椎前缘高度×2/(上位+下位邻椎前缘高度)×100%]、椎间盘是否完整(经CT 矢状面重建片检查显示椎间盘信号无改变,终板完整,或终板破裂但骨折块塌陷<2mm 则为椎间盘完整)、伤椎撑开复位情况(椎间隙前缘高度≥下一椎间隙前缘高度为过度撑开,反之则为适度撑开)、骨折节段(T11、T12、L1、L2)、伤椎置钉情况(是、否)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骨缺损情况
138例TF 患者中有23例发生骨缺损,占16.67%;有115例未发生骨缺损,占83.33%。
2.2 两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对比[(),n,%]
2.3 单项Logistic 回归分析 见表2-1 2-2
表2-1 自变量赋值
表2-2 单项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骨缺损是骨折愈合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若骨缺损残存空腔较大,极易导致椎体难愈,甚至出现椎体骨不连情况。而本研究中,纳入138例TF 患者中术后有23例发生骨缺损,占16.67%,可见骨缺损在TF患者术后骨缺损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需对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进行针对性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单项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程度越重、伤椎过度撑开、椎间盘不完整、伤椎未置钉是TF 患者术后并发骨缺损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撑开复位情况充分反映术前椎体高度丢失、恢复情况,椎体压缩程度越严重,患者椎体结构受损越严重,则术中为恢复椎体高度所需扩张程度越高,而复位过程中,扩张过度可导致复位过度,造成椎体内空虚,极易引发骨缺损[4]。TF 多伴有椎间盘损伤,而损伤后的椎间盘纤维环无法自行修复,形成瘢痕组织,而瘢痕组织对椎体的支撑稳定作用较差,可导致脊柱不稳,复位效果不佳,极易形成骨缺损[5]。伤椎置钉可增加内固定负重能力,提高脊柱稳定性,同时在置钉过程中,可利用螺钉将伤椎向前、中间顶压,促使椎体高度、生理曲度恢复,从而有效降低后期内固定失败几率;另一方面,置钉过程中可对损伤终板起到撬拔作用,使椎体内部在复位内固定后不易出现骨缺损[6]。对于上述因素,临床需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尤其是老年患者,需对其骨质疏松情况、椎体压缩程度等评估,根据其具体情况对伤椎置钉,并对椎间盘不完整者进行植骨融合,以稳定损伤节段。
综上所述,TF 经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骨缺损可能受术前椎体压缩程度越重、伤椎过度撑开、椎间盘不完整、伤椎未置钉影响,临床需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术后骨缺损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