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国际传播在资源全球配置中的作用研究
2021-03-03昝小娜孙婧博
■ 昝小娜 孙婧博
虽然在后疫情时代,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发起了“逆全球化”运动,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向着系统化水平提高的方向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信息的国际传播和资源的全球配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资源全球配置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国际传播与资源全球配置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正在使得资源全球配置向着更高层次的耗散结构演进。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的飞速发展,这种建立在信息全球化传播技术之上的资源全球配置,最终有可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化配置。
一、信息国际传播与资源全球配置相耦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源全球配置的宏观背景就是全球各地的个人、家庭、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大系统,相当于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全球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作为资源全球配置主体的跨国公司是这个复杂因果关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借助这个网络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讲,其本质就是形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系统,或者叫做全球经济系统。经济全球系统的硬部典型包括跨国公司、多国公司、国际组织和不同的主权国家等。全球经济系统的软部主要是指这些不同的跨国公司、多国公司、地区和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集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典型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连通。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质和能量的连通是被动的,信息的连通是主动的,物质与能量的连通需要信息的连通来启动,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信息传播在资源国际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信息特别是价格信息决定了交换的方向和规模。所以,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信息网络,信息传播是市场交换和资源全球配置的基础。
为了加深对于信息国际传播和资源全球配置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从更加广泛的视角透视一下经济全球化。昝廷全在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中曾经提出社会经济系统的星圆模型。根据人类社会演进到现在的历史轨迹和现状,可以把社会系统典型的划分为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五个子系统。这五个子系统在人类社会出现的时间次序和重要性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科学和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早始于十七世纪中叶,其标志就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第一次相互耦合,催生了英国的产业革命。从此之后,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正在成为普遍发展趋势。从现实来看,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强,使得它们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的空间范围正在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使得人类具有了整体意义上的共同命运。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全球范围内的不同经济主体,包括不同国家的个人、企业、产业、地区等的发展只能在全球系统提供的框架和空间中展开,并对全球经济系统的发展产生塑造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资源全球配置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制胜法宝和战略选择。在信息国际传播的指引下,一个国家企业的资源输出恰好是另一个国家所需要的资源输入,由此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供求平衡。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这种供求平衡,不是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输出和输入的动态平衡,即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所说的耗散结构。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产业升级,这种全球层面上的资源供求平衡状态,不断向更高层次的耗散结构演进,由此推动着全球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一般来讲,人们通常把全球化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和类型:一是以英国为主导的殖民掠夺;二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三是当今正在进行的资源全球配置。全球化的本质就是系统化,每个国家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在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类型和关键因素亦不同。总体来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升级,信息传播在其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当今这个由互联网技术驱动的万国互联互通的系统时代,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了全球化中的决定因素。实践证明,所谓全球化,起因主要是经济的全球化,其推动力量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从国际贸易走向资源全球配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正在使得资源全球配置向着更高层次的耗散结构状态演进。
昝廷全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极限方向就是全球经济系统的形成。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系统还只是初具雏形,但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每个国家的发展只能在全球经济系统的框架内展开和发展,同时对全球经济系统产生反作用。对于全球经济系统而言,每个国家都是它的一个构造性元素。经济全球化最一般的含义,就是全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加强,不仅包括国际贸易,更包括资源全球配置,其背景是全球系统化,关键因素是信息传播。
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从15世纪90年代哥伦布远渡大洋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预言,直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政治格局的变化,区域集团的形成,地缘间国家、地区的往来,洲际民族间的合作,使地球上人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逐步深化,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和三次大的浪潮。在全球化的稳步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信息和保持联系的主要渠道,使得信息传播成为全球化发展浪潮中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国际信息传播,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为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建立在信息国际传播基础之上,信息技术加上人工智能,最终有可能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化配置。
二、资源全球配置的信息作用模型
根据前面的论述,信息沟通是资源全球配置的必要条件。于是,我们得到资源全球配置的信息因素作用的基本模式如下:
图1 资源全球配置的信息因素作用示意图
假设用F表示资源全球配置,S表示广义资源供给,D表示广义资源需求,I表示信息的国际传播,则有:
F⊂S×D×I
这就是资源全球配置信息作用的一般数学模型。也就是说,考虑信息作用的资源全球配置是一个三元组,设s∈S,d∈D,i∈I,资源全球配置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F⊂{(s,d,i)}
这里,可以把i∈I看作是广义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广义权重。因此,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通过影响信息的国际传播进而对资源全球配置产生重要影响。从研究的技术路线来讲,可以首先研究信息传播对广义资源需求的影响,然后研究信息传播与广义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最后将信息传播对广义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综合考虑,进而得出信息传播在资源全球配置中的作用。
三、信息传播方式及其对资源全球配置的影响
从哲学上讲,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因此,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英国的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从本质上讲属于能量革命,以机器代替人力是对人的体力的一种延伸、强化和革命。材料科学属于物质范畴。因此,每一次材料科学的跃迁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跃迁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重要变迁。更为重要的是,信息除自身的内在价值之外,还具有整合物质与能量的作用。
关于信息传播方式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侠义的信息传播方式就是指香农(Shannon)的信息传播模式,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和信息传播渠道。这种狭义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资源全球配置的研究中需要拓展。从数学上讲,所谓方式,就是算子。简单地讲,算子就是方式。历史上著名的算子有拉格朗日算子、哈密顿算子、厄密算子、等价算子、半等价算子等等。使用数学方式描述信息传播方式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便于拓展对于信息传播方式的研究,而且使其具有重要的确切性。同时兼具确切性和普适性是任何一门科学追求的目标。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哲学,它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但确切性却很差,因此,只能用于启迪思想,不能直接用于实践操作。作为另外一个极端,有些学科具有很好的确切性,但其使用范围却很局限。信息是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本文的研究就采用广义的信息传播方式概念。
所谓广义的信息传播方式,就是在香农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信息采集和信息存储与处理等内容。就把当下流行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联系了起来。物联网解决的是信息采集问题,其在资源全球配置当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于资源全球配置来讲,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生产系统的广义资源投入问题,或者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问题。资源位理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宏观理论模型。从实际操作上讲,首先要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的信息,包括分布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属于哪些国家,空间距离有多远,运输方式有多少,运输费用如何。这时,物联网就派上了大用场。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关于投入要素的变分优化问题。为了求解这个问题,就需要一定的信息基础。这个信息基础的获得就有赖于物联网。前面讲述的是对于生产系统输入信息的采集,与之对应的是对于需求信息的了解。从本质上讲,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为社会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产品与服务,进而发挥养育社会的功能。对于资源全球配置来讲,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本国消费者的需求,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国家消费者的需求。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目的。在大数据之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有效性取决于样本的选取。选取的样本不同,所得到的结论往往亦不同,有时甚至差别巨大。克服这个缺点的重要措施就是进行科学抽样和尽可能扩大样本。样本的最大极限取决于人们的计算能力,即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计算能力一直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云计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计算能力,为“大数据”的出现铺平了道路。现在,人们对于数据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成了共识,各地政府纷纷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或“数据资源管理局”等等,名称不一,但核心思想是一样的,那就是强调数据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性。有人甚至提出了“大数据思维”等新概念。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呢?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大数据就是不要抽样数据,要全部数据。也就是说,在大数据的语境里,样本等于全部。也就是说,大数据是传统抽样的扩展,是把样本扩展到全部的极限,这在以前是无法做到的。现在有了各种现代信息手段,可以非常方便地采集到人们的各种消费信息、偏好信息、收入信息、位置信息,甚至是许多之前别人不可能知道的私人信息,都可以通过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非常方便地获得,因此,个人隐私问题又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有人甚至认为,机器(信息终端和设备,如手机等)可能比你还了解你。因此,在资源全球配置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互联网的出现,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特点,其对于资源全球配置来讲,是一个关键性的技术推动力量。
在这种广义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要素就是人工智能。所谓人工智能,简单地讲就是使用机器等人造系统去模拟人的智能。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人的智能。从范围来讲,人的智能含义很广。几乎有多少个研究人的智能的学者就有多少种定义。这里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给出人的智能的一个简单定义,即所谓人的智能主要是指人的观测和控制能力。从现实来讲,人的观测和控制是无法分离的,二者经常交织在一起。因此,人的智能不仅包括观测和控制,还应当包括观测与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即观控模式。显然,观测与信息的采集、传播和存储有关,而控制则更多对应于信息处理。在资源全球配置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就是对于要素输入信息和产品与服务需求信息的加工处理。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可以把生产信息与要素输入信息和消费者需求信息联立起来,为资源全球配置提供指导。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系统生产理论,可以把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基本自然过程及其组合。据此,可以把生产过程转化为智能制造系统,简单地讲,就是构造生产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模型。然后,将其与要素输入系统、商品与服务的输出系统,进行信息整合,组成一个大系统。由此,资源全球配置就转化为在全球范围内求解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变分优化问题。这个优化问题的解显然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函数。我们可以把这个结论形式化地写成如下变分形式:
资源全球配置=δf({信息传播方式i|i=1,2,…,n})
这里δ表示变分,f 为变分函数。
四、信息组合可以提高资源全球配置的自由度
在资源全球配置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模糊不清的信息变得清晰确定。这可以通过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组合来做到。假设E是资源全球配置的一个信息集合,E中的等价关系、半等价关系和对称关系的总体分别记为D(E)、B(E)和C(E),则在D(E)、B(E)和C(E)中有一种运算,表现为它们到自身的一种转化,这种运算和转化正如不同构形的格子网折叠而成一种更加细致的新型格子网,使信息分类变得更加细致,从而使信息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资源全球配置的决策。这就像医生会诊一样,通过会诊可以使诊断变得更加确切和明白。信息分类的等价关系满足这样三个性质:(1)a~a;(2)若a~b,则b~a;(3)若a~b,b~c,则a~c,这三种性质分别叫做自返性、对称性和传递性。具有这三种性质的关系在数学上就叫做等价关系,具有前两种性质的关系叫做半等价关系。半等价关系的分类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与等价关系对应的分类具有一一对应的确定性。可以把等价关系分类看作是半等价关系分类的特例。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每一个“臭皮匠”提供的信息可能都是粗糙和含糊的,但是,三个“臭皮匠”的信息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精确的“诸葛亮”。也就是说,通过信息组合可以提高资源全球配置的自由度。信息组合就对应于等价和半等价运算。可以通过信息组合把模糊性、相对较为微弱的信息积累起来,产生比较清晰的强大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资源全球配置决策。
必须指出,有些信息组合是起潜在作用的,是预先储备的。例如,学问渊博的人或久经训练经验丰富的人,他们在观察问题时,只要看到一点点苗头,即不需要获得太多的信息,就能判识或预见事物的重大变化,这就是知识、经验和记忆起了“潜会诊”的作用。从资源位的角度来讲,“潜会诊”相当于潜在资源位转化为实际资源位。从数学维度来讲,“潜会诊”增加了决策的自由度,对应于系统经济学中的层级战略。根据层级战略思想,一些在低维空间没有解的问题,在高维空间不仅可以有解,甚至可以有最优解。
信息组合的实质就是提高分析运筹问题的维数。提高维数的一个使用方法就是赋形运筹。赋形是投影的反转。例如,球和半径相同的圆柱可以是同样的圆域,无法区分。也就是说,无法通过投影后的圆域来区分是球或圆柱。在影系统中无法区分的,通过赋形将其转到形系统往往就能区分。例如,张三和张四都姓张,这两个姓氏的广义投影都是“张”,根据这个投影无法区分是张三还是张四。有时候直接使用原型系统也还不够清楚明白,需要引进更高维的形系统。当然,也可以把张三和张四中的“三”和“四”进行投影。这种投影虽然可以区分张三和张四,但这是在知道姓氏的条件下做出的判定,若还有两个李三和李四呢?这是就需要将姓与名组合起来成为姓名才能区分。组合就是一种赋形,它可以使“类内”转化为“类间”,以增加识别的参量。不同信息的组合对于资源全球配置的作用就具有这种赋形升维的作用。
接着上面的例子进一步分析,世上可能还有同名同姓的,这时候为了鉴别还需要考虑其他的特征,例如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等,本质上就是引向更加高维的组合。病例档案中的每一栏都是一种广义的投影,诸栏的组合赋形生成的广义形系统就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于病人情况的了解。因此,在资源全球配置相关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裕余的码字来使信息储存和传输变得更加清晰和可靠。这种赋形运筹的思想也可以用到信息加工中来,用来加强计算的容错能力。打电话时,我们往往重复说同样的话才能把问题说清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简单的赋形。下面的两个例子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赋形运筹的理解。
第一个例子是有一个同时只能烤三个大饼的锅,每个饼每面要烤一分钟。现在要烤四个饼,限三分钟烤完,问应当如何烤?若直接先把三个饼的两面都烤好后再烤第四个饼,那就要四分钟了,两个饼两个饼的烤,也需要四分钟。这相当于在影系统里运筹。实际上,可以在二维的形系统里,按照“锅位单元×时间单元”来处理。每个饼只占用锅位时刻,四个饼只需要八个锅位时刻,而三个小时的总容量是九个锅位时刻,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无数种方法在三分钟完成烤完四个饼的任务。
第二个例子是兔子在园湖中心划船,岸上来了一只狼,它的速度是船的四倍,问兔子如何规划上岸才能不被狼追上?简单的想法是船从直接划向岸边某处,这样选择的决策参数就是“一维”的圆心角,这样的走法是逃不脱狼的追捕的。兔子的决策参数可以改为“二维”的极坐标(r,θ),这样就增加了选择的自由度,先是划到半径为r0的圆周上,(1-π/4)R 一般来讲,在低维的参数空间无法找到或者难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参数,在高维的参数空间往往可以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述两个例子潜在包含的赋形运筹思想具极大的普适性。从分类的角度来讲,确定分类的准则总是相对的,当人们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前进之后,回过头来审查原有的分类方法,便会发觉它是以偏概全的,因而存在较多的模糊因素,这就促进新的分类方法的出现;或是制定更具普适性的分类准则,对事物进行重新分类;或是从更多的方面进行考察,引进多种分类,例如前文在引进信息传播按照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类的时空矩阵模型之后,又引进了按照分离性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就属于这种情况;或是寻求更加精密的判别准则,在原有的类中分出更加细致的一级子类、二级子类、三级子类等等。本文对于信息的时空矩阵模型分类和按照分离性的分类之间存在交叉,相当于在原有的类中分出来更加细致的子类。这些新的分类方法消除了原有分类方法中类间的简略性或不分明性,消除了被原分类方法所掩盖了的类内的混同,这对于深入探讨不同信息传播对于资源国际配置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在资源全球配置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信息组合的作用之外,还要充分注意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的结合。跨国公司或其他资源配置主体往往会得到很多相关的微观信息,在这个时候和这种情况下,一定的宏观信息可能具有极大的帮助。反过来讲,过多的宏观信息也需要适当的微观信息来补充。 前文已经讲过,知识、经验和记忆对人在识别问题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潜会诊”作用,本质上就是潜在资源位的作用,类似的有学习、条件反射,以及概念与规律的应用。潜在资源位使得人们有了较多的潜会诊的积累与储备,只需补以很少的信息就能达到较高的观控水平。人以及以人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反复复合迭代生成的各种较高层级的经济系统和资源主体实际上是作为社会及其历史的缩影在进行活动的。人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观控性的生理基础是人具有比其他动物远为优异的大脑,实质是社会及其历史积累通过人脑的转化(因而提供了及其巨大的潜会诊)的结果,是社会及其历史积累的观控性的某种缩影。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感觉具有社会性,人类的感觉的生理极限并不是识别的极限。从生理功能上讲,人的视觉比鹰要差,人的嗅觉比狗的要差,但整个社会提供的潜在帮助(包括心理上的帮助)使人能够在实践中比鹰看得远,比狗更能分辨微弱的气味。因此,在资源全球配置过程中,通过信息传播建立起来的潜在资源位也具有巨大作用。 从本质上讲,信息传播本身就具有系统属性,其至少包括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传播渠道三个基本要素,这就使得对于信息传播无法采用“质点式”的描述。根据前面的讨论,信息传播是资源全球配置的一个构造性元素,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对于资源全球配置的描述必须从“观点”转向“观网”。显然,供给(生产)、需求(消费)、信息、国家和环境是资源全球配置的关键变量,资源全球配置就是在这五个变量撑起的空间中运行的。由此。我们提出描述资源全球配置的“观网”为如下五栏模型:供给;需求;信息;国家;环境。供给、需求、信息、国家和环境,这五个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局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本文透过这个观网重点探讨信息与信息传播对于资源全球配置的作用与影响。 在这个五栏观网模型中,不同变量之间至少要满足数学上的自返性和对称性,最终还必须满足传递性,由此保证因果关系的存在。所谓自返性就是自己通过变换之后又回到自己,数学上通常用aAa表示,这里A表示算子。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确定自己的事物当然谈不上是认知主体或认知客体,当然也就不能被人们感知,因此人们也就不能透过现象的世界去认识事物的本体。例如,当一头猪、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和一个企业家都关在一个圈里时,如果自返性不成立,我们就无法区分哪个是猪、哪个是马、哪个是牛、哪个是羊,哪个又是那位企业家。因为,当我们找那头猪时,它不能自返到它自身,还会涉及到其他的对象。寻找马、牛、羊和那位企业家的情况与此类似。我们每次所指都是一堆分不清边界的存在,我们只能笼统地说圈里存在一堆对象,这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对应于老子所说的那种混沌状态。如果是这样,我们当然无法通过现象去感知和认识事物本体的运动。因此,五栏观网模型必须满足自返性。 对称性的通常数学描述是:如果xAy,则有yAx。如果没有对称性,我们就分不清现象之间的彼此相互作用。如果只有自返性而没有对称性,它们聚在一起就无法表现出被人感知的运动规律的不同。在上面那个圈子内部,我们就不能区分究竟是狗咬了人,还是人咬了狗?到底是人骑马还是马骑人?只能笼统地称之为一群生物关在那个圈子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存在对称性,现象世界无法为我们带来任何关于本体运动规律可以感知的信息。 满足自返性和对称性的二元关系称为相容关系或半等价关系。利用相容关系,就可以进行辨异同处理。通过辨异同,就可以建立隶属关系,人们对于现象世界的认识就有了前提条件,为讨论资源全球配置的信息尺度奠定了基础。数学上的传递性是指,如果xAy,yAz则有xAz。从研究结果上看,资源全球配置的所有规律最终都会以某种因果律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因果律一定内含某种序关系,或者说满足某种传递性。相容关系加上传递性就变成了等价关系。把一般二元关系进行等价化处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 当我们重点考察资源全球配置中的传递性时,也就相当于侧重于从序关系的角度来研究资源全球配置。如果它们之间呈现某种偏序关系,我们就可以据此对其进行排序,排序时可以综合应用局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如果搞不清楚局整关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边界就无法确定,这又自然导致难以确定现象的自返性和对称性,由此现象之间就无法辨别异同,人们可以感知到的本体信息又倒退到了老子描述的那种混沌状态。因此,国家的出现在人类社会现代进程中是一个重要进步。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把工具理性和民族国家的出现看作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国家是讨论资源全球配置的基本单元。正是由于国家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清楚地描述资源全球配置中的局整关系。 局整关系是资源全球配置观网中的一个基本关系。数学中最典型的局整关系就是隶属关系。隶属关系的存在性与哲学基础密切相关。没有隶属关系,就不能辨别异同。如果不能辨别异同,人们就不能对事物进行排序,从而就不能对事物进行操作,更谈不上对事物的运筹和优化。传统的隶属关系描述的是元素和集合的关系,一个元素要么属于某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哲学上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一种数学描述。也就是说,传统的隶属关系具有非此即彼的特点。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显化隶属关系存在的环境和隶属关系作用的途径获得新的突破。例如,隶属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主客一致的,一旦超出这个程度就变成了主客分离。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扎得(ZADEH)正是在隶属关系上有了新思考,从而把隶属度的定义域从{0,1}变成了[0,1]。即元素和集合的隶属关系从非此即彼变成了从0到1的不同程度。不过,从哲理上看,扎得的工作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他据此所创立的模糊数学更多属于数学技巧,至今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地支持模糊隶属度的哲理基础。 在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许多不同的国家和企业,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元关系来拟化,可以看作是各种各样的二元关系及其复合。当这些二元关系以序偶的形式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就说从基本的“硬件”,国家、企业等通过“软件”的复合形成了新的存在,即资源全球配置系统。例如,资源全球配置的一个简化表示就是序偶集合{(买方,卖方)}。把这个序偶分解为组成它的硬件时,就变成了单一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中,卖方是自变量;在买方市场中,买方是自变量。这可以看作是从影系统到形系统的一种转化。当我们在笛卡尔平面上使用两条实数轴构成直积时,已经隐含地使用了一个软件系统。这个软件系统中使用了序结构,即序偶(x,y)。因此,直积本身就是一种形影关系。把直积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关系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就是它的子集。这样一来,关系的定义已经涉及了形影关系和局整关系。实际上,关于资源全球配置的许多数学描述都可以建立在形影关系和局整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实,即使对于一维数组,例如资源全球配置中的要素投入数据序列,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构造它的形影关系。数组本身已经隐含了自然数的序关系。因此,可以把数组中数据的位置当作一个硬件,数据的值当作另一个硬件,这样一来,一维的数组就变成了二维的“平面”。升维往往是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低维空间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高维空间中有可能很容易解决。在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中,昝廷全把这种思想称为层级战略。 前面已经指出,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扎得的工作并没有太多的哲理突破,更多属于数学技巧和工程应用领域。拓展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显化隶属关系成立的环境和作用途径。本文提出的描述资源全球配置的“观网”如下五栏模型:供给;需求;信息;国家;环境,就是受了这种启发,特别加入了环境变量;信息变量的加入可以使供求相互协调不再是完全刚性的;国家元素是资源全球配置的构造性元素,同时,国家变量使得局整关系有了基本论域;可以通过因果关系对资源全球配置进行优化。这样一来,我们就实现了对于资源全球配置的研究从“观点”到“观网”的转变。这种转变,也许可以看作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创新。 注释: ① [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 ② 昝廷全:《系统思维》,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③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④ 贺培凤、晋晓强:《信息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图书情报导刊》,2001年第6期,第31页。 ⑤ Yeung.TheLimitstoGlobalizationTheory:AGeographicPerspectiveonGlobalEconomicChange.Economic Geography,vol.78,no.3,2002.p.301. ⑥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⑦ 王红月:《创新资源配置研究文献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3期,第8页。 ⑧ 昝小娜:《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及其经济学意义》,《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第165页。 ⑨ 林麟:《浅议投资的“信息传递”》,《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4年第24期,第11页。 ⑩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五、资源全球配置:从信息观点到信息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