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中国呼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021-03-03

新疆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蒙古族内蒙古音乐

□ 董 晶

呼麦艺术

一、呼麦的基本特征

呼麦是我国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民族创造的一种古老神奇的歌唱艺术,广泛流布于中国新疆、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地区及中亚国家和地区。

呼麦,蒙古语称为“浩林潮尔”,是一种跨界族群特有的喉音表演艺术,基本特征是一个人同时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形成多声部的音乐结构,即一人利用嗓音的低音持续声部产生的泛音与低音持续声部形成两个以上声部的和声。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有高音、中音及低音之分,时而清亮高亢直穿苍穹,时而浑厚雄壮沉入大地。其不同唱法的声音频率跨度低至50 赫兹,高至4200 赫兹,远超出100 到400 赫兹的普通人声音域。按照现代声学理论,呼麦的双声主要是借助了泛音技巧,所以,西方又把这种歌唱方法称为“泛音歌唱”。

它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国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曾说:“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

二、呼麦的起源与产生

关于呼麦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一般认为起源于匈奴、东胡初期游猎时代的北方草原民族,发展于游牧时代,最晚也在蒙古族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学者乌兰杰先生、范子烨先生认为呼麦的鼻祖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古代音乐史上,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呼麦的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一书中记载:“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所谓“善啸”,其实就是呼麦。学界认为西王母属于上古时期的氐羌部落女酋长,后来被汉族所接纳,变成西天王母娘娘。

学者莫尔吉乎先生认为,呼麦是胡笳早期之前的人类音乐范畴,属于古代“啸”的遗存物,根据唐朝学者孙广编著的《啸旨》,将“啸”和呼麦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详尽比较,认为呼麦即是古代的“啸”的产物。然而学者赵磊先生认为“啸”不具备呼麦“持续低音的复音”特征,只是相近,可能是一种呼麦艺术的变异形式。

达布和朝鲁先生认为呼麦起源于阿尔泰山脉的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区里有很多河谷,河流流经环状的“森吉图哈达”转弯分叉时冲击山谷、山崖,发出自然共鸣,产生巨大、特殊的回声,类似多声部声音。于是人们模仿其发出的各种声音,形成了呼麦的雏形。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呼麦产生于藏传佛教的诵经仪式及元代之前卫拉特蒙古的英雄史诗演唱,其实后来证实诵经和史诗演唱只是运用了呼麦的发声原理。

蒙古国有学者认为呼麦起源于蒙古国科布多省。在蒙古国科布多省的羌得曼苏乌,当地的人们一致认为呼麦起源于自己家乡,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演唱呼麦,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艺术。巴特尔敖都苏荣先生认为呼麦产生于捕猎生活,在游猎时代卫拉特蒙古人为了生存在森林里守猎时,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以此来吸引猎物而达到捕猎的目的,逐渐形成了呼麦,游牧时代呼麦则用于母畜劝奶。

俄罗斯图瓦学者认为呼麦起源于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当地图瓦人认为呼麦是献给神灵的歌,他们演唱呼麦的时候会站在山下或河边,这时神灵会听到他们的歌声,以此来祈求族人的幸福平安、消除灾难,保佑部落吉祥。这种呼麦主要在各种重大仪式中演唱,是一种人和上天的沟通方式。

呼麦艺术

总之,呼麦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形成的一种演唱技法,其起源与族群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以及文化信仰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有关呼麦的起源应该突破民族、地域的限制,从文化源头、地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追溯其原始形态,然后根据历史发展考察其形成、发展及衰落过程。

虽然具体史料缺乏,但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肯定,呼麦在我国史前已有其雏形,根据我国秦汉及唐、元、清的文献记载,可以大致推断呼麦艺术发轫于蒙古高原以内蒙古、新疆地区的呼麦发展最为典型。呼麦这一古老的嗓音艺术形式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广泛流传,历经各个时代,一直延续下来从来没有中断过。

呼麦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各部落战争、人口迁徙和民族文化的分化、融合,分布地区也在不断变化,也不同程度地渗透于中原各地,与各地文化结合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在我国部分省份的民歌或者戏曲中可以找到其文化原型。

三、呼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呼麦形态

汉朝时期,呼麦已十分流行,并且已传入中原。例如,晋人繁钦著《与魏文帝笺》中介绍了匈奴少年车子演唱呼麦的事迹。车子年仅十四岁,却熟练地掌握了呼麦技艺,“喉啭引声,与笳同音。……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声悲旧笳,曲美常均。”

从辽国宫廷音乐中,也可以找到有关呼麦的记载。例如《辽史》卷二十四中讲辽国散乐中的所谓“三音”,就是指呼麦而言。“散乐,以三音该三才之义,四声调四时之气,应十二管之数。截竹为四窍之笛,以叶音声,而被之弦歌。三音:天音扬,地音抑,人音中,皆有声无文。”所谓“有声无文”,就是只有曲而无词,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呼麦。竹笛的四孔应该是“上三下一”,竖吹。这样的乐器形制,就是现在的胡笳,即蒙古族人所说的“冒顿·潮尔”。不但匈奴、鲜卑音乐中有呼麦、胡笳,契丹宫廷音乐中也有呼麦和胡笳,延至元朝时期,蒙古宫廷音乐中同样有呼麦和胡笳。

公元875 年唐代著作《啸旨》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关于长啸艺术的专著,是建立在道教文化之上的。其中记载道士长啸“一声能歌两曲”,体现出长啸与呼麦的两个契合点,即道教的声音法术与原始的萨满巫术、中土道士的呼吸吐纳与游牧民族的呼麦艺术之紧密结合。《啸旨》中的长啸与呼麦在音乐形态上的同一性,主要在音乐结构特征和发声方法方面。

呼麦艺术的流传同样是广泛的,多流行于民间、喇嘛寺庙等地。根据《元史》中的记载来看,蒙古宫廷中的“巫祝”,在主持祭祀仪式时必须演唱呼麦。

(二)中国呼麦的近代流布

1696 年,清代文献《律吕正义》中记载,在林丹汗宫廷里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宫廷音乐,其中《笳吹乐章》与《番部合奏》是两部重要的蒙古宫廷音乐文献,包括67 首呼麦歌曲,如《游子吟》。这些歌曲没有歌词,只有类似呜啊呜啊一类的衬词,旋律都是大调,从旋律构成特征来看,很符合现在呼麦的旋律、演唱风格等特点,是一种当时宫廷中普遍存在的礼乐。

随着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结束,近代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的发展失衡,原生态呼麦唱法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几乎失传,在新疆等地区也“消亡”了大半个世纪,尤其在内蒙古几乎是没有任何记载,或者是任何形式的演唱。从上世纪20 年代以来,有着深厚呼麦艺术造诣的艺人相继去世,传承乏人,呼麦已处于严重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我国锡林郭勒草原、阿布嘎地区现仍流传一种蒙古的宫廷音乐——“潮尔道”,如《圣主成吉思汗》《狂野》等,这些歌曲里都有一种呼麦唱法——低音呼麦,但是由于文化环境和民俗语境已经消失,只能以一种“半活态”存在着,濒临失传。

新疆阿尔泰山蒙古族中流传的“浩林潮尔”与内蒙古“潮尔道”中的“潮尔”,其实是同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内蒙古的呼麦一直没有从“潮尔道”中独立出来,这样就造成了相关研究的缺失,致使人们普遍认为呼麦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失传。

(三)中国呼麦的当代发掘

20 世纪初期,丹麦探险家享宁·哈斯伦德·赫里斯坦在中国西域考察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歌唱形式。其著作《蒙古的人和神》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生活在森林里的猎人们演唱的这种特殊歌声,呼麦由此才慢慢被西方社会所认识。

内蒙古科左中旗著名的“抄儿”艺人色拉西,是科尔沁草原呼麦的最后一位传人。色拉西掌握一种特殊的技艺——“伊斯格热”,蒙古语意为“打口哨”,即我们所讲的呼麦。

科尔沁地区古老的“抄儿”琴,主要用来伴奏英雄史诗。“蟒古思”艺人说唱史诗时,奏出浑厚雄壮的“双音”,由始至终衬托着人声。其“正四度”定弦法,就是为了适应伴奏史诗的特殊需要,色拉西演奏的“抄儿”音乐便是最好的佐证。20世纪60 年代初,色拉西应邀到北京中国唱片总公司录音。除了科尔沁长调之外,还特意录了部分英雄史诗。

1985 年蒙古族学者莫尔吉胡到新疆蒙古族地区考察时,在阿尔泰山区的罕达嘎图蒙古自治乡发现了呼麦这种神秘、特殊的声音艺术,后来他把这种声音介绍给了学界,引起了中国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90 年代在锡林郭勒草原地区发现的“潮尔道”,引起了当时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的注意,他带领团队深入民间考察并查阅了大量史料,对呼麦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确定在此流传的“潮尔道”就是呼麦,更确切地讲是一种低音呼麦。“潮尔道”主要以歌颂成吉思汗等内容为主,流入民间以后保存了下来,目前留存完整的有十多首曲目。

这种非常重要的古老礼乐,由于战争等原因流传到民间,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呈现出来。

(四)中国呼麦的当代崛起

内蒙古“潮尔道”和新疆地区呼麦的发现引起了极大反响,有关学者、学校和机构开始认识到呼麦的社会价值,立即展开了相应的保护和学习。

应原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李镇、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乌力吉图、著名导演巴音等人的多次邀请,蒙古国国宝级呼麦大师巴特尔敖都苏荣于1993 年首次来到内蒙古民族歌舞团举办呼麦艺术培训班,先后开办了5 期共10 个多月,掀起了一阵“呼麦热”。后来又多次邀请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的阿邓传授图瓦风格的呼麦。

我国每年都会选拔一部分呼麦表演者去蒙古国、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经过多年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我国的呼麦人才队伍渐渐建立起来,呼麦的发展步入正轨,逐渐专业化、普及化。

巴特尔敖都苏荣的得意弟子胡格吉勒图1996 年开始学习呼麦,四年后成为内蒙古呼麦人才队伍的“领头雁”,2006 年任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并开始建立呼麦人才队伍,多年来教授学生已达200 余人。

另外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也设立了呼麦艺术专业,不仅有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还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来也组织了非常多的实践活动。内蒙古艺术学院在2018 年5 月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呼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每年定期在全国范围内招五十名优秀呼麦爱好者集中培训40 天,主要学习传统呼麦唱法,了解蒙古国和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风格特点以及呼麦在歌曲中的编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为呼麦的传承发扬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央音乐学院还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

呼麦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各文艺团体中非常重要的演唱艺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呼麦演唱团队和个人。其中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是一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文艺团体,被认为是中国最擅长演唱无伴奏合唱的团体之一。他们挖掘整理了已经失传多年的蒙古族所特有的呼麦唱法,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著名的演唱组合还有安达、杭盖乐队、耐热、蔚蓝和Alash 等,在国内外也是耳熟能详。优秀的个人呼麦手有胡格吉勒图、麦拉苏、阿拉达日图、斯琴比力格、朝图格日乐、苏依拉赛汗、纳塔拉、乌云塔娜等等。他们不仅是目前蒙古族音乐的代表,也成为中国音乐的一种代表。他们把原生态的呼麦很好的传承发扬,把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带到了国际舞台上。

中国的呼麦队伍不管是从教学到演员,还是从专业单位到民间团队,基本上处于一种稳定的上升状态,这种非常好的发展态势表明了中国呼麦已经崛起。

呼麦是草原音乐的一种,它的发展牵扯到蒙古族音乐的进程。呼麦传承的首要态度是原生性保护,在尊重呼麦原生态文化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革新和发展。

结语

呼麦艺术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体现了蒙古族对自然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摸清其起源与发展后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在认真做好对呼麦艺术的保护与继承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深挖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创编更加丰富的表演形式,借助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将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蒙古族内蒙古音乐
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闫锡聪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音乐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书画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