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美学研究
2021-03-03杨迎
杨迎
摘 要: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会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并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行草为主,但以篆书成就最高,亦最能体现其心胸与抱负。吴昌硕的书法风格以“金石气息”“笔力雄渾”“力求古朴”为基本特点。吴昌硕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与其所处时代之“尊碑抑帖”的风气分不开,也与其着意追求古朴的意趣不可分割,更与其个人淡泊名利的坦荡胸怀紧密相关。
关键词:吴昌硕;篆书;石鼓文
吴昌硕(1844—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会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并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
吴昌硕治印功底深厚,他把篆刻的行笔、运刀融入书法的章法、体势,以传统艺术元素和自己独特的审美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书风。虽然吴昌硕的书法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因为舍弃了“形”的羁绊,力求在“气”上取势,才使得他的书法艺术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书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吴昌硕的这些努力不仅让其书法体现出了野逸与高古之气,还把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吴昌硕的书法美学思想对现代中国书法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了解吴昌硕书法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对于研究吴昌硕的书法美学思想以及探讨其影响力的成因是大有助益的。
一、吴昌硕书法表现形式
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行草为主,但以篆书成就最高。尤其是他写的石鼓文,别具一格独有风韵,成为后人不断揣摩与学习的对象。
(一)楷书
吴昌硕幼年时期即随父习颜体正楷,与时人无异。但到了青年时期,吴昌硕更钟意钟体楷书。钟体楷书是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钟元常创立的,风格十分朴素自然,比较符合吴昌硕的个人审美。到了中年阶段,吴昌硕在晚清书学“尊碑抑帖”大风潮影响下,开始研习黄庭坚书法,进而求索《龙门二十品》等北碑,着力吸收碑派笔法之精髓。通过对碑派书学的研习,吴昌硕开始喜欢上古代碑派书法的古拙之美,并一直临摹学习,力求达到熟练于心的程度。可以说,中国古代碑派书法的古拙雄奇之风对吴昌硕的书法影响巨大。与此同时,吴昌硕还接触到了唐人写经笔法。唐人写经笔法线条优美,字迹洒脱。吴昌硕通过学习唐人写经笔法,逐渐在雄奇和秀美两大风格之间找到了一种相融之境,形成了自己的楷书风格。这种楷书风格及其美学思想奠定了吴昌硕书法美学的基本路数。
(二)草书
草书也是吴昌硕十分擅长的。吴昌硕天性爱自由,不喜拘束,因此十分喜欢草书。有人认为,吴昌硕写的行书也大部分属于行草风格。吴昌硕的草书是其诸项书体中成熟得最早的,也是被应用得最广泛的。吴昌硕大部分的私人信札、诗稿和绘画的落款都是以草书写就的。吴昌硕的草书常表现出一气呵成、排山倒海之势。从发展路径上看,吴昌硕的早期草书受帖学影响较深,显得十分娟秀。但随着年岁增长,吴昌硕的草书不断加入碑学元素,追求刚健雄浑之风格,显出朴茂之气。到了晚年,吴昌硕的草书日益恣肆老辣,笔墨风格真正达到了“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地。
(三)隶书
吴昌硕对隶书的钟爱与当时“尊碑抑帖”的时代大潮不能分割。在晚清时期,书法界出现“尊碑抑帖”的历史浪潮,即崇尚富有刚健之风的魏碑而贬抑柔媚风格的官方帖学。故从青壮年时期始,吴昌硕就十分重视对隶书的学习。他不仅自己搜集了许多汉代石刻的拓本,还遍访书友,寻求那些珍贵的隶书拓本,以便对各种风格的书学有全面的了解,能够时时临摹练习。尤其对于像《张迁碑》这样的隶书经典,吴昌硕更是一生临摹。到中年时,吴昌硕的隶书大体上是汉碑的风格。到晚年时,吴昌硕还在隶书中加入篆书的元素,取其古拙之意,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吴昌硕的隶书常常因字取势、不拘章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篆书
除了隶书外,吴昌硕的篆书也是我国近代书法界的一座高峰。吴昌硕曾自言“熟读百汉碑”,此言不虚。吴昌硕曾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著名汉碑。吴昌硕篆书风格的形成与他对著名汉碑的临摹分不开。吴昌硕最初接触的是小篆,以临写《泰山石刻》为人知。在青年时期,吴昌硕的篆书用笔之法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用笔规矩,结构严谨。中年以后,吴昌硕在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的基础上,谨慎地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吴昌硕对石鼓文反复钻研,从无中断。在临写石鼓文的过程中,吴昌硕逐渐习得融会变通之功能,故其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60岁后,吴昌硕之篆书尤精,达到圆熟精悍之境。此时吴昌硕喜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显出苍劲雄浑、不拘成法的风格。总体而言, 吴昌硕的篆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又受到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因此,常有大起大落、遒润峻险之风。《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71岁时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辞章与书法俱佳,是吴昌硕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此外,吴昌硕还有“破体”书法等创新形式。
二、吴昌硕书法艺术风格
吴昌硕的书法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也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是这二者的融汇。
(一)金石气息
吴昌硕书法艺术风格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气息。所谓金石气息,指的就是钟鼎上所铸的金文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吴昌硕自言“曾抱十石鼓”,十分向往石鼓文那种淳质的风格。为了追求这种淳质的风格,吴昌硕提倡书法要法古,排斥晚清帖学的柔媚之风。吴昌硕书法的金石气息开拓了中国书法风格的新境界。自吴昌硕后,中国传统书法美学又多了金石气息这一风格与评价标准。
(二)笔力雄浑
吴昌硕书法美学的第二大特色是笔力雄浑。所谓笔力雄浑,指的就是其书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观察吴昌硕的书法作品可发现,他笔下的气息非常浑厚,一笔下去,浑金璞玉,力透纸背,又意蕴丰富,气象万千。本文认为,这与吴昌硕身处的时代与他个人的学养是分不开的。吴昌硕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危机的时代。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吴昌硕认为需要以各种方式提振民族精神。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吴昌硕深受孟子的心性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影响,认为此时中国人应当善养浩然之气、刚强之气,不可屈服于恶劣环境。这种精神在吴昌硕的书法美学上即表现为拒绝柔媚之风,强调雄渾刚劲。
(三)力求古朴
吴昌硕本性十分好古,认为书法美学最高尚的境界应该是质朴、古拙。吴昌硕认为,今人的书法成就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古人相比,只有经过岁月风霜的古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古朴。同时,吴昌硕认为石鼓文是中国古代书法里古朴风格的代表,因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临摹古代的石鼓文,着意追求达到石鼓文那种古茂雄奇之境地。通过吴昌硕的努力推广,石鼓文这种古老的中华书法体在晚清民国时期获得了新生。吴昌硕追求的这种古朴与刚健并存的风格,与明清帖学妍丽、精巧、柔媚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结语
吴昌硕独特书法美学的形成,与他对中国古人书法的借鉴分不开。吴昌硕一生都在回顾悠久的中华书法史。他不仅从明清时期的书法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更是不断地借鉴唐宋时期的书法,以及向秦汉时期的书法学习。在此基础上,吴昌硕将古拙淳朴之气象确定为自己书法艺术的基本风格。与此同时,吴昌硕也没有忘记向同时代的书法家学习。吴昌硕平生十分喜欢交友,尤其是同道中人。他的密友中有许多是著名的书法家。其中,吴昌硕与蒲华、任伯年、王一亭等人的交往最为亲密,留下许多传奇佳话。吴昌硕与这些师友经常一起切磋技艺,持续追求书学的精进。最后,吴昌硕的书法之所以能取得崇高的成就,与他个人的远大志向紧密相关。吴昌硕志存高远,于名利上十分淡泊,始终跟随内心的目标不放松,不断寻求突破。吴昌硕不仅追求超越时代的限制,也追求超越自身已有的成就。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加上不断地追求卓越的意识,以及淡泊名利的坦荡胸怀,使得他终成一代大家。出于对吴昌硕书法成就的无比钦佩,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曾这样评价吴昌硕:“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吴昌硕的)风流占断百名家。”从这些名家的由衷赞赏里,可窥见吴昌硕书法美学的卓越成就。
参考文献:
[1]王家诚.吴昌硕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蒋勋.汉字书法之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1.
[4]姜寿田.现代书法家批评[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5]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