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异构心理距离对综合材料绘画之美的实现
2021-03-03王肇兴
王肇兴
摘 要:根据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观点,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赖于心理距离的产生。艺术作品之美在主体与客体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传统平面绘画的殊相,其美的实现方式既服从于传统平面绘画之美实现方式的本质,又在模型结构上表现出特殊性。通过对综合材料绘画与传统平面绘画中观者形成心理距离的方式与过程进行解构,分析综合材料绘画之美实现方式在模型结构上的特殊性。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心理距离;审美
关于“艺术作品之美如何产生,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已得到了众多艺术学学者、美学学者的充分论证,这类论证中的“绘画”普遍被预设为具有平面属性的传统平面绘画。当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个平面绘画种类被阐释时,定义本身便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综合材料绘画本身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绘画门类的一种,而是绘画理念的一种,这一绘画理念经物质材料媒介最终呈现为具有平面绘画属性的艺术作品,即综合材料绘画。因此全国美术作品展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基于此,笔者在明确其差异性的前提下,将其与各独立平面绘画门类视为平级的概念。即综合材料绘画被阐释为一个绘画门类时,具有平面绘画艺术的共同特征,相比于国画、油画等传统平面绘画门类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美得以实现的方式是否在蕴含普遍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以独特的方式实现呢?
一、美如何成为可能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之本质是“美如何成为可能”,这便涉及一个至今仍困扰众多美学家且不断被探索的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即美是什么。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针对这一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但各学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使得美的本质难以被准确捕捉和定义,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等,有卓越理论高度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这一命题本身甚至也曾被20世纪分析哲学作为消解和质疑的对象,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伪命题。在中国第二次美学大讨论中,这一命题本身也因其预设的认识论背景而受到了质疑。本文姑且以由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为依据,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审美的发生构建了心与物的关系,这意味着美的实现不仅要求被审美主体感知的客体具有审美属性,还要求审美主体以审美态度能动地感知客体。
二、心理距离对综合材料绘画之美的实现本质的揭示
心理距离理论的提出建立在“审美非功利”的美学观点之上。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表明的审美非功利而具有愉悦感,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现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并且他认为审美无利害,审美快感是脱离功利性的。审美主体能否从功利性的实用态度转化为非功利性的审美态度是审美心理的关键,审美主体只有同审美对象的实用性保持距离才有可能产生美感。
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上述已有的审美非功利理论基础上,对审美非功利这一审美态度的实现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应用心理学领域知识验证美学领域问题,提出了“心理距离”学说: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来讲才可能是美的。布洛就此提出了著名的“海雾”事例以说明心理距离的形成:当海面上升起一片朦胧的海雾时,观看者是否以非功利性的审美态度观看海雾,决定了观看者眼中海雾的美能否被实现。在处于海雾之中且受困的观看者眼中,海雾是航行的障碍,海雾对观看者有现实功利性的影响,因此对这类观看者来说海雾无审美性可言。在立于岸上的观看者眼中,海雾不会对其产生现实性影响,观看者可以摆脱功利性的眼光观看海雾,因而客观存在与感知主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了。这种距离既不是空间上的,也不是时间上的,而纯粹是精神上的。海雾对这类观看者而言就成为非功利性的存在,因此海雾之美具有被实现的可能性。
“海雾”事例明确了距离是审美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但是客观存在与感知主体之间并非有距离存在就有美感产生。距离太大会导致观者无法理解,感到迷茫;距离太小会导致观者将其与现实混同,感到漠然。二者都无法令美感产生,完成审美活动。只有当距离恰如其分,审美对象对于观看者而言既非毫不相干,又无直接利害时,美感才会产生,审美活动才得以完成,美才得以实现。
因此,审美的实现、美的实现有赖于适当心理距离的存在。这一实现方式针对的物质存在涵盖了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和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作为平面绘画的门类之一,从属于艺术品的范畴,属于可被感知的物质存在。因此,综合材料绘画之美实现的实质,从客体的角度看,需要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审美的属性,要求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从主体的角度看,是观者经由观看作品产生适当心理距离,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的过程。
三、实用物审美化促成的心理距离异构
结合心理距离理论,从艺术创造及艺术接受的角度看,艺术家通过某种物质材料诉诸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经由艺术家主观处理的艺术形象为观者所接受。这种艺术形象被接受后,观众作为感知主体针对平面绘画——平面绘画作为格式塔质,其中的艺术形象不作为孤立的被感知客体被感知——产生理想的心理距离,于是美感产生,审美得以实现,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宣告完成。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所追求的理想“距离”,便是朱光潜所说的“不即不离”。
若預设上述“绘画”一词囊括的内容包括传统平面绘画与综合材料绘画,将传统平面绘画与综合材料绘画二者视为共相时,对“绘画”的阐释的内在矛盾便产生了。综合材料绘画相比于国画、油画等传统平面绘画,在令观者生成心理距离的模型结构上存在差异。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综合材料绘画与传统平面绘画所使用物质材料使不同,这也是本文序言中提及的综合材料绘画无法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平面绘画种类被阐释的根本原因。
绘画的主要物质材料之于国画是墨、朱砂等,之于油画是油、颜料等。若依该逻辑追问构成综合材料绘画的物质材料是什么,那便因物质材料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难以概括出与“墨、朱砂、颜料、油”同级的答案。通常我们所说综合材料绘画是指当代非传统绘画材料与传统绘画材料多种材料并用的绘画。概念中所提及的非传统绘画材料涵盖的范畴极大,基弗作品中的麦穗、衣物、镰刀、斧头等,塔皮埃斯作品中的水泥、沙砾、木制桌椅等,毕加索作品中的报纸、乐谱等均可归为非传统绘画材料。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得以窥见非传统绘画材料的共性。传统平面绘画中的物质材料是以创作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为主要目的而被制造的。综合材料绘画中的非传统绘画材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以艺术创造为主要目的的物质存在,且许多材料对于人们具有功利性、实用性。非传统绘画材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追求美的目的与审美性,但其主要目的是非艺术审美的,如基弗作品中的金属器,因氧化而产生了斑驳的肌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但是创造金属器的原始目的是使用。可以视对综合材料绘画物质材料的应用为艺术家对实用物的审美化,是对原本具有一定功利性的物质材料的去功利化。
综合材料绘画和传统平面绘画虽然在物质材料属性上存在差异,但是它们美的实现都有赖于心理距离的存在,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选取自身生活经验中与艺术作品最为贴近的部分,用自身生活经验与艺术作品加以验证。而二者材料属性上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令观者生成心理距离的模型结构的不同。在传统平面绘画中,观者进行选择并与其生活经验进行对应的对象是艺术家描绘出的具体艺术形象,如凡·高经过艺术处理,利用油画颜料绘出富有生命力表现力的田野中的麦田,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将作品最终呈现出的经过艺术处理的麦田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应。综合材料绘画中,观者选取并进行对应的是作为综合材料绘画物质材料的、被审美化了的实用物。例如同样是表现麦田,基弗则直接将麦穗粘贴在作品上,再加以艺术处理,表现出苍茫的景象,观者在观赏这类作品的过程中,经验所对应的对象便转为了物质材料。因此,综合材料绘画之美实现的方式相比传统平面绘画之美实现的方式是同质异构的,即综合材料绘画之美的实现缘于同质异构心理距离。
四、结语
观众心理距离的产生使得审美得以完成,综合材料绘画之美与传统平面绘画之美成为可能,即心理距离实现了综合材料绘画之美与传统平面绘画之美。观者观看综合材料绘画时产生心理距离过程的模型结构,因物质材料的不同导致产生心理距离的环节不同,进一步导致其相左于观者观看传统平面绘画时产生心理距离过程的模型结构。虽然观者观看综合材料绘画时产生心理距离的过程与观者观看传统平面绘画时产生心理距离的过程在模型结构上具有差异性,但二者实质是统一的。且因二者所导向的结果相同,也不能将综合材料绘画之美的实现视为传统平面绘画之美的实现的殊相,因此同质异构心理距离使综合材料绘画之美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蒋孔阳,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范富才.综合材料绘画中“物性”的精神表达[D].南昌:南昌大学,2019.
[6]康忠娜.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理论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8.
[7]刘润红.综合材料繪画的材料美感与绘画表现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0(5):32-33.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