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风眠艺术风格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

2021-03-03卢秋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林风眠

卢秋羽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文化信息传播获得了空前的效果,大众获得发言权的同时,权威话语权也在逐渐瓦解,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文化输入与冲击问题比以往更加复杂,其中也包括美术创作领域。如何正确审视西方美术与其价值观,如何理解创作自由的理念,成了现阶段中国美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林风眠的观点与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有深远影响。他提出了中西调和的改良思路,辩证地指出东西方艺术的区别和特点,阐述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长短互补的特征。他还引入西方现代主义精神,主张自由创作理念,并对中国传统美术进行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林风眠;中国当代美术;中西调和;创作自由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带着坚船利炮“造访”中国,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思想文化与东方文化进行了猛烈的碰撞。

纵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围绕中国美术的发展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与思想碰撞都在探讨这些的问题:如何通过学习西方美术来发展中国美术?是单纯从技法上考虑还是从内容上进行借鉴?是彻底吸取写实风格还是维持写意风格?当时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另一类主张继承国画传统。而林风眠则主张从中取一个平衡点,他认为中国美术应当取长补短。

一、中西调和的创作理念

林风眠,1900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幼年时期便喜爱绘画,1917年进入上海美术学院学习,随后第二年前往法国巴黎留学。在进行一系列国外学习和考察后,于1925年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林风眠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职期间,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进行积极的实践,引入法国的教育模式,在一直以来使用的日本教育模式“画室制”教学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导师制”。他还积极筹办美术作品展,组建社会团,并倡导了“十字街头艺术”和“平民艺术运动”,使得艺术的社会化向前推進了一步。

林风眠早期在中国学习启蒙美术,随后前往法国留学的经历,让他可以打破国家之间的局限从而上升到文化本身来认识中西方美术的差异,其观点与当时很多人不相同。在他看来,东西方艺术各有特点,并且均有各自的长短。他认为东方艺术侧重写意,西方艺术侧重写实。东方艺术主要表达的是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思维与情感,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等,主观想象成分大,因而侧重写意;西方艺术则以关照客观对象为主,以模仿和还原客观事物为中心,整体倾向于写实。因而体现出前者感性,后者理性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是基于二者的整体文化表现来谈的。在林风眠看来,不论是理性的写实还是感性的写意,其都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论写意还是写实,均有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他说:“西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向于客观一面,常常因为形式之过于发达,而缺少情绪之表现……东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向于主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上之所需求。”因此,在这个观点之上,他认为中西方艺术存在能够弥补对方缺点的优势,二者相互弥补,取长补短。调和中西方艺术,是林风眠所认识到的中国美术发展新道路。

二、基于中西调和理念的创作自由观

林风眠的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中西方艺术应当如何调和,他在实践过程中并非只针对二者的形式进行描摹和学习。在认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时不仅吸收其表现方式,还吸收了其内容上的哲学思考。而他在探索中国艺术时,深入研究中国艺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并将视野扩大到民间艺术中去。中西调和更多的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求得平衡点,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先进的,如何使其与中国厚重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相互调和才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核心。

在海外留学时期,林风眠创作的画作无不体现了他批判吸收西方艺术的做法,其主要对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吸收,但内容上仍然是以中国艺术为核心,反思中国艺术的特点。例如莫迪里阿尼创作的《侧卧的裸女》为林风眠的《窈窕淑女》的创作提供了灵感。裸女题材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是极其反传统的,但是莫迪里阿尼创作的裸女神态自然,身体曲线流畅,画作色彩鲜艳而浓郁,让林风眠颇为触动,进而有了《窈窕淑女》。林风眠在创作这幅画作时并未直接照搬莫迪里阿尼的写实手法,而是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感去勾勒线条并上色,画面中古典侍女神态自若,动作微微拘谨,虽然同样是裸女题材的作品,但林风眠的这幅画作显然充满了一种东方含蓄而古典的美感。

林风眠除了吸收西方艺术形式上的长处之外,对于中国艺术一直抱有强烈的执念,他并未抛弃传统,而是醉心于中国传统艺术中写意的形式。在他看来,当时中国艺术只是一味“传移模写”,忘记了参照自然,同时忘记了表达。即在他的观点里,对于中国艺术的主张一向是辩证的,既要考察实际,又要不忘表达。在面对西方艺术强大的思潮涌动时,林风眠与当时很多建议彻底革新中国艺术的人很不一样,他从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历史遗存中发现了新的生机和元素,中国厚重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让他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和探索,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例如《敦煌仕女图》(图1)的创作灵感来源是当时举世瞩目的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展现了流畅灵动的线条,其宛如游龙的表现力一直是西方人所追求的,代表着东方的艺术。林风眠《敦煌仕女图》中的人物与敦煌的飞天造型不同,是一位站立的侍女,设色古朴而明丽,动作像极了敦煌石窟里遗存的菩萨像的造型,与敦煌壁画的零重力、轻盈感不同的是,整幅画作充满了一种体积感,流畅的线条下又显示出古拙感,这与汉代画像砖十分近似,表现出一种带有复古意味的抽象感。林风眠的《霸王别姬》和《戏曲人物》的灵感来源很显然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元素,人物造型上有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影子但是却并不具有西方感,而是彻底的东方审美下的抽象。

由此可以看出,林风眠所秉持的中西调和理念并不是取西方长处多点或者保留中国艺术特色多点,而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强调的是创作者主观意识上对于创作的判断,即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什么画面,以此为目的从中国传统艺术中获得灵感,再从西方艺术中获得补充的技巧与表现形式。

三、林风眠中西调和观点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

在近代,中国艺术遭受西方艺术的冲击,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带来西方先进文化理念的同时也刻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伤痕,这样的伤痕形成了当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断层。一些人过度批判中国传统艺术,盲目崇拜西方艺术与其价值观;一些创作者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对本国文化内涵了解较少,创作内容或者日常观念里多少透露出认知偏见;一些人在评价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念时说中西合璧本就是伪命题,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中不中,西不西”的特点,所以其道路走不通也无法在艺术领域达到顶峰。其实,如果以现今全球化的视野来看,中西交融本就是时代特征,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下,政治、经济、文化早就离不开交融与碰撞,大环境如此,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美术创作也无法摆脱客观实际的影响。与林风眠所处的时代不同,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文化碰撞問题似乎更加复杂了。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林风眠所提倡的中西调和在现如今有被讨论的价值。其次,林风眠主张的中西调和的创作自由观念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有着一定启示。其提倡的创作自由与现如今网络热议的创作自由本质上是不同的,林风眠所述的创作自由本质上是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即创作者要在充分、全面地了解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论中西文化,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融合与创作。这是非常具有辩证思维的创作观念,其重点和根本在于充分了解客观对象。最后,林风眠关于中西艺术的差异认识对现如今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也有一定启示,即在他看来,不论写意还是写实,都是一种表现形式。在现今时代里,美术创作早已不局限于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的水墨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许多新鲜的创作形式,如CG绘画等,也诞生了多种多样的绘画风格,如日韩风、古风、欧美风等。在这个时代,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唯独内容缺乏独特性与深度。纵观林风眠的许多作品,他都采用了西方的抽象表现手法去表现中国艺术的内容,因此,中西调和的具体实践还是体现在创作者对于内容的把握上。在这个时代,若想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中国美术不断进步,不断使民众树立文化自信,艺术创作的内容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不仅仅是从形式上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万佳贇.浅析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实践[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2]魏国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下的美术思想演变研究(1840—1949)[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3]张毅.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思潮流变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12):90-96.

作者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林风眠
《捧白莲红衣仕女》
林风眠《静物·瓶花》
梅州举办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
景行行止
——蔡培元、林风眠在杭州 纸本水墨 林皖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林风眠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
赵无极救恩师
理解彼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