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幼儿原创性剪纸活动的研究

2021-03-03朱彪

求知导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艺术活动中班幼儿剪纸

摘 要:我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类型之一—剪纸,是具有群众性特征的大众艺术模式之一。在现今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剪纸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帮助幼儿提升动手实操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对剪纸艺术的正确認知。文章是对从生活到艺术的剪纸活动的研究,以学前儿童“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中班剪纸艺术学习应如何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剪纸模式,以幼儿自主探索、操作为主,让幼儿通过对剪纸的欣赏、表现、创作,充分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剪纸;中班幼儿;艺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1-0020-03

作者简介:朱彪(1989.11—),男,江阴希麦尔协和双语幼儿园。

引 言

民间剪纸是许多民族具有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民间活态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古老的民族记忆。它是一种无形的绵绵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因此,在对幼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深刻认识剪纸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剪纸在幼儿园是一项非常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内容。但是目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教师对剪纸活动的认知存在不足,使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师把剪纸仅看成美术学科的内容之一,以剪窗花和几瓣花为主,多是进行对称剪、折叠剪。

(2)多数幼儿先用笔画稿,再按轮廓线剪,离开了示范和图样就不能成功剪出作品。

(3)幼儿按照一定的折叠方法,随意剪,在剪纸过程中缺乏思考,不能运用剪纸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教师依据传统教学法、教材或凭借自己的经验,制订剪纸内容。其更多的是考虑教幼儿剪什么形象,往往忽略了幼儿实际使用剪刀的能力、对剪纸的兴趣和实际水平。

(5)教师缺少对幼儿剪纸过程和剪纸作品中思维的评价与指导,总以“像不像”“好不好”为标准评价一幅作品。

为了在本班更好地开展剪纸活动,帮助本班幼儿提高动手能力,提升他们对剪纸艺术的认识,进而了解民俗、传承艺术,笔者以学前儿童“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为基础,在本班开展了对幼儿原创性剪纸活动的研究。

学前儿童“生态式艺术教育”是儿童与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1]。它把艺术教育与儿童生活、情感、文化等结合在一起,是启迪儿童智慧的教育。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将幼儿日常生活和真实生活环境相融合的切入点当作艺术学习的初始起点的教育称为生态式艺术教育。所以,对以“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原创性剪纸活动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建立规则——学习使用剪纸工具

中班的幼儿刚开始接触剪纸。因此,教师在组织剪纸活动之初,与幼儿共同商议并制订剪纸的规则、方法是开展剪纸活动的安全保证,也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自己建立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幼儿的自控、自律能力较差。幼儿能否正确使用剪纸工具,不仅关系到作品优劣,还涉及幼儿安全。在传统剪纸活动前,教师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剪纸规则通过提要求的方式传达给幼儿,但幼儿听到一系列要求后并未做到真正自觉遵守。其原因在于幼儿记不清楚教师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实践表明,对于幼儿自己建立的规则,他们更乐于遵守。因此,我们和幼儿一起商量制订了许多规则,如剪刀如何摆放、不得将尖锐部分指向其他小朋友、注意桌面整洁等。

(二)丰富多彩的规则形式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规则是幼儿自己建立的,但他们仍然会忘记。于是,笔者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规则建立后小朋友容易忘记怎么办?”部分幼儿提议把规则画下来贴在墙上,时刻提醒大家注意;部分幼儿还和教师一起编出了剪纸小儿歌。

(三)规则中渗透节约意识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如“剪下的碎纸太多了怎么办?”。经过讨论,我们设立了“废纸回收箱”,将剪下的可以再利用的纸放入回收箱,用于剪一些小的作品。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幼儿有计划地用纸,使其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二、了解幼儿—开展适宜的剪纸活动

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尊重幼儿自身发展、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得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教师要具有以生为本的意识,给予幼儿高度重视,从尊重幼儿实际需求、差异性、兴趣等不同角度开展剪纸活动。

(一)从幼儿需要出发,科学选择

对于刚开始接触剪纸的中班幼儿而言,他们对剪纸的认知较为浅显,只是随意地将一张纸进行裁剪。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剪纸内容,具体分三个步骤展开。首先,依据生活教育理念,教师可以筛选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品作为剪纸对象,如小动物、花朵、星星等,这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其次,进行简单的剪纸操作教学。教师可以将剪纸技巧中涉及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对称关系等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在剪一朵六瓣花时,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先进行折叠、手绘,再沿着线条剪开、展开。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自主探索。

(二)从幼儿兴趣入手,及时生成

由于幼儿注意力容易转移,剪纸活动又属于相对复杂的艺术创作,在幼儿产生兴趣后,教师应该及时生成为剪纸实践[2]。例如,在一次春游中,我们带领幼儿去公园亲自感受春天。公园里盛开着粉红的桃花、黄的迎春花,小池塘有小蝌蚪和小鱼……幼儿都陶醉了。回到幼儿园后,笔者就把活动室内的一面主题墙空了出来,鼓励他们用剪纸的形式来表现“美丽的春天”。笔者让幼儿根据自己在公园的见闻、所接触到的事物,筛选1~3种用剪纸的形式表达出来。多数幼儿选择了“花朵”“蝴蝶”“小鱼”,在将幼儿剪纸作品粘贴完毕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并参与其中,完善了大树、栅栏、池塘等剪纸作品,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美丽的春天”图案。

(三)结合活动主题,恰当融入

通过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幼儿的剪纸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融入剪纸教学内容,让剪纸从主题中来,回到主题中去。

例如,在“保护我们的环境”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好。于是,幼儿利用各种颜色的彩纸,剪出一个个生动的动植物图形,构成了和谐的风景图。但活动止步于此明显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领幼儿再度回归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这一主题,鼓励幼儿在完整作品的基础上,添加了垃圾桶、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标识符号,进一步实现对剪纸主题的升华。

三、引导策略—帮助幼儿学习剪纸

剪纸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千年的历史,其得以传承千年主要是靠口传心授、以模仿为主的“师徒学习方式”。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以幼儿学会为活动目标,就会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缺少自主的探究与思考,甚至会因“剪不好”“剪不像”失去了继续剪的勇气和信心[3]。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教育目标和幼儿的能力水平,笔者着眼于对幼儿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的培养,采用引导策略,帮助幼儿学会“学习剪纸”。

(一)引导观察的策略

幼儿进行剪纸创作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素材积累。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有心人,形成善于观察、学会观察的意识。在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有目的观察后,他们的剪纸作品种类明显丰富了。部分幼儿已经可以做到,先想好要剪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剪出来。幼儿剪纸的目的性更强了。“引导观察”的策略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和幼儿“如何学”,教师在活动中需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引导运用剪纸语言表达的策略

所谓“引导运用剪纸语言表达”的策略是指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的剪纸技能基础上,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技能自主进行对剪纸方法的探讨和对剪纸语言的运用的一种策略。这里的剪纸语言指的是一些剪纸符号。到了中班下学期,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剪纸经验与技能,笔者就通过命题剪纸“剪小草”,了解幼儿现有的运用剪纸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传统剪纸教学不同的是,“剪小草”只是一个活动目标,而幼儿如何剪、怎样表达,笔者并没有给幼儿提出统一的要求。随着剪纸语言的运用,幼儿的剪纸技能、运用剪刀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幼儿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三)引导发展型评价的策略

评价活动强调教师应将传统的批判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开展剪纸活动时,教师不再以“像不像”为标准评价一幅作品,而是让幼儿通过深入的观察、不懈的探究,实现大胆表现、创造的目的。教师在活动中应学会等待。教师在做到这一点的同时,也要引导幼儿学会进行“发展型评价”。每当幼儿完成一幅剪纸作品,教师都可以要求其他幼儿进行评价,让幼儿明白学习是快乐的探索过程。

四、多元整合—充分利用剪纸资源

在多方位、多角度充分挖掘剪纸资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不同的体验和感知,让幼儿体会到剪纸艺术的魅力,强化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不同手段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剪纸艺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一)布置富有艺术情趣的剪纸环境

在开展艺术领域教学期间,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丰富幼儿对美的感受与不同的体验。教师在实际开展剪纸教学前,要具有为幼儿营造良好剪纸学习氛围的意识,通过实物、语言、音视频等布置富有艺术情趣的剪纸环境,以丰富幼儿的感受,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剪纸活动。

(二)开发个性化剪纸区域活动

传统模式下开展的剪纸活动的目的较单一,幼儿要想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表现存在一定困难。而开展个性化剪纸区域活动,就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厚薄、质地不同的纸供其探索。幼儿能够通过用手摸、用剪刀剪等不同方式感知纸张的不同特性。新奇、特别的剪纸材料常常会使幼儿充满好奇与想象,幼儿的探索欲望也会被进一步激发。教师为幼儿创设个性化剪纸区域,可以为幼儿的剪纸活动提供平台。在个性化剪纸区域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结合剪纸材料以及工具创造出内容不同、丰富多样的剪纸作品。在剪纸的過程中,幼儿的思维得以开阔,可以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转化为现实。虽然幼儿在剪纸中时常失败,但是教师要给予幼儿必要的鼓励以及支持,让幼儿勇于面对失败,并且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新的剪纸技巧。

(三)利用家庭资源丰富剪纸活动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想要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幼儿园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家长对幼儿的剪纸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运用适宜的方法指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剪纸活动。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更有利于幼儿在剪纸活动中进行探究与创造。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剪纸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以窗花剪纸为例,窗花蕴含着传统文化,属于民间手工艺术。在节日中,每个家庭都会将窗花贴在门窗上。窗花不仅是一种装饰,还具有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基于此,幼儿与家长可以针对窗花的裁剪类型、裁剪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在确定好窗花的类型后,家长可以与幼儿积极配合,共同设计形式多样的窗花。在幼儿园和家长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剪纸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还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这对幼儿的综合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结 语

在对幼儿剪纸活动的研究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幼儿巨大的发展潜能。笔者惊异于儿童的想象力,惊异于他们无拘无束、大胆的表达,稚拙的作品展示了幼儿眼中的世界。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师幼剪纸的互动,教师和幼儿都获得了发展。实践证明,剪纸艺术可以与当代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将剪纸教学融入幼儿教育中,使幼儿能够真正地理解剪纸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爱萍.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心理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22):28-30.

[2]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的指导[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艺术活动中班幼儿剪纸
大嘴蛙学剪纸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手工剪纸
学校艺术活动与挫折教育的融合研究
走班式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研究
剪纸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
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