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琴:“身不由己”的幸福
2021-03-02颜源
颜源
卢燕琴这个名字很普通,乡村教师这个身份也很平常。但是对小辛庄的许多村民来说,这个名字颇具令人心安的魔力,孩子交给她——放心。教书对卢燕琴也有种魔力,他们的相遇似乎不可避免。30年,教书育人已经成为了卢燕琴的生活方式,是她及无数个她这样的人支撑着中国的底层基础教育。“勺水有曲处,片石有深处”,乡村亦有“大先生”。
请回答,1990
1990年,一个崭新的年代开始,《亚洲雄风》正唱响街头。对卢燕琴来说,这一年也是她崭新人生的开始。每每提及为什么会成为教师,她都说是因为奇妙的缘分。偶然事件的叠加往往就被称为缘分。
第一个偶然是因为政策的变动,卢燕琴没能以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刚刚回到村里,第二个偶然也等不及似的发生了,邻村的王家寨小学刚好在招代课教师。在农村孩子卢燕琴的眼中,教师是崇高的、神圣的、令人向往的职业。空旷的庄稼地、劳作的日常,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触动灵魂,那一定是教师们口中的广阔世界。
19岁,卢燕琴成为了王家寨小学的代课教师。她成绩很好,中考时语文、数学都考了中心校第一,高考有很大把握。班主任和父母都希望她走出去看看,她也确实在教书之余复习着功课。但第三个偶然也在悄悄酝酿了,这次是因为“身不由己”的舍不得,她没想到,做了教师就会有这么多的放不下,没有当过教师的人不会懂。故事从当上教师那天起就开始了。
王家寨迁新村的时候,好些孩子要从旧村到新村上课,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不容易,到了冬天,个别家长干脆给孩子请假,不去上学了。于是,学校决定把一、二年级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回旧村上课,一部分留在新村。卢燕琴主动要求去旧村教课,她成了这里唯一的教师。18个一年级学生,将在她的带领下,学会如何成长、学会如何与周遭对话。
在旧村的教学经历令人难忘。天还未亮,19岁的姑娘卢燕琴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了。山路难走,还有山沟阻隔,沿途几无人烟,偶尔几声乌鸦叫,吓得她把车骑得飞快,即使如此,也还是需要1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冬天,西北风刮得很大,吹得车子都骑不动,两只手冻得钻心地疼,她真想返回去算了。可是,当脑海里浮现出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还是加快了脚步。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班主任多次提醒卢燕琴不要忘了高考,父母也以为女儿一定会去考试。连卢燕琴自己也觉得,她会通过高考走向另一种有更多可能性的生活。然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家长的信任和尊重,让她觉得自己有责任留下来。这是一种充满价值认同的满足感,它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卢燕琴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决定留下来踏踏实实做一名乡村教师。
伴随着琅琅书声,知识就像烛光,在漏风的教室摇曳。
“我只是做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
面对记者的采访,卢燕琴有些不好意思,“校长跟我说这个事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有什么好说的啊”。采访结束,她依然有些不安,“我真的只是做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如果您觉得我说得不好,别写我也行”。
“一个教师该做的事”其实并不容易做到。是身为教师的职业激情令卢燕琴“身不由己”,无暇计算她微薄的工资和熬过的夜。
卢燕琴每天就琢磨一件事:怎么把学生教好。卢燕琴教的是小学生,她认为不同阶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小学阶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尤为重要。每堂课之前,她都会花大量時间准备:查阅资料、整理思路、寻找典型习题、做好必备的多媒体课件……三十年如一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通过函授的方式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
被问到遇到调皮的孩子怎么办时,卢燕琴回道:“孩子就应该是调皮的啊,活泼、好动才是孩子啊!”她尊重孩子的天性。上课时,卢燕琴就像一个演员,时而用肢体表演,时而拿出自制的教具,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下课后,她则和学生们一起跑跑跳跳。她还曾让父亲帮忙用旧轮胎剪成皮筋,让母亲缝制沙包,课间她和学生们一起跳皮筋、打沙包,笑声响彻宁静的山村。
回家吃过饭后,卢燕琴会继续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评阅作文和分析错题占用她最多的时间。作文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孩子们的内心,需要认真读;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程度不同,这些问题都体现在错题上,做好原始记录,就可以成为个性化辅导的依据。
“我记得每个学生”
卢燕琴今年50岁,变成了“大龄”教师,她说自己开始变得容易怀旧。经常翻出过去的毕业合照,边看边喃喃自语,过去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一帧帧回放,眼泪也就掉了下来。说到这儿,她有些局促,忙说“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我真不是撒谎,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哭了”。改写海明威的一段话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由记忆而触发的内心风暴:假如你曾与这些孩子真诚地一起学习、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哪一时刻都会与他们同在,这些记忆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读书、写作、影像,都是长久以来让人着迷的东西,因为借由它们可以观察或者创造另一种人生。而教师则会真实地、深入地介入到年轻学生的生命旅程之中,教师们的个人成长与学生们的他者成长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彼此的生命厚度。于是,故事总是信手拈来,问起哪一时期的孩子,卢燕琴只要低声算算时间就马上会讲起来,并且声音雀跃。他们的交往不会随着毕业结束,而是一辈子的互相信任。
“谭同学刚上初二的时候有些叛逆,和妈妈吵架,不愿意上学了。她妈妈十分着急地找到了我。晚上,我就去她家帮忙开导孩子,直到母女重归于好、孩子重返校园。”
“芦同学大学毕业了,父母想让她回到本地工作,但她并不太愿意,双方谁也不肯让步。于是,她的父母找到了我。我和孩子沟通后,耐心地劝她要和父母商量后再决定。最终,他们一家人找到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有一天,马同学身体不舒服,蔫蔫地对我说,‘老师,你能抱抱我吗? ‘当然好啊,孩子一下就瘫在了我的身上。教室里其他同学看到了,也想要抱抱。”于是,一个个小身体和她一一拥抱。
何谓幸福生活
幸福是卢燕琴挂在嘴边的词,她真的觉得做乡村教师很幸福。她总怕记者不信,反复解释自己不是故意煽情。工资低、工作忙,身边也有很多人并不理解这样的生活幸福在哪?富足的生活才是更让人相信的幸福。幸福并不是同质的,不同质的东西无法折算后比较。幸福永远离不开个体差异,超越物质层面的“身不由己”的热爱,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幸福,这种幸福持久而深刻。
卢燕琴永远记得,19岁的她推开王家寨小学的门,发现已有家长早来一步为她和学生们烧好了火炉。她也忘不了,得知她可能调离学校时,学生们的眼泪和家长们的挽留。经常有毕业的学生会回来看她,看着眼前经过生活历练的大孩子,卢燕琴还是会回想起多年前的她和他们。
卢燕琴把30年前不能参加高考的事情称为“缘分”,这份阴差阳错正是她故事的起因。社会宏大转身所牵动的个人命运转折,使一个个故事发生。像卢燕琴一样脚踏实地的普通人推动着社会更稳固地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