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育人思维,构建开放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2021-03-02庞科军

教育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校办学育人

庞科军

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基层学校,如何激发办学活力,构建开放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从宏观上看,“理想模型”在于区域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如通过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后实现“应放尽放”,激发不同学校的办学自主性;但从微观上看,基层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用好已有的“办学自主权”,不囿于“理想模型”,积极立足现实,增强发展自觉,依托学校历史文化和各类资源,着力学校发展动力和效益优化,走出自己学校的“善治”之路,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根据筆者在基层学校的工作经历,“构建开放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中的“开放”和“现代”既可以理解为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的概念,因此,实现激发办学活力不妨从转变育人思维开启。这一思考的前提是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早在2009年就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管办助评”改革,多年来教育现代化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区域层面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同时,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是内生性发展的教育,落脚点在各个学校;高质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摆脱硬件和显性指标,从关注“量”的外延式发展进入关注“质”的内涵式发展,进入教育发展的“看不见”阶段,这意味着学校需要审视路径依赖,变革育人思维,更加立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系统的“有机更新”问题,需要我们以育人思维转变为核心,重新整合教育要素,联通学校、家庭、社会,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思维、专业思维,优化学校治理生态,实现从学校内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的“教育力”

转变育人思维要以系统思维为导向,寻找破解学生成长的阻碍,持续地助力学生发展,构建开放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学校要将社会资源“教育化”,也就是说,社会资源本来不一定具备教育价值,但学校有目的地将社会资源镶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教育所用,为学生成长所用,这样的社会资源才是学校需要开放对接的资源。《意见》认为:“注重拓展社会资源,要加强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科技场馆重要育人作用。”将社会资源“教育化”,通过社会资源的导入,有效链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笔者所在的学校前身是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紫阳书院,学校地处南宋皇城的核心区域,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以学校周边的文化遗迹、小巷历史等为载体,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支持。

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是学生成长重要的场景,主城区的社区是熟人社会,很多人一家四代、三代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社区成员对学校的认同是学校发展的力量,以“霍桑实验”闻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梅奥建立了“社会人假设”:单位中的每个人除了收入,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譬如学校成立志愿者队伍,在社会防疫、科学养育、传统技能等方面为社区服务,同时,学校积极整合社区居民进行各种活动,如将社区非遗项目引入学校等,以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变化的社区资源持续助力学生发展。

实践社会育人,育社会人。学生的成长具有某种不可分性,是知、情、意、行一体的。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充满体验和活动的,将社会环境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了解,在研究中探寻,在发现中热爱。如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亲近,可以邀请周边“名人”到校园开展教育活动。2019年开学第一课,学校请在巷口修鞋的浙江省道德模范王凤娟讲述她与朱师傅修鞋店的故事,通过王阿姨朴素的讲述,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守与初心传承下去,让学生从身边人的故事中获得感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科学思维为纽带,实现家校协同的“胜任力”

《意见》指出,学校要建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家长委员会会议,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有规律但同时具有复杂性和相对的模糊性。家校边界和协同是我们实践和讨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育人思维,需要以科学思维为纽带,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性,以大数据赋能帮助理解孩子。如果家校之间的交流缺乏科学思维,缺少实证意识,不按照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协同,自然就会形成潜在的矛盾。

倡导家长的榜样力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是和亲子关系的亲密性以及家庭空间封闭性,育人主体长期性等有关。无论家长是否愿意,都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实中很多家长因为忙,不懂科学养育等,儿童在成长中从家庭和父母身上受到的影响缺失。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入培训机构学习知识但收效甚微,因为缺失了自己榜样力量不可弥补的时间与空间。

实现家校协同中的精准引领和胜任。家长需要关注孩子而不是过多干涉孩子的成长。过多干涉孩子的成长,是对育人的一种偏差,教育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内卷”。在信息社会,家长不缺少各类“理念”和“办法”,学校也推出各类指导,但家长缺少精准的引领,这类引领不是知识和理念上的。家长们在家长学校学到的不一定有效果,原因在于家长很容易将类似的问题归并,但教育产生影响最关键的恰恰是对不同细节的把握,即使有99%的相同,也可能因为1%的区别而呈现迥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家长要成为自己家的“家庭指导师”,能够敏锐发现孩子不被看到的成长力量或契机,这需要家校前期自然观察、分析诊断,后期操作性指导、持续科学关注。

建立弹性包容的家校信任。教育是特别需要信任的一种关系。如果学校成为一种学生成长“无限责任”的组织,学校权利未得到保障,学校主体就会选择保守策略,从而使学生的成长丧失很多可能。教育需要有失败的空间,学生可能出现各种情况。譬如,从概率上讲,激烈的群体比赛总会有学生受伤。如果家长群体的包容性不够,高期待低容忍,就会阻碍学校活力提升;如果家长群体的包容性大,就会鼓励老师做更多的尝试,则学校的活力自然就会更加彰显。

以专业思维为凭借,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力”

专业思维就是教育视角下看学校的发展,以教育者特有的思维方式读懂儿童,对儿童的未来充满希望,认同儿童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不断寻找儿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自主规划激活学校愿景。《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学校依据三年规划自主发展,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由学校按照现状条件自主决定,学校根据各类数据(如SWOT分析),制定三年规划。经过学校教代会通过和专家组评审,学校的自我设定即转变为学校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

尊重教师的专业创造性。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曾说:“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可能超越它的教师队伍的水平。”教师队伍是学校最具成长性的力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激发点多半还是要落到教师队伍上,因为教师队伍才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尊重教师的成长选择性,提供精准专业支持,成就每一位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申报“校长统筹奖”,寻找自己发展的可能性,譬如对不同背景的家庭,给予不一样的习作指导;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实现社会情感的培育等。

培育话语体系中积淀的学校文化。文化是学校最具持久性的力量。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雨亭老师认为,成人的学习方式是问题驱动,假以时日,参与者就会形成“新共识”,也就是在组织中建立了新的共同的话语体系,这为我们理解学校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努力通过各类主题项目,建构属于学校自己的话语体系。如学校一年级开学进行“释菜礼”,在仪式教育中培育学生尊师重教;学校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都要寻访“紫阳书院”题额,作为小学学习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培植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情怀。

“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治天下之大事也”。转变育人思维,激发办学活力,构建开放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激发学校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家校协同,从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家校办学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