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芯动课堂:神奇“迷踪拳”,纵横有方圆

2021-03-02王俊文周彩丽

教育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燕王敏学校

王俊文 周彩丽

没有模式的课改如何进行?把讲台交给学生是否可行?老师“退居幕后”,课堂如何运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电附中”)就开展了这样一场充满问号的“芯动课堂”教学改革。

初冬,我们来到西电附中。这是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红色学校,从江西瑞金走来,彰显着她独特的魅力和神韵。“德健先行,才智永恒”8个字挂在校门口,显得格外醒目。

西电附中校长周接夏从30岁就走上领导岗位,经过几十年的打磨、积淀,稳健睿智,站位高远。对“芯动课堂”,周接夏介绍说,他们创造的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迷踪拳”,大开大合,顺其自然,实现“纵横有方圆,万变求其宗”的效果。

如今,学校的“芯动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7年至今,该校接待了50多批来自省内外的4000多名教师,来校观摩、交流、学习,引起强烈反响;该校教师到辽宁、江苏、甘肃及省内的多校送课讲学,得到一致好评;多名老师作为省市区专家、名师,被各地邀请,做各种专题培训、讲座近100次。目前学校已通过西安市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的验收。

丢掉“老框框”,找到“新道道”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校长周接夏深深感到,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进行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激发课堂活力;变只学知识为创新实践,提高学习效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课改?一向对战略和战术感兴趣的周接夏通过研磨,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改就像打拳一样,以变求变,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打出一套开合自如的“迷踪拳”。

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

决策需实情,调研要先行。周接夏组织老师开座谈会,找方法;组织老师到辽宁学习教育专家杨宝臣的“老师不讲学生讲”的“差异势能”模式。2017年9月,由学校教研室主任李燕牵头,挑选了4个年轻班主任带的班,借鉴全国名校课改先进理念,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指引,学校正式启动了“芯动课堂”教学改革。

老师们找李燕要“改革模式”。很多学校都有课改模式,规定老师什么时候讲,讲多少分钟。李燕也曾找周接夏要模式。“没有模式,不唯模式。”周接夏回答。他认为,学科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课型不一样,讲法自然不一样。无论什么模式,只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就行。

无疑,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才是最好的课堂。但是,没有可以照着操作的模式,也意味着老师们难以找到落地的路径,需要自己摸索。改革,已让老师畏难,没有参照模式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不明方法、不知结果的改革,丢掉自己已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新路,周接夏理解老师们的排斥和害怕。他“增派人手”,将年级组长王敏推出来,和李燕一起负责课改。李燕、王敏一起研讨、琢磨“芯动”课,带头上课;一节课接一节课地听课、指导、点评;有些老师的试验课讲得不好,她们鼓励为主,从不批评;课讲得好的老师被她们请去做分享,提高老师们的积极性;上完课后,大家一起交流,总结经验。

学校制定了有力的举措来保证“芯动课堂”的有效落地——创办指导性文件,使课改实践有章可循;制作教研期刊《课改在路上论坛》,分享课改经验,传递课改动态,提供教育教学最新理念;创建《“芯动课堂”在行动》微信研讨平台,解答课改困惑;建立“常态课、评优课、说课”的“三课”机制;对参与“芯动课堂”的老师进行教学跟踪;每月派20名教师去北上广等教育发达地区及一些课改名校学习,回来后研讨与“芯动课堂”的结合点;请省市区专家把脉、指导……最终探索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老师教学等“芯动课堂”教学方法,钻研出新课、复习课等课型。学校推出的6节“‘芯动示范课”,得到西安市教科所专家的高度评价。

台前转幕后,“独角戏”变“合唱团”

西电附中的课改,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是由一线老师推动的。“我们的老师充满激情,不断思考创新、研讨改进,自己蹚出了一条改革路。”周接夏说。

刚开始改革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学生不讲怎么办?学生讲不好浪费时间怎么办?老师应对不了课堂的突发情况怎么办?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谁来保证?

让学生动起来之前,老师得先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不“动”怎么办?刚开始课改时,王敏每节课首先想的是课堂上哪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本来活动应为教学服务,但在那个阶段老师们只是在先追求“形式上的‘芯动”。王敏有一次问老师“今天做芯动课堂吗”,答“都准备好了,看‘芯动的桌子”——原来是学习其他学校的做法,让学生4个或6个一组,把桌子围起来讨论。在老师看来,只要有讨论,就算“芯动”。

语文老师卢帅群讲了自己的“芯动”历程。刚开始,抛出问题,让学生三三两两讨论,两分钟后安静了;多人讨论,三五分钟后安静了。后来她查找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了解太少,无话可说。于是她写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先学,可以调研,可以网上查资料。现在她的课堂上,首先用5分钟导入情境,接着利用导学案教授基础知识,随后围绕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整理。学生前期有了了解,课堂上可说的内容就多了起来。

学生“动得太多”怎么办?一节历史课,讲到《秦统一中国》,王敏让学生介绍一下秦始皇。学生讲得停不下来,把秦始皇的一生都讲完了,还讲了一些八卦。原本预计几分钟的介绍,耗了半節课。王敏反思,由于没有限定范围,才造成了这一结果,让学生讲课的部分,主题需要更聚焦。经过摸索,王敏现在已经能自由掌控“动与不动”,她说:“原来是表面的‘芯动,现在有时候课堂是安静的,却可能正处于深度思维的‘芯动。”

学生水平不一致,如何照顾到所有人?李燕说,学情是第一位的,老师应把学生按学情分组,在问题设置上分层,照顾“上中下游”的人。老师会给一些不擅长讲课的学生提前“开小灶”,让他们私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私下试讲一遍,然后在班上讲,既提升了他们的信心,也保证了课堂的效率。

实施“芯动课堂”,对老师要求更高。以前老师只管讲自己的,现在则需要接得住学生的讲课和随时提问,要能应对课堂的生成性。学生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设怎么办?

王敏说,这种情况确实遇到过。有些问题老师没预设到,但自己临场能解决。有些问题老师没有涉猎,现场也解决不了,如果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就回去做功课,发动教师集体的力量,一起讨论,打好会战,甚至进一步预设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研组共同打磨,下节课再与学生交流;有时候则会完全打破课堂节奏。一堂历史课上,讲到公元纪年,学生卡住了,王敏只得临时调整,就时空观念、纪年算法讲了一节课。当学生参与课堂,老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难点、盲点。

高一英语组老师汪芳芳的一节课讲到有杰出成就的女性。学生们了解到的“有杰出成就的女性”来自各个领域,尽管她已经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备课尽可能全面,但课堂中仍然有很多学生讲述的人物她未曾听说过,只能下课后再去学习,再与学生交流。她也坦然地跟学生说,老师不是什么都懂,要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师生关系也要由权威型变成平等民主型。汪芳芳认为 “芯动课堂”对一线老师的成长推动作用很大,能让大家不断突破、创新。“备课是煎熬,讲课是享受,集体评课后,茅塞顿开。”汪芳芳说。

“小主人”撑起大课堂,“含羞草”变成“向阳花”

2020年9月的一天,有几名学生来到李燕跟前,向她请求能否多安排点时间,让他们多上讲台讲自己备的课。望着那一张张充满期盼的面庞,李燕开心极了——“‘芯动课堂让孩子们真正动了起来!”

学生为什么对“芯动课堂”充满期待?因为“芯动课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真正释放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搜索资料、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讲课,满足了学生的“展示欲”;学生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不再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得到的。当学习变成“自己的事”,便充满动力。

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参与度高了。

学生们的“讲课”水平,有时让老师吃惊。上杨绛的《老王》一课,卢帅群老师让一个平常喜欢读杨绛著作的学生讲课。她一层一层分析,讲善良的底层百姓,讲人们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与底层人民需要的尊重,还把这篇课文和杨绛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分析。讲完课,大家哗哗鼓掌。另一节语文课上,涉及物理共振,有个学生录视频给大家讲解。卢帅群反思,如果让她自己来讲,能把物理共振讲明白吗?“学生的知识面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芯动课堂相当于集合众人的智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比老师一个人讲课效果更好。”

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王敏说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她为学生归纳好20多个知识点,打印出来给学生,第二天却发现打印知识点的纸被扔了。她气学生不珍惜她的良苦用心。又有一次她发现有个学生自己整理的笔记很全面,便把学生的笔记印了出来,没想到好几个学生都跑来找她,说自己的笔记也不错。于是王敏让学生自己整理笔记,指导他们完善后印出来。这样一来,老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组织者、启发者、引领者。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这一直是西电附中的教学追求,通过“芯动课堂”得到实现。“芯动课堂”的效能在疫情期间凸显。老师录课后,发给学生学习,学生自学后,将问题列出来,老师再集中进行解答。因为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西电附中的线上教学十分顺利。

“芯动课堂”让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学校刚开始实行课改时,怕家长不同意,没有告知家长,只是偶尔将学生讲课的场景拍照发到群里。后来的家长会上,家长都说孩子爱说话了,自信了,学生用自己的表现说服了家长。

学生从第一次上台时的扭扭捏捏,到现在大胆要求上台讲课,自信展示,是课堂上一次次讲课锻炼出来的。“芯动课堂”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素养反映到方方面面,學校小记者团、广播社等报名的多是实验班的学生,名家论坛、艺术节、社团活动等等,大也多由实验班学生组织、主持、服务。

课改也正向影响着教学质量。据李燕和王敏的观察,同样的任课老师,和非实验班相比,实验班“中间力量在崛起”。

现在,学校年轻老师抢着参加“芯动课堂”实验。2017年“芯动课堂”推出时,实验班仅仅只有6个,2020年“芯动课堂”已全面展开,课改学科覆盖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课改实践已常态化。

学校还将“芯动课堂”扩展到“芯动教育”。“芯动活动”“芯动网课”“芯动班会”“芯动自习”“芯动辅导”“芯动赛教”“芯动课题”等等,处处有老师们的“芯动”发展,时时有同学们的“芯动”成长。学校有一位学生与父亲关系紧张,一直处于冷战状态。一次,在“芯动”社团上,老师要求学生为父母做蛋糕,并喂给父母吃。这个孩子给父亲喂蛋糕时,父亲激动地流下泪水。孩子感受到了父亲的爱,父亲也反思自己的不足,两人和好如初。周接夏认为,“德为启始,美为取向”,“芯动教育”的灵魂,在于抓住德育这个根本,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神奇“迷踪拳”,纵横见方圆。如今,“芯动”已经生根在老师们的心中,已经拓展到同学们的生活里,“芯动”成了西电附中的一张名片、一大特色。改革,经历了小步探路,即将进入了大步跨越阶段。学校发展新章,即将开启!

猜你喜欢

李燕王敏学校
乖小兔豆豆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School Guided by Schema Theory
马戏团
Electricity supplier era of packaging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学校推介
瑞士镇迷阵
企鹅里的异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