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动课堂:神奇“迷踪拳”,纵横有方圆
2021-03-02王俊文周彩丽
王俊文 周彩丽
没有模式的课改如何进行?把讲台交给学生是否可行?老师“退居幕后”,课堂如何运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电附中”)就开展了这样一场充满问号的“芯动课堂”教学改革。
初冬,我们来到西电附中。这是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红色学校,从江西瑞金走来,彰显着她独特的魅力和神韵。“德健先行,才智永恒”8个字挂在校门口,显得格外醒目。
西电附中校长周接夏从30岁就走上领导岗位,经过几十年的打磨、积淀,稳健睿智,站位高远。对“芯动课堂”,周接夏介绍说,他们创造的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迷踪拳”,大开大合,顺其自然,实现“纵横有方圆,万变求其宗”的效果。
如今,学校的“芯动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7年至今,该校接待了50多批来自省内外的4000多名教师,来校观摩、交流、学习,引起强烈反响;该校教师到辽宁、江苏、甘肃及省内的多校送课讲学,得到一致好评;多名老师作为省市区专家、名师,被各地邀请,做各种专题培训、讲座近100次。目前学校已通过西安市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的验收。
丢掉“老框框”,找到“新道道”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校长周接夏深深感到,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进行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激发课堂活力;变只学知识为创新实践,提高学习效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课改?一向对战略和战术感兴趣的周接夏通过研磨,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改就像打拳一样,以变求变,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打出一套开合自如的“迷踪拳”。
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
决策需实情,调研要先行。周接夏组织老师开座谈会,找方法;组织老师到辽宁学习教育专家杨宝臣的“老师不讲学生讲”的“差异势能”模式。2017年9月,由学校教研室主任李燕牵头,挑选了4个年轻班主任带的班,借鉴全国名校课改先进理念,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指引,学校正式启动了“芯动课堂”教学改革。
老师们找李燕要“改革模式”。很多学校都有课改模式,规定老师什么时候讲,讲多少分钟。李燕也曾找周接夏要模式。“没有模式,不唯模式。”周接夏回答。他认为,学科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课型不一样,讲法自然不一样。无论什么模式,只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就行。
无疑,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才是最好的课堂。但是,没有可以照着操作的模式,也意味着老师们难以找到落地的路径,需要自己摸索。改革,已让老师畏难,没有参照模式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不明方法、不知结果的改革,丢掉自己已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新路,周接夏理解老师们的排斥和害怕。他“增派人手”,将年级组长王敏推出来,和李燕一起负责课改。李燕、王敏一起研讨、琢磨“芯动”课,带头上课;一节课接一节课地听课、指导、点评;有些老师的试验课讲得不好,她们鼓励为主,从不批评;课讲得好的老师被她们请去做分享,提高老师们的积极性;上完课后,大家一起交流,总结经验。
学校制定了有力的举措来保证“芯动课堂”的有效落地——创办指导性文件,使课改实践有章可循;制作教研期刊《课改在路上论坛》,分享课改经验,传递课改动态,提供教育教学最新理念;创建《“芯动课堂”在行动》微信研讨平台,解答课改困惑;建立“常态课、评优课、说课”的“三课”机制;对参与“芯动课堂”的老师进行教学跟踪;每月派20名教师去北上广等教育发达地区及一些课改名校学习,回来后研讨与“芯动课堂”的结合点;请省市区专家把脉、指导……最终探索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老师教学等“芯动课堂”教学方法,钻研出新课、复习课等课型。学校推出的6节“‘芯动示范课”,得到西安市教科所专家的高度评价。
台前转幕后,“独角戏”变“合唱团”
西电附中的课改,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是由一线老师推动的。“我们的老师充满激情,不断思考创新、研讨改进,自己蹚出了一条改革路。”周接夏说。
刚开始改革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学生不讲怎么办?学生讲不好浪费时间怎么办?老师应对不了课堂的突发情况怎么办?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谁来保证?
让学生动起来之前,老师得先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不“动”怎么办?刚开始课改时,王敏每节课首先想的是课堂上哪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本来活动应为教学服务,但在那个阶段老师们只是在先追求“形式上的‘芯动”。王敏有一次问老师“今天做芯动课堂吗”,答“都准备好了,看‘芯动的桌子”——原来是学习其他学校的做法,让学生4个或6个一组,把桌子围起来讨论。在老师看来,只要有讨论,就算“芯动”。
语文老师卢帅群讲了自己的“芯动”历程。刚开始,抛出问题,让学生三三两两讨论,两分钟后安静了;多人讨论,三五分钟后安静了。后来她查找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了解太少,无话可说。于是她写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先学,可以调研,可以网上查资料。现在她的课堂上,首先用5分钟导入情境,接着利用导学案教授基础知识,随后围绕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整理。学生前期有了了解,课堂上可说的内容就多了起来。
学生“动得太多”怎么办?一节历史课,讲到《秦统一中国》,王敏让学生介绍一下秦始皇。学生讲得停不下来,把秦始皇的一生都讲完了,还讲了一些八卦。原本预计几分钟的介绍,耗了半節课。王敏反思,由于没有限定范围,才造成了这一结果,让学生讲课的部分,主题需要更聚焦。经过摸索,王敏现在已经能自由掌控“动与不动”,她说:“原来是表面的‘芯动,现在有时候课堂是安静的,却可能正处于深度思维的‘芯动。”
学生水平不一致,如何照顾到所有人?李燕说,学情是第一位的,老师应把学生按学情分组,在问题设置上分层,照顾“上中下游”的人。老师会给一些不擅长讲课的学生提前“开小灶”,让他们私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私下试讲一遍,然后在班上讲,既提升了他们的信心,也保证了课堂的效率。
实施“芯动课堂”,对老师要求更高。以前老师只管讲自己的,现在则需要接得住学生的讲课和随时提问,要能应对课堂的生成性。学生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设怎么办?
王敏说,这种情况确实遇到过。有些问题老师没预设到,但自己临场能解决。有些问题老师没有涉猎,现场也解决不了,如果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就回去做功课,发动教师集体的力量,一起讨论,打好会战,甚至进一步预设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研组共同打磨,下节课再与学生交流;有时候则会完全打破课堂节奏。一堂历史课上,讲到公元纪年,学生卡住了,王敏只得临时调整,就时空观念、纪年算法讲了一节课。当学生参与课堂,老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难点、盲点。
高一英语组老师汪芳芳的一节课讲到有杰出成就的女性。学生们了解到的“有杰出成就的女性”来自各个领域,尽管她已经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备课尽可能全面,但课堂中仍然有很多学生讲述的人物她未曾听说过,只能下课后再去学习,再与学生交流。她也坦然地跟学生说,老师不是什么都懂,要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师生关系也要由权威型变成平等民主型。汪芳芳认为 “芯动课堂”对一线老师的成长推动作用很大,能让大家不断突破、创新。“备课是煎熬,讲课是享受,集体评课后,茅塞顿开。”汪芳芳说。
“小主人”撑起大课堂,“含羞草”变成“向阳花”
2020年9月的一天,有几名学生来到李燕跟前,向她请求能否多安排点时间,让他们多上讲台讲自己备的课。望着那一张张充满期盼的面庞,李燕开心极了——“‘芯动课堂让孩子们真正动了起来!”
学生为什么对“芯动课堂”充满期待?因为“芯动课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真正释放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搜索资料、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讲课,满足了学生的“展示欲”;学生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不再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得到的。当学习变成“自己的事”,便充满动力。
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参与度高了。
学生们的“讲课”水平,有时让老师吃惊。上杨绛的《老王》一课,卢帅群老师让一个平常喜欢读杨绛著作的学生讲课。她一层一层分析,讲善良的底层百姓,讲人们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与底层人民需要的尊重,还把这篇课文和杨绛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分析。讲完课,大家哗哗鼓掌。另一节语文课上,涉及物理共振,有个学生录视频给大家讲解。卢帅群反思,如果让她自己来讲,能把物理共振讲明白吗?“学生的知识面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芯动课堂相当于集合众人的智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比老师一个人讲课效果更好。”
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王敏说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她为学生归纳好20多个知识点,打印出来给学生,第二天却发现打印知识点的纸被扔了。她气学生不珍惜她的良苦用心。又有一次她发现有个学生自己整理的笔记很全面,便把学生的笔记印了出来,没想到好几个学生都跑来找她,说自己的笔记也不错。于是王敏让学生自己整理笔记,指导他们完善后印出来。这样一来,老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组织者、启发者、引领者。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这一直是西电附中的教学追求,通过“芯动课堂”得到实现。“芯动课堂”的效能在疫情期间凸显。老师录课后,发给学生学习,学生自学后,将问题列出来,老师再集中进行解答。因为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西电附中的线上教学十分顺利。
“芯动课堂”让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学校刚开始实行课改时,怕家长不同意,没有告知家长,只是偶尔将学生讲课的场景拍照发到群里。后来的家长会上,家长都说孩子爱说话了,自信了,学生用自己的表现说服了家长。
学生从第一次上台时的扭扭捏捏,到现在大胆要求上台讲课,自信展示,是课堂上一次次讲课锻炼出来的。“芯动课堂”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素养反映到方方面面,學校小记者团、广播社等报名的多是实验班的学生,名家论坛、艺术节、社团活动等等,大也多由实验班学生组织、主持、服务。
课改也正向影响着教学质量。据李燕和王敏的观察,同样的任课老师,和非实验班相比,实验班“中间力量在崛起”。
现在,学校年轻老师抢着参加“芯动课堂”实验。2017年“芯动课堂”推出时,实验班仅仅只有6个,2020年“芯动课堂”已全面展开,课改学科覆盖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课改实践已常态化。
学校还将“芯动课堂”扩展到“芯动教育”。“芯动活动”“芯动网课”“芯动班会”“芯动自习”“芯动辅导”“芯动赛教”“芯动课题”等等,处处有老师们的“芯动”发展,时时有同学们的“芯动”成长。学校有一位学生与父亲关系紧张,一直处于冷战状态。一次,在“芯动”社团上,老师要求学生为父母做蛋糕,并喂给父母吃。这个孩子给父亲喂蛋糕时,父亲激动地流下泪水。孩子感受到了父亲的爱,父亲也反思自己的不足,两人和好如初。周接夏认为,“德为启始,美为取向”,“芯动教育”的灵魂,在于抓住德育这个根本,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神奇“迷踪拳”,纵横见方圆。如今,“芯动”已经生根在老师们的心中,已经拓展到同学们的生活里,“芯动”成了西电附中的一张名片、一大特色。改革,经历了小步探路,即将进入了大步跨越阶段。学校发展新章,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