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河新绿

2021-03-02王湘蓉

教育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济南文化发展

王湘蓉

一百年来,科技创新空前辉煌,全球城市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我们正面临世界大变局中新形势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在这个历史阶段,回望,知道我们如何来;前瞻,则是思考我们往哪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 ,我们把目光切入到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于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坐标系中,定位济南。

面对新变局,作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山东省会济南,应时应势而变,正在重塑城市发展新格局。疫情下的2020年,济南跻身前三季度全国城市GDP排名二十强,同比增长3.1%,是二十强中增速超3个百分点的5个城市之一,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领跑山东省。2021年1月,济南官宣,2020年全年GDP为10140.91亿元,同比增长4.9%。首破万亿大关,济南正式进入全国“万亿俱乐部”。

探究其驱动城市增长的力量,“人”是关键因素。那么,如何为城市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我们发现,济南市委市政府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一流人才培养战略,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仅“十三五”期间的2017年至2019年,教育经费累计投入近700亿元,竭力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创新发展中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等问题。济南教育现代化建设,对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发展大背景下进行布局的济南教育,以“人民”的期望为要求,正生动地体现济南这座城的综合竞争力

济南,下辖12个区县,处泰山之阴,三面环山,北面黄河穿城而过;一湖山色,半城泉涌,泰山的巍峨和大明湖的秀丽相得益彰,让这座有着2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既呈现北方城市的自然敦厚,又蕴涵南方城市的灵秀温婉。这座于湖光山色中的古城,步态稳健,新兴崛起在全国特大城市的队列中。

践行国家黄河战略,济南正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快马加鞭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随着“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济南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新格局正在改变原有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方式。教育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的重要部分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核心竞争力。济南把教育放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框架下,以及城市战略规划和系统发展的重要位置进行考量,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

基础教育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济南市常住人口近千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71.21%。人的到来使城市发展加速,但也给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考验。在协调“城”和“市”的关系上,济南把城区教育和农村教育统筹规划。针对因人口集聚导致基础教育学位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济南在城乡空间规划时对教育结构、布局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出台了《济南市中心城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2018-2020年)》,并配套制订了《济南市中心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在城镇新建小区规划、立项、施工、预售、竣工验收等建设全流程中,设教育设施配建制度“卡口”,教育部门与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同步审查配套教育设施规划,配套不完善,教育部门有权否决。

随着规划落地,“十三五”期间,济南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94所。其中,2016年以来,天桥区沿黄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20余所。济南最北部的商河县,位处黄河北岸,仅2020年,就投资26.5亿元建设15个教育项目,其中包括7所幼儿园、4所中小学、1所大学。济南逐步提高了教育资源与动态的人口分布匹配度,城乡教育分布结构愈趋合理。

济南通过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在“服务集聚人口”和“吸引人口聚集”两条路径上,正寻找一种平衡,以期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中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更为高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职业与高等教育则与产业要素关系更为密切。济南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过程中,直面改革“深水区”,推动产教融合,并出台了《关于提质培优建设济南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项目作为副市长重点突破项目,从制度机制上保障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在高等教育建设方面,济南后发追赶。随着新西兰梅西大学海外教育中心落户,济南明显加快了引进国外著名大学的步伐。对本土高校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支持驻济高校“双一流”建设凸显在济南市校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从济南的职业和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来看,济南中等职业学校40所,在校生5.68万人;高等院校52所,在校大学生近8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大学生18万人左右,其中留济就业人数占比近40%,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185万人。从长清大学城、章丘大学园区建设,到打造“山大系”“第一医大系”“齐鲁工大系”,再到齐鲁科创大走廊沿线高校园区集群化发展态势,显而易见,济南的战略目光已投向了人才和资源要素涌动的大学。

在“双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城市发展更为迫切地需要人才。济南城市建设正在实施一条人才战略路径,就是用大批人才储备吸引新动能领域分散但又相互关联的企业,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集群,另加产业聚集后企业本身的人才储备,这给济南的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一个强优势,便是促使各产业链从业者专业技术的学习更加快速高效,从而让知识的传播和再造加快,为城市科技创新和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了好的环境和土壤。人才聚集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让济南城市全局性发展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并充满动态力量。

城市发展是为了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而教育发展是为了“人”的生命成长。不管城市的形态如何演变,它的温度始终来自于“人民”情怀。以“人民”的期望为要求,城市便有了生动的吸引力,这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核心价值所在。

济南教育,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在不断的自我创造和内生动力激发过程中,通过空间格局的调整,教育与城市内外互动,以及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诸多要素的良性流动和吸收,从而使城市教育良性循环,让城市更具有竞争力。这些,来自于济南教育人的改革智慧和对城市情感的流露,更来自于对城市教育理性的决策。

济南教育的治理智慧,是全领域联动和学习要素调整,并深度剖析社会现象后的直视本质的定力和行动

城市是个复杂系统,其发展涉及经济文化、政策制度、社会互动、创新创造等多维度不同方面。而教育也是个复杂系统,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及互动性极强。在城市推进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会导致许多不平衡现象出现,教育的不均衡是不平衡现象中较为核心的。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教育现代化助力于城市现代化,济南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济南对教育不平衡现象的价值判断,以“人”为核心价值,并赋以温暖和平等的尊重,其体现在以合理布局来解决“有学上”,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内涵来解决“上好学”。在当下“有学上”“上好学”两个问题同时叠加的历史阶段,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需要教育内外全领域的联动和全要素的调整,并能够深度剖析社会不平衡现象背后的真实症结,冷静合理地解决教育现实问题,这是济南教育的基本遵循。

用行动共识,办温暖的教育。人活在自己架构的观念世界里,想要改变并不容易。能将所有人的观念凝聚到一个共识点上,那一定体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办有温度有品质的济南教育”是理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正在广泛影响着与教育相关的所有人,而这个理念的实质是“目中有人”。校长、教师是教育最关键的人,他们的价值里,藏着一座城市的未来,他们若温暖,城市就不会冰冷,因为他们是影响生命成长的人。他们不仅肩负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他们让教育无限延伸。

济南正在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义,由对教师单一职业属性认识,向对“人”的生命价值思考转变。济南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和行动方案,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让校长教师城乡合理交流;推进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激发办学活力;实施乡村教育提质工程,职称晋升向乡村倾斜,并明确乡村中小学从教满一定年限可以不受岗位比例限制申报高一级职称。

这些改革措施展现了制度的“柔性”价值,提高了校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体现出了对“人”的生命关照。调查数据显示,济南教师在教学中有广泛应用新理念的意识,选择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项目制教学的分别是39.28%、84.78%、68.02%、34.11%,选择有幸福感的教师为70.83%,选择对城市教育未来发展有信心的教师为92.51%。数据充分表明,济南教育向前行,气象万千。

济南的教育发展,是因为有无数可爱的校长老师们,披星戴月躬耕在教育的半亩方塘。他们与晨曦同路,他们与星辰同行,他们在心间种下期待,用教育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他们对教育的爱蔓延在城市的万家灯火里,使城市包容而温暖。

“有温度”的教育渗透到家庭,育人才有完整的共同力量。济南的教育力量不仅包含校长和教师,还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参与,以及家校社教育各主体的良性互动。当“有温度”的教育能够渗透到家庭这一社会“基础细胞”时,育人才会有更为完整的共同力量。融洽的家校关系是共同育人的基础,来源于平等和尊重,呈现的是教育的活泼和有序性,以及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济南抽取了全市域中小学(幼儿园)11.14万家长数据,开展了“家庭教育现状与需求”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研制了《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标准》和《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与管理标准》,并创建了“泉家共成长”数字学习及融媒体平台。众所周知,学校、家庭是教育问题集中发生的地方,济南教育的改革智慧也来源于这些地方。家长作为最坚实的力量,正推动济南教育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

激发所有学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育便有了活力和创造力。一座城的教育改革,能够激发所有学校的积极和主动参与,这座城的教育便有了活力和创造力。济南教育正在尝试调整城区与城区之间、城区与乡村之间的不平衡,并在城、乡教育的大空间里,在人与人、人与教育要素的交叉空间维度上,更加关注资源调配、情感联结、机会平等,以及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再造,改变片面追求效率,更為注重公平。

在区域教育治理“良序生态”的构建中,济南全面实施“双零择”(零择校零择班),免试就近公平入学,均衡分班,确保入学机会公平,让“择校热”不再成为“城市病”。“双零择”政策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可,这种“共识”的力量正改变着济南的教育生态。

济南在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为了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水平推进,探索建立了1+X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母子式集团”“师徒式集团”“集团链”等多元集团化办学方式,并在全市开展“领航学校、特色学校、新优学校”创建活动。通过调动所有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家门口的好学校”正在逐步成为现实。除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外,济南在寻求学校之间、区域之间横向互动的主动性也在提高,形成了城乡、跨区学校之间立体交错、网状互联的学习交流机制和共建合作平台。这些改革产生的“共生效应”,让济南教育生态在持续的微小变化中,样态丰茂,充满活力。

“互联网”作为教育关键要素,正在改变学习。走在互联网的数据洪流里,当我们审视互联网是工具还是方式的时候,它已经在悄然改变着生活形态。大数据覆盖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动态数据流和固态建筑群相连接,人的行为、环境特征、经济状态等数据相互交织,使城市成为一个动态的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仍然处在中心,通过互联网技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互关联,城市发展和治理便有了科学的数据依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形态也随着“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广泛实践,正在发生改变。

互联网作为知识传播的开放渠道,这个大型学习场景和知识聚合空间又让世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区,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当“读屏”已成常态,互联网作为教育关键要素,使“数字原生代”的“00后”们,在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上都产生了新变化。济南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在虚拟、现实的交互式学习空间里,构建了“大连接、大平台、大数据”自适应学习场景,推进学习者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不同教育场景中与资源、数据对接融通;在大数据分析驱动精准教学和大数据评价教与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痕迹”的数据整合,形成可视化的数据集成,引导教与学的转变。

互联网嵌入城市的每个缝隙,从兴起到依赖,以微妙的方式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又创新着学习工具和方式。符合规律和需求的教育内容、技术和方式的动态调整,能促进科学的学习形态的形成。济南的教育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参与了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其用真实数据体现真实的教育状态,为学生真实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可视的、可参考的、智慧的数据遵循,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一种可能。但技术有时也是冰冷的,济南教育人有这样的思考: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始终是教育要抵达的彼岸。

济南教育的精神画像,体现出的是一种流动的、温和的、生生不息的气质,是一种充满朝气,可持续发展的“绿的精神”

城市还是“故乡”吗?这是一个情感的疑问,更是对城市文化的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住城市独有的风貌和气质,就留住了城市的本土文化,这已成为衡量城市决策者和建设者对一座城的情感、态度和工作标准。

教育让城市留住乡愁。济南是让人有归属感的城市,这里有山有水,山是大山,水是大河,还有从自然深处涌出的泉,及汇成的湖;这里有一种山水相接的安稳,是开阔的厚重。从老人,到孩童,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一种情怀,那就是从他们的话语、眼神里流淌出的热爱。曾经,泉水流经处,便是他们切近的生活;抬头望见山的巍峨,便是他们的日常。城中山、泉上亭,湖边柳,已成为这座城里每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永远的乡愁。

“泉城”的美誉,像一张亮丽的名片,展示着济南的城市内涵和风格。济南的本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的古朴身姿与现代城市互为融合,使济南这座城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如何认知一座城市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认为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内生动力,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承发展,同时教育也孕育和创造着文化。文化和教育的适应性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立在厚重文化基础上的济南教育,有着历史的惯性,既是城市的温暖底色,也烙有城市文化的印痕。济南通过教育,很好地传承了文化,并打通人与人、人与城的隔阂,让山水文明在不易察觉的状态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由此,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彰显,让城市留住记忆和乡愁。

城市文化传承在孩子小小的案头。济南文化中除自然的山水文化外,傳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融合?如何更好实现文化传承?如何做好对城市的新生代文化教育,让他们也能找到久违的乡愁?

城市的新生一代,从小生活在城市,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家庭环境、伙伴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活动等影响着他们对文化的感知。济南开设了丰富的地方和校本课程,黄河、泰山、泉水课程走上学生案头,让他们对城市生发“家乡”的情感认同。

济南第二十九中学北濯黄河,东揽药山,校园周围遍布非常适合制作泥塑的黄河泥。学校因地制宜,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将古老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并举,开设了黄河泥塑等特色校本课程,让古老的母亲河在孩子的指间,流淌。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济南市纬二路小学等,老师和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泉城的大街小巷,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体验中,学生对城市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对乡土人情感受和学习中,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这些课程,让城市新生代记住泉水流经处,翠绿的水藻在清澈的水流中荡漾的诗意;记住黄河滚滚下,奔向大海的壮阔;记住齐烟九点,山岭磅礴,景色壮美。城市文化在孩子小小的案头,成为乡愁。

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各有不同,才有了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济南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积淀成独特的、温厚的城市文化。这,也是济南教育的底蕴基础。回顾济南教育的历史脉络,我们不禁要问,济南教育的精神特质是什么?可能,我们仍要回到城市文化的原点,去寻找。或许正如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所说,是“绿的精神”。这种“绿的精神”,流动,温和,而又生生不息。正是这种充满朝气、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气质,济南教育才有了温暖而真挚的情怀。

大河奔涌,从齐鲁大地穿行入海。屹立潮头的济南,蓝图绘就,正大踏步前行。在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对教育有着这样的真切话语,“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办好教育。济南正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期、机遇期、黄金期,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城市发展的期待,已成为教育远行的意志。如今,济南教育如黄河岸畔一股新绿,生机盎然,正用蓬勃的力量推动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猜你喜欢

济南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Paving Memory Lane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