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当代大众审美

2021-03-02沈莉

参花(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

摘要: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蓝本改编的动画电影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之后,不仅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在票房上达到了顶峰,而且还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理念的深度结合,既包含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又反映出当代大众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趣味,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为此,本文主要结合《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动画电影的叙事编排、情感唤醒、结构把握及人物塑造四方面内容,对当代大众审美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 当代大众审美

“哪吒闹海”是广为人知的中國传统神话故事,以这一神话故事为基础,出现了诸多影视改编作品,但其中最为成功的作品,当属《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不仅收获了约45亿元的票房,而且还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认同,得到“最燃国漫”的称号。《哪吒之魔童降世》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反映出现代价值观念,其以具有创新性的手法对“哪吒闹海”这一神话故事加以呈现,成功塑造出“哪吒”“敖丙”等多个形象丰满的人物,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大众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趣味,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掌握当代大众的审美特征。

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编排:锐意创新,打破常规

使传统文本在当代焕发全新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在于以现代化的方式对传统文本加以呈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创新,促进传统与现代实现有机结合,应用现代价值理念赋予传统文本全新情节与内涵,从而增强传统文本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在叙事编排上展开锐意创新,在影片中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价值理念实现了有机统一。

首先,在情节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哪吒与父亲李靖、敖丙与父亲老龙王之间的矛盾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实质上,这正是将现代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矛盾融入传统故事的表现,尽管影片对于“李靖”这一人物进行了区别于传统神话的大幅改编,但这种改编因符合现代价值观念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其次,在叙事节奏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了传统神话之中以哪吒的命运作为单一叙事主线的做法,而是使用了哪吒与敖丙两个人物命运发展双向并行的叙事节奏,因此,其情节发展更为紧凑、明快,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再次,在叙事策略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传统神话仅作保留内核处理,对于其他元素,则全部进行了陌生化处理,打破常规的叙事元素,加入了“魔丸与灵珠”“哪吒与敖丙共同对抗命运”等全新叙事元素,因此给观众带去全新的审美体验,成功将传统伦理之中的“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故事转变为现代价值观念之中常见的命题“个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的故事,勇于打破常规,因此取得了成功。

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还应用了游戏化的叙事手法,其通过使用想象、夸张、虚构、假设等方式,呈现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与生活,并在游戏化的场景中展开叙事。比如,太乙真人的宝物千里江山图即是游戏化叙事的具体表现,在使用这一宝物时,传统名画中的图景得到了具体呈现,哪吒等人物在其场景中进行活动,影片叙事随之推进,给观众带去别样的视觉审美体验。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情感唤醒:共鸣审美,强化体验

对于国产动画电影,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持有“动画片是儿童专属”的固有认知。对于幼年观众而言,他们喜欢与现实之间距离较远的情节和内容,但对于成年观众而言,他们更喜欢能够反映现实的故事,希望能够在影像化的故事之中,认识与接纳自我,在情感层面与故事产生共鸣,以此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审美视角出发认识这一现象,实质上,这正是大众审美趣味由距离审美(或称陌生化审美)转化为共鸣审美的表现。《哪吒之魔童降世》即突破了动画传统的陌生化效果呈现方式,其重视应用“共鸣审美”,将贴近人们现代生活的元素融入叙事之中,因此,其受众群体也不再局限于幼儿群体,这是其能够获得高达45亿元票房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尽管灵珠化身的敖丙心地善良,但由于他出身“妖族”,无论他做什么,都无法获得众人的接纳与认可,《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这样的人物设定,巧妙融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无法搬动的大山”这一观念,由于现代社会之中也存在着诸多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因此,这句话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能够在影片中找到另一个“自我”,同时也在影片之中达成了对于自我的接纳,获得了良好的共鸣审美体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情感唤醒方面对于国产电影的启示在于,应敏锐地捕捉现代生活之中的矛盾与冲突,以熟悉的素材对其加以呈现,缩短影片内容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强化观众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以此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结构把握:镜像结构,情感饱满

《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闹海”这一传统神话故事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神话故事的单核结构,而是为“哪吒闹海”这一故事之中的龙王三太子赋予主角戏份,通过对比哪吒和敖丙的成长轨迹,构建“镜像结构”,达到双线并行的蓄势效果,既增强了影片结构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又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情感传达。

首先,影片在出身上即制造了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哪吒是“魔丸”的化身,敖丙则是“灵珠”的化身。其次,在人物形象设定方面,哪吒是较为负面的形象,他个性顽劣、喜好破坏,而敖丙则被设定为正面的形象,其生性善良,行为举止具备修养,这样的人物设定同样是镜像结构的重要反映,同样体现了本影片突破常规的创新意识。再次,在美术应用方面,影片在描绘哪吒这一人物时,主要使用暖色调进行描绘,且突破了传统神话中哪吒“面红齿白”的设定,引入了“黑眼圈”“大龅牙”等恶童形象元素,而在描绘敖丙这一人物形象时,则主要使用冷色调,且在整体上将敖丙描绘成一个传统“君子”的形象,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比和人物美术形象的对比,同样呈现出镜像结构的特征。最后,尽管哪吒与敖丙在各个方面均呈现出镜像对立的特征,但从整体上看,哪吒与敖丙均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同,符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哪吒与敖丙这两个人物也正是在镜像这一对比结构中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因此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

四、《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物塑造:当代转化,多元呈现

综合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我国传统神话“哪吒闹海”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当代转化处理,通过这样的转化处理,使得传统神话的文本在现代语境之中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人物塑造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对“哪吒闹海”中的各個人物进行了当代转化,而不是简单地在现代化的影像作品中复现传统神话人物形象。这种转化不仅为广为人知的神话人物形象赋予了全新特征,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呈现出人性的复杂,真正突破了传统神话的束缚与桎梏,使得影片文本更具文学气息,在情感层面上也更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最能体现这种人物转化特性的,即是哪吒本人。

首先,《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在外貌形象上呈现出显著的“丑萌”特性,这种“丑萌”与过去任何基于“哪吒闹海”而改编的影视作品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能够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新奇的体验。其次,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哪吒不再是一个苦大仇深的形象,而是主动与命运进行抗争,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化宣言,实质上,这正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与传统神话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之处,同时也迎合了“不屈服于命运”的现代价值理念。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哪吒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多元的,其不仅重视从哪吒的角度呈现世界,而且也重视通过其他人物呈现哪吒的形象,从而塑造了一个饱满的形象。

五、结语

总而言之,《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电影在叙事编排、情感唤醒、结构把握及人物塑造四个方面,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由于其从现代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转化与阐释,因此充分满足了大众在审美上的需求,在口碑与票房方面实现了双重突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具备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不仅对于“如何对传统神话进行影像化表达”“如何在现代文化环境中呈现经典人物形象”等重要问题作出了回答,而且还成功在日本、美国动画之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期待未来出现更多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以本土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朱明圆.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J].中国包装,2020,000(8):37-38.

[2]宇晴,林进桃.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与审美趋向[J].美与时代(下旬刊),2020,000(001):106-109.

[3]姜吉林,逯艳.狂欢话语中的当代青年成长与文化认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解读[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036(001):111-116.

[4]陈冠男.《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学维度[J].电影文学,2019,000(023):131-133.

[5]张小杰.中国传统神话资源的当代影像表达——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考察对象[J].现代视听,2019,000(12):64-66.

[6]陈亦水.《哪吒之魔童降世》:国漫复兴语境下中国动画的审美经验创新表达[J].当代动画,2019,000(004):31-34.

[7]李冰,韩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现代叙事性审美[J].电影文学,2020,000(006):114-116.

[8]何茂峰.就“国漫崛起”现象试析传统文艺的当代性转化——以《哪吒闹海》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人文天下,2019,000(024):35-36.

(作者简介:沈莉,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影视编导)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