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
2021-03-02王怡丹
课题名称: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探索及研究,课题编号:JGJX2020D68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贷作为一个时髦的消费行为,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网贷平台数量的持续增加,监管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导致一部分平台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降低自己的网贷门槛,提升可贷的数额,给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带来了过度网贷消费的风险。立足于现状,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定义与社会背景,其次探讨了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并分析了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最后对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解决策略进行了解读,希望可以进一步解决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带来的负面问题,为学生养成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心理;解决策略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处于心智快速发展的阶段,容易受到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各种特殊心理,进而影响到其自身的消费行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再加上网贷平台的无休止扩张,势必会带来一些社会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社会长治久安以及大学生自身、家庭的发展,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过重经济压力,无法完成学业,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的后果。为了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解决策略,现结合大学生网贷消费的定义与社会背景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网贷消费概述
1.基本定义
大学生网贷消费是一种基于网贷平台,以大学生特殊群体发生的消费行为。从客观上来看,网贷消费是基于线上,通过借贷双方相互沟通,确定分期付款的方式或者直接提供现金的方式来进行服务的过程。常见的网贷消费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商品分期支付的方式来进行网贷消费,这种模式是平台让符合条件的对象提前使用商品,并且在一定的周期内按期缴纳一定的费用,等待费用完全缴纳完成后,所有权随即发生转移的过程。另外一种则是更为广泛的借贷模式,通过平台提供一定额度,通过审批后贷款者可以通过信用来获得这些额度。通常条件下,网贷平台会对贷款人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个人的工作、信用情况等等,同时也会对是否具有偿还能力进行考量。为了确保还款的稳定性,平台更多的时候会选择一些偿还能力稳定的个人来进行放贷,以此来规避风险。
2.社会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网贷平台层出不穷,为了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网贷平台开始逐步降低自己的审核门槛。其中,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有实力的商家以较高的利息来获得稳定的收益,而其他类型的P2P平台则主要依靠提供现金贷款的民间借贷模式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由于这些平台本身资质不高,所以往往会选择放低审核条件的方式来获得竞争空间,这也就使得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成为可能。在庞大消费潜力的驱使下,一些不良平台甚至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大学生群体上。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仅在2018年,本科、专科以及硕士在校生的消费规模就达到了4000亿的水平,如此巨大的消费潜力使得P2P网贷平台的经营者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同时也引发了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
3.接受度
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网贷消费的认可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客观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网贷的认可度较高,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消费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的模式。除了商品购买之外,一部分大学生也表示自己使用过贷款平台来获得贷款用于消费。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70%的大学生采取网贷消费的模式来购买电子数码产品,包括电脑、平板、手机与相机等,另外20%的大学生用于消费衣服、皮包以及化妆品等。通过分析接受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发生原因,对于更好地应对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
消费行为的发生往往与消费心理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消费心理会带来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的出现则会进一步助长消费心理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与侵袭,再加上自身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很容易陷入到外界各种诱惑当中,从而出现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行为。结合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就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享乐心理
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依然是个人成长与学习。随着时代的变革,西方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与冲击,享乐主义思想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校园里充满了享乐主义的气息,其中一些大学生甚至将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标签与唯一的信仰。在这样的心理影响背景下,大学生的各种行为都会以快乐为目的,所以消费的习惯与行为也会受到这个心理的影响而发生變化,这也给很多网贷平台一定的发展空间,成为大学生网贷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网贷平台的申请门槛较低,大学生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与时间就可以获得用于消费的资金,这样的模式会进一步增加他们享乐主义的心理,导致消费观念发生扭曲,对于个人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最为常见的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大学将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往往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本身家庭条件较好,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得其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准。但是,另外一部分学生的经济条件则相对较差,因此也无法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出现认知水平不高、消费不理性的情况,再加上年轻气盛,很容易出现攀比消费的问题。攀比心理最常见的外在表现就是物质攀比,包括谁用的东西好、谁用的东西贵。在大学期间,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数码产品,所以数码产品的攀比成为攀比心理的重灾区,包括手机、电脑等等。除此之外,化妆品以及鞋、服装都是攀比的对象。一些学生在购买名牌产品后,其他的同学就会形成攀比的心理,从而出现也想模仿购买的情况。然而,大学生本身是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为了满足他们的攀比心理,往往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渠道来获得资金用于购买攀比的物品,此时网贷就是最佳的选择。借助于网贷来满足消费方面的需求,一旦在群体中形成默契与认可,就会导致攀比成风的情况,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恶性消费习惯的形成。
3.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是影响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客观上来看,有相当比例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原因并不是攀比,其很多情况下也不是享乐,而仅仅是好奇,这种好奇就是源自从众心理。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一些出现过度网贷消费行为的大学生,其本来并没有想过会使用网贷来进行消费,但是通过看到其他同学采取网贷消费模式后,产生了好奇的想法,后来经过尝试,该方法确实不错,随后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逐渐尝到了网贷消费模式的甜头,陷入了过度消费的怪圈当中,这是现阶段相当比例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原因。大学阶段的学生本身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同时又不像高中一样有家长、老师管着自己,所以从众心理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的消费习惯。
4.其他心理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个主要心理,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还会受到其他心理的影响,包括虚荣心、好奇心等等,由于过分关注面子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另外,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经常参加一些生日聚会、同学聚会,各种类型的聚会是导致学生形成虚荣心的重要原因,享受到别人羡慕的眼光会使得他们获得快感,进而做出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三、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
过度网贷消费不但会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导致严重的家庭矛盾以及社会问题,分别分析如下。
1.增加家庭负担
从个人与家庭角度上来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往往能够实现知识与技巧的积累,满足成长发展要求。然而,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问题不但会影响自身的学业,同样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会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生活水平,但是从长期来看,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依然是家长而不是自己打工,所以过度的消费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学生会为了偿还网贷去做更多的工作,导致其自身的精力无法集中在学业上,从而出现负性循环的问题。另外,一些大学生还款压力较大,心理上的压力较高,许多情况下需要向老师、同学借钱偿还,甚至会为了还钱而编造各种不同类型的谎言骗家长,不理智的网贷消费行为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2.影响个人意识形态的发展
从个人意识形态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存在会导致学生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从而滋生各种负面心理,包括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等,通过向学生们宣传优惠与好处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导致其个人形态意识的扭曲。另外,贷款优惠等陷阱也是导致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由于个人意识形态发生转变,对于消费的认知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网贷消费的习惯。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网贷消费便捷度高、短时间内不需要考虑还款问题,很容易达到刺激消费的效果。
3.产生个人信用问题
网贷基础是信用,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会滋生各种信用问题,特别是一些不正规的贷款平台申请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进一步出现个体不良征信问题,长此以往,会出现多平台信息的泄露,甚至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为了转移自己的债务而出现层层套现的问题,严重时会导致自杀等行为。个人信息的暴露也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网贷平台利用个人信息威胁贷款人还款的案例,这就是个人信用风险危机。另外,网贷平台将无力偿还的女性家庭身份信息以及裸照等暴露在网上也会给个人、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
4.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会导致其陷入一些不正规平台的陷阱,从而对个人安全、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这些平台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手续费与利息,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平白无故多出许多费用的情况,然后利用恐吓威胁的方式来逼迫贷款人还款,所以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也会影响个人的人身安全。
四、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解决策略
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从学生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等多个角度来逐步解决,分别探讨如下。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于降低过度网贷消费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面对网贷消费需要秉承正确的态度,避免出现攀比炫耀的心理,以理智清醒的头脑来进行消费。对于一些非必需品,更不应该盲目跟风采取网贷消费的模式进行购买。即使是必需品消费,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需要以及经济现状,做到适度、理性的消费,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有助于网貸消费质量的提升。
2.积极保护个人权益
积极保护个人权益也有助于增强法律意识,降低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发生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依法治国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项活动都必须要以法律为准绳。大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更多为专业知识,对于法律相关的知识接触的较少,所以即使是高材生也容易陷入法律认识的盲区当中,从而影响法律知识的掌握。一些学生遇到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会感到茫然,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个人权益的保护。作为大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法律知识,在一些贷款平台非法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后,要敢于诉诸于法律,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学校进一步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学校在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控制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更多的时间都在校园当中度过,可以借助于这个特征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让理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突出学生教育与引导的价值,借助于一些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了解不良网贷的危害,避免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给自己的学业带来风险;另外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开设一些财经类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财经金融知识,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课程实质,同时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宣传与监管,避免一些不法平台在校园内做宣传,导致学生的信息泄露等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切身安全。
4.家庭成员要积极学习网贷知识,引导学生改正不良消费习惯
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家庭成员的参与对于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为学生家长,在每个月支付学生生活费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掌握学生的消费动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如果发现学生的花費异常增加,需要跟进了解相关情况,对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情况进行处理。即使是家庭本身经济条件良好,也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铺张浪费,这样才能够实现理性科学的消费,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政府进一步加强网贷市场的监管,避免出现监管漏洞
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要想得到合理控制,政府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出现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行为,其本质上还是网贷市场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贷款人的审核不到位所致。由于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实现,甚至出现了套路贷频发的问题,这已经暴露了监管部门的问题。对于网贷市场实施科学监管,一方面需要政府综合协调,做到多方参与;另外一方面,也要求法律部门进一步完善网贷平台的立法管理工作,借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来对网贷市场进行优化升级,制定统一执行标准,避免出现贷款平台为了抢夺利益而出现的恶性竞争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与个人隐私,净化网贷市场,避免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行为的出现与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行为不但会对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降低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贷市场监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除此之外,作为学生自身,也需要积极保护个人权益,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戒掉不良消费习惯,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博雅.浅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J].营销界,2020(42):81-82.
[2]赵晨序,李学伦.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4):90-91.
[3]曲娜.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20.
[4]范政,王淑合.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2):95-98.
[5]付小亮,诸敏,高飞.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贷款调查与风险防范研究——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176-177.
[6]胡绪鹏.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观教育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7]李飞,张爱.校园网贷的产生、风险及防范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49):184-186.
作者简介:王怡丹(1981.03- ),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