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2021-03-02桂列军
桂列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能够快速掌握较为简单的问题解决对策,但是系统性策略分析思维需要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建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相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本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关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教学内容常和实际生活脱轨,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学过程太过程式化。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师讲解完之后学生针对所讲的内容开展强化练习。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同样如此,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无法提升学习兴趣,学生不会对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思考。第三,无法拓展学生思路。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加无法使其思维得到有效拓展,这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良好发展。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情境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诸多数学知识,而大部分数学问题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自身认知方面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着手,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欲望。例如,在“连乘应用题”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周六妈妈让你去超市买两箱牛奶,此时你会问妈妈什么问题?学生会以自身的实际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学生会问每箱多少钱,需要带多少钱;有的学生会问每袋多少钱,一箱是多少袋,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会提出诸多切合实际并具备相应价值的问题。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拥有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自主、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代表其思维在发散。但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缺少对提问技巧及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通常会害怕提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提问的胆量与勇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并运用自身的言语、行为、态度向学生传递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能够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进而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只有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地表达,教师才能够明确掌握学生的疑问产生于哪里,以便于对教学进行调整,给予学生有效点拨与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以生为本”理念进行充分落实,给予学生提问的勇气,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拓展。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目的不在于最终所得到的结论,而在于学生所获得的经验与体验,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设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航航对18+7进行计算,但他冥思苦想也没有计算出来,只有向同学求助,那么谁有好的办法帮帮他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开始积极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探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不只是为了得到最终结果,也要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深刻体会,使其能够被数学深深吸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古市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