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意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3-02姜宇
姜宇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更着重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探究性学习相较于接受性学习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显著改变学生被动输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转而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深刻解读文本,不仅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知识框架,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所蕴含的意义,进一步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加强参与感,激发探究欲望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求知欲。教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加强课堂参与感的:一方面是情境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增加互动内容,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增加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着手,比如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如果去黄山,看见黄山的奇石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对课文进行深度探究。比如“仙桃石会是长什么样的呢?”“可能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石头呢?”通过这样教学,引导学生仔细剖析文本,从中了解黄山石的奇特,充分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指引者,努力与学生建立沟通关系,真诚交流,多些互动与鼓励。
二、巧设疑点,激发探究热情
问题是思考的催化剂,是学生探究行为的驱动力,它能点燃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热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使用好这一催化剂,就能很快产生化学反应,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其实除了来自教材本身及教师提问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更值得鼓励。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受阅历知识水平等的影响,提出问题尚有难度,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提问(针对某个词或句段展开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对比提问(对比两篇或者多篇不同材料课文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引发新的思考)。
例如,教师在教学《黑孩子罗伯特》这一课的“捐钱”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词句进行联想提问。经过教师引导后就有学生问为什么课文中说罗伯特捐钱时不直接写他掏出钱,还要写他摸摸口袋,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捐呢?……其实小学生虽然知识水平不足,但心灵感知是很敏锐的,也是很独特的,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問题。所以教师只要在熟悉课本编排特点的基础上精心准备、自然引入,就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三、多元分析,增加探究深度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独特多元化与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涵盖人文地理,元素丰富,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思考层面的多样性。而同样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及问题反应的敏锐和多元性,又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个学生原有生活经历与阅读知识广阔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探究深度也有所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这种差异,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鼓励学生多元化探究。例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学生就产生过分歧,有的学生很赞同,认为这种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很值得他们学习,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一定要问一百次之后才确定是真理,难道就不能只问一次吗?于是围绕着不同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作为引领者,教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感知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用鼓励的态度应对学生的不足,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王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