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公共服务动机本土化研究

2021-03-02梅芳雪黄馨平毛中晗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本土化

梅芳雪 黄馨平 毛中晗

【摘  要】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兴起于西方国家政府面临“信任危机”的现实背景和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假设无法解释为何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和甘于自我牺牲的“有原则的代表”人的存在的理论背景,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影响的研究中还缺少系统的分析。基于此,论文分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作为前因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的影响,希望对未来公共服务动机本土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The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emerged i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at western governments are facing the "trust crisis" a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at the 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can not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with "principled representation" who work diligently, give silently, and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themselves, whi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analysi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civil servan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values contain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tecedent variables 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n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共服务动机;本土化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21)01-0146-02

1 公共服务动机产生的背景

现实背景: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美国失业率增加,收入减少导致大量民众生活陷入困境,政府信任度受到威胁,形象大打折扣。为了有效应对联邦公务员的“胜任危机”,西方国家联邦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招聘优秀且适合的人才并使其长久地留在公共部门。

理论背景:“经济人”假设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所体现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服务为公”等公共服务动机特征相矛盾。为了弥补这一假说的不足,有学者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经济人”假设主张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动机倡导将公共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因此,许多学者对“经济人”假设在公共部门中的使用提出了质疑,主张将公共服务动机作为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此后公共服务动机便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热点。

2 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结构

Perry和Wise在《公共服务动机基础》中提出:公共服务动机是人们渴望消除或满足的一种心理需求,并将公共服务动机定义为“个人对公共机构重要或特有目标作出敏感反应的心理倾向”。Perry(1990)将公共服务动机划分为三类:理性动机、规范动机、情感动机。其中,理性动机指的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规范动机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对规范(规章制度)的服从;情感动机主要涉及同情心。此后,Perry又将公共服务动机分解为四个维度:渴望参与政策制定、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同情心、自我牺牲。

3 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变量

深入研究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变量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人公共服务动机。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集中在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个体特征、组织环境。

3.1 个体特征因素

早期的研究者集中探讨了人口统计学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可以总结出学者比较关注的是个体特征与组织特征。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Perry(1997)研究了社会历史环境,包括父母、宗教、专业化身份、政治意识等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1999年Naff对公务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性别与学历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比较明显。Kilkon(2013)研究发现,和倾向于就职私营部门的学生比较而言,女生表现出更高的公共服务精神。中国学者在对个人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结论,男性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维度比女性高,家庭背景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3.2 组织环境因素

组织特征主要包括组织环境、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工作承诺等。学界对组织环境作用于行为动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Moynihan(2007)研究组织文化、制度、工作环境、员工状态等,系统分析了个人特征、角色状态、员工组织知觉、领导与成员关系与工作特征对公共服务动机及其维度的影响。中国学者李锋、王浦劬、李小华的研究整体上结论一致,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已经达成共识: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特质等都会影响到组织中个体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并验证了国外学者提出的“人—组织”相互匹配和吸引,即公共部门的公共性能够吸引高公共服务动机的人员进入。

4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关系

中国学术界对于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因素研究不够,涉及伦理和美德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宗教信仰、社会风气等对公共服务动机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部分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孔子提出了围绕“仁”展开的思想学说,并将“仁”与政治融合,发展成“仁政说”,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与众不同的差序之爱,即开始于对有血缘关系和对家庭的爱,而后经过稳定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有差别的另类的爱。“仁”形成的差序格局使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狭窄,“仁”的差序之爱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些许影响,使得公共服务的范围变得狭隘,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将差序之爱的“仁”转化为兼爱的“仁”。

孔子提出了“礼”的概念,其内涵类似于当今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希望通过克己和遵循礼仪规范,即“克己复礼”来恢复社会制度,并制定适当的社会道德规章制度,教化人们做事情要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礼”具有利他性,具有公共利益承诺的特征,同时,“礼”的合宜性规定要求人们从理性的角度做事,不仅维护个人利益,更要为他人利益承担一定的责任。

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义”,将“义”融入行为主体的性格特征,把道德文明的基因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心中,强调主观性和实用性,并将“义”的抽象价值原则运用于个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中,使道德行为空间得以扩展。儒学思想家认为,“义”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也是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前提,属于实践中的道德范畴的体现。

“和”对我国公共服务动机理念形成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价值理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提倡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必然要求。将这种思想观点运用于社会伦理中时主要指的是协调与合作,将其应用于公共管理体系中则是倡导双赢、和平共处。中国人的求“和”的动机实质是一种功利主义,强调功利最大化的原则,旨在各方利益之间寻求利益共识,以使整体利益最大化,力求达到双方互利共赢局面。但寻求“和”的过程中双方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放弃某些私人利益,亦是“自我牺牲”的成分。由此看来,我国关于“和”的解释与西方公共服务动机中自我牺牲维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区别于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显著表现。我国“集体主义”指的是集体中大多數成员所认同并接受的价值取向,是集体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与反映,是集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达成的共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互利共赢、公平正义为基础,以爱国奉献为价值取向,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理念。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于官僚集权制,是封建官僚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是与现代公共服务价值取向相反的部分。“官本位”形成以做官为尊的基本理念,完全背弃了从政为民的初衷。做官成为古代人摆脱贫困和底层的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亟需摒弃的部分。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主流思想从古至今都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公共服务动机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如“仁”“礼”“义”“集体主义”,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官本位”会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5 结语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文化熏陶和教育下,我国公务员深受主流思想:“仁”“礼”“义”“集体主义”“官本位”的影响。以上几种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均对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中国学者在测量中国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时对Perry的测量表格进行一些基于本土文化的变动,但仍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未来测量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时,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在我国开展本土化运用。

【参考文献】

【1】Perry.J.L,Wise.L.R.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50(3):367.

【2】王亚华,舒全峰.中国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力与公共服务动机[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9,8(05):23-31.

【3】葛蕾蕾.公共服务动机对公务员绩效的影响——个人-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6(03):139-144.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