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课程放飞天性

2021-03-02汪小俊李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包菜田园课程内容

汪小俊 李娟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重要依托。武汉市新洲区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在“田园课程”文化的指引下,重视对田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情境、活动方式及课程评价的解读和优化,构建了田园课程体系,并将之运用于田园课程教学实践,借课程实施释放幼儿天性。

一、以幼儿经验为逻辑起点,构建“田园课程”体系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官去感知、认知事物,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在田园课程体系构建中,武汉市新洲区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大胆摒弃传统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将以学科系统为逻辑起点转向以儿童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构建了田园课程体系。

1.田园课程目标体系

基于田园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幼儿园根据幼儿感知、操作、体验、交流学习的特点,将课程目标分为“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基于幼儿经验,幼儿园有层次地分年龄段构建田园课程的目标体系。如“普遍性目标”对应的“四季感知和体验”:小班“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中班“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大班“能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又如“行为性目标”中的“蔬菜与种植”:小班“知道多种蔬菜的名称,感受蔬菜的不同风味,不偏食、挑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中班“能按要求安全使用工具参与蔬菜种植、管理、收获活动”;大班“能按要求灵活使用工具,能有序参与蔬菜种植、管理、收获活动”。

2.田园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田园课程以五大领域为基础,以“田园劳作”“田园故事”“田园探究”“田园创艺”为主要内容,从幼儿兴趣出发,注重整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四季”主题活动方式呈现;以“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和“家园共育”等活动形式展开。比如,大班主题课程“秋——秋天的聚会”下设“螃蟹开心乐”“银杏圆舞曲”“小麦变身记”等子主题,将田园教学内容整合至不同的子主题活动中,如“学习活动”:艺术——“可爱的螃蟹”“秋天的银杏”;科学——“小麦成长记”“认识螃蟹”“认识银杏”;语言——“调皮的螃蟹”“银杏叶的遐想”“小兔子种麦子”。

3.田园课程情境体系

田园课程情境是具有现场感和实际操作性的,强调课程中的情境是真实的。幼儿在田园课程提供的真实场景中进行学习,并且与场景中的人和物进行有效互动,就能在互动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经验。因此,教师要创设逼真的知识情境,再现大自然与社会的真实场景,帮助幼儿理解知识、体验生活和表达情感。例如,小班主题课程“冬——热闹的田园”之子主题“翠绿翠绿的竹子”的“学习活动”,在“活动准备”中,教师可提供各种竹制玩具、用具、图片、竹子盆景等,以创设逼真的课程情境。当然,教师还必须结合时间、空间、幼儿心境及情感、动力等实际创设与教学相吻合的隐性课程情境。总之,田园课程提供的情境要使幼儿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情境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尝试、探究和交往。

4.田园课程活动体系

田园课程以教育整体观和“以学定教”的思想为指导,以“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和“家园共育”为活动形式展开,将幼儿一日的活动作为课程内容实施的载体;以探究性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全程,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比如,在大班主题课程“秋——果实的畅想”之子主题“水果乐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神奇的水果切”活动,对应的重点领域分别是科学与语言。通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逐步探索不同水果横切与竖切的方式不同,其形状也不同;不同水果形状不同,种子的形状也不相同,由此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5.田园课程评价体系

田园课程采用动态性评价,强调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幼儿成长的发展性评价。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比较,教师可判断田园课程对幼儿、教师、家长等参与主体的影响、价值。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幼儿活动观察与反思情况、教师观察记录等,以及对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亲子活动记录、对田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以幼儿多元发展为宗旨,构建“田园课程”实施策略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多元发展,因而其手段和方式也应是多元的。在田园课程的实施中,幼儿园以幼儿多元发展为宗旨,秉承“自然、自主、自由”的课程理念,并将其渗透田园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自主中发展,在自由中放飞天性。

1.基于幼儿经验,激活“自然”

田园课程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自然清新的田园环境、自然真实的教学资源和自然广阔的发展空间。田园课程“自然”的理念不仅仅是解决“教师从哪里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幼儿从哪里学”的问题。从幼儿学习的过程上看,“自然”,首先表现为与幼儿学习发生联系的对象是自然的;其次表现为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是自然的。因而在田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基于幼儿现有经验和水平,激活其“自然”能力。比如,果园里,柿子黄了,可以引发幼儿柿子像黄色灯笼的遐想;一片高低不平的土地、一片草丛,可以诱发幼儿躲猫猫、走迷宫的游戏愿望。强烈的好奇心是幼儿的自然天性。田园课程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田园情景中,通过操作、观察、交往、体验來建构新知识和新经验。比如,在红薯种植的田园观察活动中,有些幼儿发现地里的草长得比红薯高。教师可以围绕幼儿的发现,积极引导他们就“野草”展开讨论:“野草为什么长得比红薯高”“野草的种子从哪儿来”“红薯地里怎么除草”“野草有什么作用”。教师则可基于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并且激活自然资源,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2.基于幼儿需要,激活“自主”

所谓“激活‘自主”,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一方面,课程内容由幼儿发起,教师提供帮助策略。如大班田园主题课程“夏——动物爬爬乐”之子主题“蜗牛的秘密”,就是通过幼儿“蜗牛究竟有没有脚”的问题发起的,通过教师引导,幼儿从认识蜗牛的外形特征出发去探讨蜗牛有没有脚,从而了解蜗牛的习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可由教师提出,让幼儿参与。比如,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将电子绘本和音乐《追寻幸福的蜗牛》分享给幼儿及家长,引导幼儿和家长在听完故事后,通过互动方式讲故事。其次表现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展开,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如中班主题课程“冬——冬天的赞歌”之子主题“包菜的联想”区域游戏活动,教师可在角色区设计“撕包菜”活动,在美工区设计“画包菜” 活动,在益智区设计“包菜拼图”活动,在建构区设计“包菜的身体”活动,在阅读区设计“包菜的联想”活动,在科学区设计“包菜的成长”活动,在表演区设计“包菜家庭”活动,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进行拼摆、绘画、角色扮演等活动,根据所见、所闻、所想进行个性化创意,表达交流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其三表现在预设与生成上,田园课程追求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预设性教学,更要重视生成性教学,及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感受,对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调整,基于幼儿需要,帮助幼儿实现真正的自主。

3.基于幼儿兴趣,激活“自由”

田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激活“自由”,首先表现为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幼儿的活动不应局限于室内,而要让幼儿走出教室,回归自然。幼儿可自由选择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独立、自由地与花鸟草虫、动植物、山川河流等大自然中的事物互动,获得情感、认知和能力发展。其次表现为保证幼儿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田园课程教学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幼儿学习的自然节奏,幼儿的学习经验是多样的、关联的,而不是零碎的、片段的。关联性的经验才能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形成与积累,才会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猜你喜欢

包菜田园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包菜小妹妹
吃包菜可以养胃?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国内首个果味包菜问世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