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科素养 活化教材使用
2021-03-02罗敏
罗敏
语文教材的主体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共同构成语文教材的价值体系。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其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即增加了教学价值。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删、选择和重组,设计出更符合学情的语文课,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一、添加素材,达成深度理解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课文,在教學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对比等手段深度理解文本,获得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教学某一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可以添加相关材料或类似材料进行对比阅读。笔者在执教《背影》时,根据“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很自然地引入对文本中“背影”的解读。学生很快发现文中写了四次背影,并体会到对父亲下铁轨、上站台的描写,表达的主旨是“无私的父爱”。接着,笔者把《〈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里的“背影”解读》《〈背影〉何以成为经典?》等文章中有关朱自清父子关系的文字摘录出来,引导学生阅读,随后问:“在你了解了朱自清父子关系的真相后,对‘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有怎样的理解?你还认为朱自清的父亲可爱吗?”一位学生说:“如果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我最终也会原谅他。毕竟他养育了我。当然,我内心会很不舒服,尤其是为妈妈抱不平。”笔者回应:“的确,父亲永远是父亲,只要他生养了我们,我们就和父亲有了不可割舍的关系。在学了《背影》后,大家要明白,父母总是爱子女的,但亲情也会有风风雨雨,甚至有可能是暴风雨,要经受得住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所以,写作文时,不要总把父母想象成一个完美的人,存在缺点的人才是真实的,这样的作文才更动人。”
在这节课里,笔者凭借增加的材料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朱自清父亲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父爱”,而不是掐头去尾地宣讲所谓“无私的”父爱,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笔者提倡学生自我感悟,教会他们“站着”读书,这比灌输给学生现有认知中已存在的对亲情的感悟要好。
二、一篇多解,凸显文化意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课文,教师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对教材进行不同的处理,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语言运用和情感体验,拓宽文化视野,逐步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教学鲁迅的《风筝》时,教师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二次创编,形成六种不同的课型。一是把《风筝》看成文学作品的一个文本,引导学生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风筝》是特定的文学作品,该作品通过语言建立了一个“意义和情感场”,不同的人在这个“意义和情感场”里会引发出各自的体验。教师通过《风筝》架构起一座沟通学生原初经验和文本经验的桥梁,锻炼了学生说话和听话的基本技能。二是基于《风筝》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七至九年级教材选了多篇鲁迅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在教学中似乎是被割裂的,教师也没有把它们当成鲁迅的作品来教。体验鲁迅之精神,必须把《风筝》作为鲁迅的作品来教,而要感受和理解鲁迅的精神,仅靠这一个文本是不够的,必须借助背景材料,并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如《一件小事》等,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这样做,既找到了适合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文化意义的切入点,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三是把《风筝》看成鉴赏阅读材料,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鉴赏作品要具备鉴赏的知识。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也是鉴赏文学作品很重要的知识。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物象——“柳”“莲”“杜鹃”“雁”等是解读诗歌的关键词,像“诗言志”一样,小说和散文中的很多事物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象征意义。鲁迅的作品象征意义非常强,如果教师无视这种“象征”,那么阅读教学就缺少了两样东西:鉴赏的方法和知识以及解读特定作品的精神钥匙。四是把《风筝》看成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教师对这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入手,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领悟文章的多重主题。五是把《风筝》当成自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点评阅读。教学《风筝》一文时,还可以采用评注式阅读教学法。这一方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六是补充《我的兄弟》阅读材料,把《风筝》与《我的兄弟》作为写作材料来教。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用整个身心体验人生、社会、自然的过程,写作即体验,写作即表达。阅读《风筝》触发自己心中的“风筝”,借鉴《风筝》的文学样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在体验和学习,写作的过程是内化和重建对作品的理解的过程,写作的成果是体验和理解的具体表达。
三、整合群文,提高人文素养
“群文教学”是以一篇文章或一个主题为基点,纵向或横向拓展,形成一个“文章群”而进行的教学。“群文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单文教学难以获得的综合、立体的文本认知体验。王君老师有一堂现代文“群文教学”课例——《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此课例整合了《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三篇课文。
经典小说的读法有“宏观主题式阅读”和“局部利益式研读”。“局部利益式研读”的基本特点是: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这堂课的整合,采取的就是这种思路。王君老师在《范进中举》中的切入点是“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伤害”,王老师将其归为“语言暴力之穷凶极恶型”;在《孔乙己》中的切入点是“群体对个体的语言暴力伤害”,王老师将其归为“语言暴力之调戏玩弄型”;在《窃读记》中的切入点是“大人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伤害”,王老师将其归为“语言暴力之冷漠不助型”。之后,王老师补充出示了一段视频,将其归为“语言暴力之幸灾乐祸型”。最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言暴力的背后,是这个民族缺乏鲁迅所说的诚和爱。从解读别人到反省自己,由文到人,推己及人,这节课既有宏观的上下勾连——《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又有微观的局部立意——语言暴力。这堂课不仅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技能,更让学生觉悟到自身的变化和成长,生发出仁爱、慈悲的情怀。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