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省际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2021-03-02方碧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北部湾海南广东

□文/方碧泉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提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区域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北部湾地区粤桂琼三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粤桂琼省际间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海南和广西位列全国中游水准,所以需要加强省际间区域创新交流,实施创新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飞速向前迈进,知识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愈发受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并从四个层面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为下一阶段我国创新科技事业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氛围、政策支持、创新要素聚集等因素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粤桂琼三省区域协同发展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三省已从多层面、多维度展开了区域创新合作。2017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了《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湛江市、南宁市和海口市三座城市并列成为环北部湾城市群的三大中心城市。这是国家深入推进粤桂琼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有利于深化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能够有效带动沿海经济创新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拓宽区域创新发展新空间,对推进我国西南沿海经济带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然而至今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一种被较多学者所接受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C.Freeman(1987)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概念,他把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一种在公、私领域里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行为启发、引进、修改和传播新科技。”李庭辉等(2009)将区域创新能力认定为在某一区域内合理配置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运用技术基础设施并结合不同手段完成多种类型、层次的创新活动,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要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绩效等几个主要方面开展研究。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9》作为我国科技界比较权威的报告,构建了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大综合创新要素评价体系。晏艳阳等(2019)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指出创新型城市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积极推动辖区内的企业创新活动,并起到激励与保障作用。曾建丽等(2020)通过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了雄安新区科技人才聚集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结果符合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王辉等(2020)通过选取我国大陆31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样本构建两阶段DEA模型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得出可以通过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合作和重视区域间合作等措施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综上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大都是着眼于国家整体或某一省市地区单一时间节点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省际间区域创新能力具体指标对比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由此,本文以北部湾地区粤桂琼三省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三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议,以期为粤桂琼省际协同发展、环北部湾城市群创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三、北部湾省际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

在北部湾地区的粤桂琼三省之中,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以及创新实力都一直名列全国前茅,而广西和海南在区域创新实力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通过参考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相关指标体系数据,分析粤桂琼三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如下:

(一)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2019年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高居我国首位。如表1所示,广东省创新实力全国排名第1位,创新效率指标排名第4位,创新潜力指标排名第8位。与广西、海南两省相比,广东的创新能力优势比较突出,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造就了广东强大的创新实力,无论在高科技企业数量和质量上都比桂、琼两省要高出许多,城市国际化水平也远高于后两者。同时,随着国家级重点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其蕴含的“虹吸效应”,使大量创新主体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珠三角,其影响力由内向外不断扩散,从广东省内珠三角到粤东西北地区,从广东省再到北部湾区域粤桂琼三省,最后变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独特影响力的创新型湾区。广东也凭借着其在资金、人才和政策等大量创新优势资源为大量中小创新型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国际创新型企业落地广东,也使得广东成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先驱者”,其创新实力也将继续领跑全国。(表1)

目前,广东在区域创新能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广东创新综合能力强劲,但创新科研论文产出偏低,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环保问题突出,如何提高产出,妥善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并使广东继续保持国内创新强省领导地位,任重而道远。同时,广东虽然已经具备了雄厚的创新资本和创新基础,但是其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整体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面临一系列包括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城市居民生活配套资源不够等问题,还要预防“去工业化”所导致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恰恰也很好地反映出了为什么广东在创新综合实力是全国领先,但是其在创新潜力方面只排在了全国第8位,如何在保持创新势头强劲不减的同时,还能够让创新的源动力永不干涸、甚至更上一层楼,是广东省在未来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其科技创新方面发展在全国来说一直相对滞后,属于后发展地区,一直都以其“桂林山水甲天下”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广西的名片。近年来,广西日益重视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各级政府成立了创新驱动的专项资金并制订了相关的发展行动方案。如表1所示,2019年广西区域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21位。其创新实力排名位列全国第19位,创新效率位列第20位,创新潜力位列第16位,其各项创新指标都领先于其自身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广西创新综合指标与海南相近,与广东还是有较大差距,其传统优势产业在于制糖、粮食、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等领域,其中广西一年的白糖产量约占我国全国产量的2/3左右。

广西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从科技创新资源的获取到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效率需要提升,其工业化水平的不足也限制了第二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企业的产业发展链条比较短,企业自身创新投入较低,从而就导致了广西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此外,从创新型人才获取上,由于广西目前缺乏“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型人才供给方面有些乏力,接下来如何解决相关产业关键人才的引进问题,将是广西突破创新发展困境的关键一步。从未来发展来看,随着粤桂琼省际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北部湾城市群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期望值都在不断地提升,若无法提供足够的有效供给,就会使得当地生活居民的消费外流,导致供给结构失衡。这也要求广西在今后在科技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及创新平台等方面要重点投入,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成果产出,改善创新金融环境,为广西区域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表1 2019年粤桂琼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比较一览表

(三)海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海南省2019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在全国排第18位,略好于广西。从区域创新实力、区域创新效率和区域创新潜力三个综合指标看,海南省分别排名全国第27位、第8位和第22位,其中创新效率指标对于创新综合指标有较大领先。从表1可知,海南省总体创新能力略优于广西,但与广东相比同样具有较大差距,随着2018年习近平亲自谋划和部署的国家级重大战略“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落地实施,对推进海南区域间劳动力、产业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海南省的外资企业投资、创新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并迅速跻身全国前列。虽然近两年来海南省整体创新能力略有下降,但其在科技企业孵化获风投金额、技术转移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提升。

海南省的问题在于:首先海南本土企业在专利申请、研发投入和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依旧较低,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海南全省未有一家企业入围。虽然海南自贸区“港”作为国家级战略发展备受关注,但由于受制时间以及海南自身发展水平等外界条件的限制,存在海南全岛自贸港区特殊的运行模式在国内首创没有可复制的直接经验、自由贸易港中具体法律体系还未健全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基础不足以支撑未来港区发展等问题,是阻碍海南区域创新发展的现实障碍。随着粤桂琼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海南省未来发展应在把握自身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广东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合作,主动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省际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建议

(一)适时抓住国家级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正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广东又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经贸往来与科技合作,将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实力第一大省,其对科技创新投入较大,创新能力和效率都远高于广西和海南,并且创新能力差距还在被不断拉大。广西和海南两省想要跟上广东发展的脚步,实现粤桂琼三省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要适时抓住国家针对桂琼两省各自现实基础和独特优势而制定的“广西自由贸易区”和“海南自由贸易区(港)”两大国家级发展战略。两大战略其核心都是发展自由贸易区,但又因其针对的对象不同,发展的基础条件环境都有所区别。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其战略的重点是提升广西在产业链延伸、人才培养和居民生活环境等创新基础条件的不足,使广西能够获得足够的创新资源,实现稳步发展。海南自贸区发展的主要抓手则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重点在于健全自由贸易法律体系,优化自由贸易区的营商环境,打造公平的竞争市场,大力发展自身优势产业,互补各自产业短板,加快提高自身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推进粤桂区域协同发展。

(二)大力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与壮大,对于深化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国家推进粤桂琼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北部湾城市群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其战略定位指在:建设面向东盟、服务我国西南中南华南“三南”地区、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将北部湾城市群打造成为服务粤桂琼省际区域创新合作新阵地,聚合各省部分优质创新项目资源,由政府牵头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将是粤桂琼省际协同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以北部湾城市群为连接点,通过对接“广西自贸区”、“海南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级发展战略,依托面向南海东盟的地理区域优势,北部湾城市群之间发展能够形成优势互补,打造粤桂琼省际区域合作新高地。

(三)不断优化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粤桂琼三省在紧抓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协同发展北部湾城市群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不断优化各自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并适当精简政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项审批流程,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适时出台针对创新型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用于试错,大胆创新。各省应积极出台相应的地方人才福利政策,为本地区高新创新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基础。第二,把握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位置,减少政府对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过度干预,同时各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加大对中小创新型企业的金融帮扶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建立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经济和市场环境。第三,各省还要不断完善对于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充分了解当下市场环境和现有特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优化高新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相关法律环境。同时,为保证优化后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还应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执法与惩罚力度,切实保障企业核心技术及专利不受侵犯。

五、结论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广东是我国目前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其创新能力都明显高出广西和海南。广东之所以创新能力特别突出,得益于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与投入,作为沿海经济强省,其对外开发实时间早、程度高,外贸经济发达,市场活力十足,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十分优厚的环境。广西和海南的创新能力较为接近,都排在全国中游水准,两地都相应成立了国家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但两地创新能力发展的侧重有所不同。广西近年来日益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各级政府也都设立了创新驱动发展资金,并制订了相关行动方案,依托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使其在技术吸收、研发支出及创新载体培育方面有稳步提升,但其企业科技整体水平偏弱,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学研的融合度还需不断深入,创新人才相对匮乏,需要从外引进。近年来,海南省通过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设立,在科技企业创新金融环境、创业水平、技术转移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但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数、研发投入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方面需要做出调整。

下一步,粤桂琼三省需要进一步推进省际区域协同发展,努力挖掘创新潜力,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加大三地在技术、人才、资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缩小广西、海南与广东的巨大差距;加强粤桂琼三省区政府业务间往来,共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升级。最后,通过粤桂琼三省间协同发展模式,形成区域创新合作发展经验,能够进一步向全国其他区域推广,以求带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北部湾海南广东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广东舆情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