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村寨同质化困境及对策

2021-03-02王杉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武陵山同质化村寨

□文/陈 乐 王杉杉

(吉首大学商学院 湖南·吉首)

[提要]特色村寨既是乡村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承载体,又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本文以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分析特色村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进而剖析导致这种外在表象的内在原因。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一、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发展背景

湖南武陵山片区地处湖南省中西部地区,片区重峦叠嶂,河谷幽深,地势险峻,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该区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的核心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屏障。该区内有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6个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3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县区(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5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绥宁县、会同县、沅陵县、石门县、慈利县)。整个武陵山片区有125个民族乡,其中湖南武陵山片区有57个。武陵山片区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片区内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族工作基础比较扎实。该区是典型的山水环境一致、民族和民俗相同的同一性文化区域。

2014年9月23日,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其中,武陵山片区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7个,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23个。特色村寨旅游是乡村旅游中具有先天优势的一类,粗略的可分为文化民俗类和自然生态类两种。(表1)

二、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发展模式及经验

(一)围绕自然人文资源,旅游驱动型发展模式。旅游驱动型发展模式中,旅游业作为特色村寨的核心产业,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而其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目前,特色村寨的旅游驱动模式开发情况以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为主,村寨具备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主要盈利模式以“门票+旅游经营性收入”为主。以湖南省娄底市新华县水车镇为例,水车镇最著名的风景紫鹊界梯田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13年5月成为中国首批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包括:漫山遍梁,层层重叠的长石梯田;如弯月成叠,直至苍穹的白水梯田;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金龙梯田;等等。商业模式为观光与度假并重、门票与景区内二次消费复合经营模式,当前盈利模式主要为景区的门票收入及景区内住宿、餐饮等二次消费。

(二)企业主导,旅游+产业双驱动型发展模式。企业主导,旅游+产业双驱动型发展模式中,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同时带动农业、旅游地产、文创产业等蓬勃发展。这种模式下的特色村寨大多数都是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盈利模式为旅游产业收入+特色产业收入,其中旅游收入以门票+旅游经营收入为主。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芙蓉镇为例,芙蓉镇山水风光美丽而独特,奔流不息的大瀑布两岸,是壮观的吊脚楼建筑群。因此,芙蓉镇也被称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2001年,芙蓉镇按照“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休闲体验化”的发展思路,“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推行茶旅融合,现已成为茶旅融合发展的典范。芙蓉镇因地制宜发展椪柑产业,2019年椪柑种植面积达到7,000多亩,全镇椪柑年收入2,000多万元,带动当地600多户果农增收。现如今芙蓉镇依靠旅游产业+特色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收入和旅游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

表1特色村寨分类一览表

(三)依托特色产业,旅游从属型发展模式。依托特色产业,旅游从属型发展模式中,旅游业是村寨的特色引领产业,主要依托小镇内的特色产业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文旅特色小镇旅游功能相对薄弱,盈利结构以特色产业收益占主体,旅游产业收入相对弱化。以洪江区古商城小镇为例,洪江古商城在雪峰之南,沅巫之滨,因水而兴、因商闻名。洪江古商城占地6.5平方公里,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商道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特色村镇。小镇收入主体为商业、文化产业的收入,小镇的门票及旅游经营性收入为补充。

三、特色村寨同质化困境基本特征

(一)外在表象。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扶贫政策背景下,特色村寨旅游也飞速发展,这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较为严重的是“千村一面”问题,特色村寨同质化表象大体分为三个方面:

表象一: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吃”方面,各地特色村寨千篇一律,比如三下锅、剁椒鱼头、香肠腊肉、黑猪、醋萝卜等。“住”方面,多数村寨民宿风格相互模仿,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导致游客印象不深。“行”方面,特色村寨本身交通设施并不完善,虽然少部分村寨配置旅游观光车,仍缺乏新颖性。“购”方面,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购物方面更是如出一辙,如银饰、工厂腊肉、茶叶等已经成为了普遍性商品。

表象二:景区资源开发的同质化。有些村寨的景区项目开发存在雷同现象,有些地方甚至连管理方式也直接“克隆”。比如有的村寨搞“拦门酒”,其他村寨就纷纷效;有的村寨举办“民族文化节”,其他村寨也举办“文化节”。这种照搬照抄的现象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情形,会让游客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很难产生较深的印象。

表象三:项目开发和经营的同质化。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崇山峻岭的特色村寨热衷于开发登山缆车、玻璃栈道等项目,采用收取门票获取收益的盈利模式;有温泉瀑布的特色村寨热衷于开发漂流、温泉、垂钓等水活动项目,采用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取收益的盈利模式;不能依山傍水的特色村寨则热衷于仿建古城遗迹,开发古商城项目,采用旅游引流,商业为主的经营模式,最终形成了各地项目如出一辙,经营理念如法炮制,毫无新意。

(二)形成机理。特色村寨同质化现象的背后隐藏其内在的形成机理。三个主要因素导致这一困境,分别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和社会资本的趋利避险性。

一是缺乏创新型人才。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资源是特色村寨发展的关键。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发展缺乏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村寨“空心化”问题严重。该片区流动人口大,村寨人口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明显生活能力不足,造成村寨劳动力不足。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落后,加之考虑到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因素,造成人口流失较大,导致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进而造成各地区旅游商品相互模仿,形成同质化现象。

二是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由于村寨居民思想上的落后性,武陵山片区多数村寨的开发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包括村寨的规划设计、建筑风格、资金投入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个体素养和异地观摩学习后的感悟。在政绩审核的驱使下,可能存在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在发展上只比速度、规模而忽略质量,导致“照搬照套”景区资源开发的同质化现象。

三是社会资本的趋利避险性。特色村寨的开发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本的驱动,拥有大量社会之本的企业并不是福利机构,大多企业或是奔着优惠政策而来,或是奔着“圈地”、“圈利”而来,外加社会资本本身所具有的趋利避险性,很少有企业会选择投入时间精力去冒险创新。多数企业采取的方式千篇一律,是形成村寨同质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图1所示。(图1)

四、特色村寨同质化困境破解建议

(一)回引、培养创新型人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核心是人才,因而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就是开发乡村人力资源。从多数村寨实际情况看,村寨人口老龄化、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其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进而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创造良好的乡村引人、育人和留人的环境,增加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二是精准把握村寨的特色资源,针对性地回引村寨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建立人才档案并做好跟踪服务,保障村寨发展的人才储备;三是开办培训课程,制定新型人才规划,打造一支本土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科学规划、特色开发。村寨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科学规划。多数村寨的特色资源本身并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因此村寨在开发旅游项目前要根据本地特色资源,立足具体情况,不能一味地“模仿”,充分、科学地规划,既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形象,又破解同质化困境。村寨旅游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更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等特色的深度挖掘,村寨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没有历史文化的村寨就没了灵魂,丧失了生命力。因此,在村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围绕村寨特色,在科学的规划下,突出特色村寨旅游。

图1特色村寨同质化困境基本特征图

(三)政府实时监测,建立景区“对话机制”。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基层政府应当做好村寨景区资金流向以及开发项目规划,建立同质化态势的实时监测体系,同时建立各景区之间的“对话机制”,相互交流学习,明确不同地区差异化的规划和发展方向,推进特色村寨旅游多样化发展,破解同质化困境。

猜你喜欢

武陵山同质化村寨
武陵山歌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