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研究
2021-03-02林益丽曾慧娟
林益丽,曾慧娟
(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其中,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已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1]。一方面乡村旅游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重塑农村格局、实现农村富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中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农业农村和城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之间存在着可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并且发展方向趋于一致。
近年来学者对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之间的耦合性进行分析。徐清等[2]借鉴容量耦合模型对杭州市2007—2012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两者总体发展良好,但是仍需大幅度改进和提升;郑石等[3]对福建9地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进行评价,表明2015年福建省三者发展水平较低,呈现高耦合低协调,耦合协调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龙肖毅等[4]对山东8地市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测算;高楠等[5]通过耦合度测算分析影响中国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两者关系的因素;路小静等[6]对2006—2015年江西省婺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耦合研究,结果显示婺源两大系统存在明显互动耦合关系,但提升与演进速度较为缓慢,耦合协调度跨入初级协调阶段,尚未演化到良性协调共振阶段;马小琴[7]、庞艳华[8]、聂学东[9]、李志龙[10]等分别对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湖南凤凰县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情况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在对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耦合机理分析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选取2012—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统计数据,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并分析两者耦合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针对性提出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建议,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福建省乡村的绿色发展。
一、研究对象概况
福建省是海西经济区的主要省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发展潜力巨大。福建省是全国唯一所有地市均为国家森林城市的省份,全年98%的天数空气质量优良,福建有10个百强深呼吸城市,32个县被评为国家生态县;福建省人文荟萃, 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科研价值高,海洋珍品和手工艺品丰富多彩,地方色彩浓郁,山、海、岛、湾与人文旅游融为一体。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18年末,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4719.91万人次,同比增长23.1%;乡村旅游收入1034.21亿元,同比增长26.0%。
二、耦合机理和指标选取
(一)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机理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路径。发展乡村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迎合了农村人们群众的美好愿景,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大程度上为农村转变为新型城镇化解决了矛盾和不足,能够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对于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起着关键性作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见图1。
图1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
1.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证了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是乡村旅游良好的政策保障。在新时代强调融合发展的理念下,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旅游+”的优势,与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延伸了产业链,促进旅游产品更新换代,满足现代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在一些经济困难的老边穷地区,通过自然资源禀赋,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乡村旅游大展拳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更带来了知名度,吸引外界更多的资本投入;再次,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淳朴的民风,我们更应该保护当地特有的古色古香、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改善当地的保护设施,这些都将有利于农村的旅游发展;最后,现代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如何解决城乡发展问题变得复杂。传统的乡村治理机制和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发展中,必须推进和创新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一套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做好体制保障[11]。
2.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战略实施
首先,农村生态条件好,乡风质朴,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底蕴夯实。乡村旅游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农村道路、餐饮、网络等配套基础和专项设施的建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也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2];再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乡村民宿、餐饮、游乐、购物等的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就业有着较好的包容性,使农民增收,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等社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二)指标体系的选取
参考马小琴[7]、聂学东[9]、李志龙[10]、丁华[15]、张琼[16]等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及咨询专家学者意见,分别构建乡村旅游4个一级指标:旅游市场需求、社会效应、资源基础、产业效应,乡村振兴4个一级指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包括旅游服务设施投入资金、自然景观满意度、人文景观满意度、旅游舒适期、旅游业就业人数、城镇化率、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村卫生室个数、城乡收入之比等26个指标,指标体系和权重如表1所示①。
表1 耦合系统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熵值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偏差,因此,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可采用熵值法来计算,方法如下:
1.数据标准化
数据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公式为: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2.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3)
K=1/lnm
(4)
(5)
公式中:Ej表示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K与P是计算过程中的归一化数据。
3.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6)
公式中:j表示评价指标,Ej表示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Wj是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分析模型的建立[17-19]
1.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根据标准化数据和指标权重可以计算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数f(x)和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g(y),参考廖重斌[17]的综合评价函数,计算公式为:
(7)
(8)
2.耦合度模型
耦合来源于物理学,因此耦合度模型主要参考廖重斌[17]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公式为:
C={(f(x)×g(y))/[(f(x)+g(y))/2]2}2
(9)
C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取值范围[0,1]之间。当C=1时,表明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两大系统耦合度最大,处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并有序发展;当C=0时,表明两个系统耦合度最小并处于独立的无序状态,当C处于0~0.3时,耦合系统处在初始阶段,呈现较低的耦合水平;当C处于0.3~0.7时,耦合系统发展稳定,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当C处于0.7~1时,耦合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状态,基本趋于稳定。
3.耦合协调度
2个系统间的协调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耦合模型得到反映,但却无法通过耦合模型反映2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情况,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耦合协调模型,以此来客观反应出系统发展水平,参考李江苏[18]等的计算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而得出公式为:
(10)
T=αf(x)+βg(y)
(11)
公式中:C为耦合度,值越大,它们之间的依赖性越高;D为耦合协调度,值越大,它们之间的协调性越好;T表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为耦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α、β是待定系数,文章认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取α=β=0.5。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参考张小雪[19],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
四、结果与分析
(一)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水平
表3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阶段分析
在乡村热的浪潮下,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迅猛,进一步拉动了福建省旅游业的繁荣稳定发展。2012—2018年,福建省实现了旅游收入年均24.88%的增长,2018年接待游客高达46040.17万人次。由表3可见,乡村旅游评价分值由2012年的0.2345上升至2018年的0.8063,提高了2.44倍。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由2012年的0.2722升至2017年的0.7156,2018年相比2017年下降了0.1324,乡村振兴评价指数达到 0.5827。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度由2012年的0.9890到2018年的0.9488,数值虽有波动但处于稳定状态;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5006勉强协调到2018年的0.8118良好协调。2012—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快速协调有序发展,图2为2012—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2012—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呈现波动性和动态性,不同时期由于政府投入、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强度、协调度都有所差异。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阶段分析有助于指导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图2 2012—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曲线图
1.初步发展阶段(2012—2013年)
由图2可见,2012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都较低,耦合协调度也较低;2013年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值有所增长,但乡村旅游综合评价值相比2012年变化不大,从两者的耦合发展水平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勉强协调耦合。2013年福建省首次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力度,制定了《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未来几年乡村旅游扶贫做好规划设计,图2中可见2013年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值有所增长,旅游扶贫呈现成效。2012—2013年为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初步阶段,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稳定发展阶段(2014—2016年)
从图2可知,2014—2016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度非常高,属于高度耦合,总体发展平稳。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有较大增长,从勉强协调耦合到轻度协调耦合,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整体协同效应处于中等水平,效应明显。2014年,福建省制定《乡村旅游“百镇千村”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投入财政资金7.37亿元,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与新型城镇化融为一体,大力推进旅游城镇化建设;2015年,福建省出台《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清新福建”总体形象品牌为核心,致力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致力于让福建250个乡村旅游脱贫;2016年,“乡村旅游休闲小镇、特色村”评选活动的开展,更是进一步扩大了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3.快速发展阶段(2017—2018年)
2017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达到近8年的最高水平,说明两者整体协同贡献处于最高程度。2017年福建省旅发委持续推进 “百镇千村”富民工程,指导各地市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集镇创建工作。安排3580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联合省发改委下发5880万元扶贫富民专项资金,用于补助60个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也积极配合,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福建省各旅游部门围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进行一系列的部署,全面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旅游业带动62个村、1226户共计4005人实现脱贫;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也处于良好协调耦合状态。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百镇千村”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乡村旅游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和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城乡的收入水平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占比由原来的58.1%提高到65.8%,农村卫生机构数目增多,配套服务逐步健全,生活信息化程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居民就业改善,整体经济收入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旅游脱贫等一系列政策引领下,福建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趋向高度耦合发展。
4.耦合性分析
结合社会发展、产业基础、各项资源条件和乡村生态文明、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可判断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着耦合关系。根据图2,自2012年到201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基本呈现稳定发展的状态,耦合协调度逐年攀升。乡村振兴的需求催生了乡村旅游的兴起,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农村就业率、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各个方面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具体的指标,体现在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改善卫生条件、教育等方面,而两者耦合良好协调发展的直接体现在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乡村旅游收入和旅游总人次以及卫生水平等方面。其中,乡村旅游收入2012—2018年增长了5856.6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012—2018年增长了16102.26亿元,说明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年的4229.43亿元相比2017年的4302.44亿元下降了73.01亿元,应注意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生活信息化程度、旅游文化环境的开发保护等影响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图 2 中,除了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的最高点在2017年。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福建省2012—2018年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可以得知:(1)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高,每一阶段的耦合数值虽有波动,但一直处于稳定状态。(2)耦合协调度方面,2012—2013 年为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初步阶段,勉强协调耦合;2014—2016年两者轻度协调耦合,呈现上升趋势;2017—2018年两者达到良好协调耦合。(3)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的发展均处于稳定增长的范围,但两者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更为稳健上升的趋势。(4)未来的发展中,福建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成熟。注重产业融合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农村治理体制等是影响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关键所在。
(二) 建议
1.构建新体系,推进产业融合
传统“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游客需求,应以“文化+”“乡村+”“农业+”等融合发展思路,构建乡村生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生产开发、商贸、物流等全产业链;充分发挥福建生态和环境的“清新福建”品牌优势,将福建省的绿水青山、优秀地域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等)、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重点培育田园综合体、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等,打通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体验的联接通道,将现代休闲与慢生活的理念注入城市游与乡村游的结合之中,建立以促进旅游消费为主的多功能现代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2.拓宽融资渠道,重视人才引进,合理分配资金与人才要素投入
福建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多为山区,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欠发达。可通过PPP模式、村企联营、公建民营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构建政策支持性信贷融资、地方银行贷款支持、商业信用融资、政府专项资金引导、招商引资等多方位投资融资渠道。目前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要长远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工业、文化、商业等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可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
3.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对传统文化以修复和复原为主,保存原汁原味,留住原有的乡村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景点和村镇,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特色古村镇的建设相结合,在厚植乡村旅游文化根基的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农耕文化、生活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丰富旅游资源的独特内涵。积极培育优秀文化干部和民间艺术队伍,鼓励地方文艺人才和民间文艺团体,以群众最接受的宣传形式,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探索与完善乡村公共文化的有效载体,提升乡村文化队伍的素质建设,打造更高品味、更高品质的乡村文化产品,创新文化服务体系。
4.强化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一方面,生态宜居是振兴农村的关键之一。要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底,要将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等具体指标及其相关因素纳入考核体系,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注重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推行各类优惠的低碳环保政策,鼓励旅游企业研发、引进适用的低碳环保技术,不断完善环保制度;通过线上线下(海报、新媒体、微博、抖音等)宣传等方式不断提高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采取集中宣传、生态符号指示等措施做好游客环保意识提高工作。
5.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增强核心竞争力
开辟特色化与差异化的旅游业发展路子,规划建设当地乡村旅游示范村与重点村。根据《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对符合发展条件的乡村进行重点扶持,打造资源富集、文化氛围浓厚、旅游产品体系成熟、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效益明显的旅游重点村。另外,将示范引导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活力与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其中自然景观满意度和人文景观满意度是对乡村旅游的景观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等做出的评价。旅游舒适期代表福建省适合乡村旅游度假的月份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