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与犯罪率关系实证研究

2021-03-02

关键词:犯罪率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黄 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犯罪学院,北京 1000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随之而来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显现,在社会治安环境方面表现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中国的犯罪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并在2000年有一个明显的跳跃。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为363万多起,但2015年立案数达到了717万多起,是2000年的1.9倍。2015年的刑事案件立案数中,以盗窃、抢劫、诈骗为主要形式的侵犯财产犯罪占了全部刑事案件数的83.8%,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历年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量(1992~2015年)

从历年的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社会治安问题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中国正处于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的关键时期,犯罪率的上升不仅会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会对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造成障碍。因此,犯罪率持续升高问题应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文献概述及中国老龄化现状

(一)文献概述

为了发现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通过研读前人的文献,可以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失业率、GDP和受教育水平等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犯罪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徐雷、郑理采用截面数据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差异对犯罪率的影响,发现各个区域间城镇化发展水平对犯罪率影响最大,人均收入因素次之[1]。吴兴杰采用我国1978~200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收入差距不仅直接影响犯罪率,而且是引发人口流动的重要驱动力,三者之间息息相关[2]。在这些研究中,关于人口统计学中人口结构与犯罪率之间关系的文献不是很多。陈晓玲采用面板数据和系统GMM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青壮年的人口占比和男性失业占比对犯罪率有正向影响,并且认为青壮年的人口占比对犯罪率的正向影响比老年人口占比大[3]。国外学者Steffensmeier和Harer将年龄标准化方法应用于《统一犯罪报告》和《国家犯罪调查》来确定美国当时的犯罪率下降是否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致,最后发现美国当时的犯罪率下降确实与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有必然的联系[4]。Carrington预测了加拿大从2000年到2041年的犯罪水平,认为加拿大由于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所有类型的犯罪都将减少,也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犯罪率的下降[5]。作为世界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在二战后就先后经历了老龄化、高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上首个进入超高龄化社会的国家。即使日本的老年人犯罪高发,很多日本老年人甚至把监狱当做养老机构不愿意出狱,或者出狱后故意再次犯罪而返回监狱,但日本仍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这与大众的传统观点保持一致,即人口老龄化是有利于降低或者控制犯罪率的。

(二)中国老龄化现状

《中国统计年鉴》的抽样数据显示:我国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比在2013年之前呈持续下降趋势,15~64岁的青壮年人口占比从2010年开始至今持续下降,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老年人口占比趋势(1992~2017年)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相比于2000年的8 821万人,增长了4.4%,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随着社会福利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快速增加,老年人抚养系数也会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长期持续下去。但是,我国的犯罪率并没有因为青壮年人口的减少、老年人口占比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反而是不断增加,这似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般发展情形。那么,我国犯罪率与人口老龄化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我国现状与传统理念不一致的原因又是什么?笔者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国际共识,一旦超过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表明该社会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法律规定的老年人起点年龄为60周岁,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年龄为65岁,且65岁以上人口的犯罪率应该更能凸显人口老龄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主要用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来度量。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数据来源于2002~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根据我国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大约是在2000年,而且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为了探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犯罪率是否有影响以及有何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犯罪对策,笔者选择了2002~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人口老龄化是否是导致各省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考察了影响犯罪率的其他因素。

二、提出假设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使得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又称老年型人口结构,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1956年,联合国人口司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即该国家或地区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或老龄化社会。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鉴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接踵而至,而以往的有关标准是直接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确定的,与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实况不尽相符,故又把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下调为60岁,同时把老龄化界标定在10%。除此之外,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还有很多,包括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化系数、平均年龄、年龄中位数、老龄化率等[7]。但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指标是老年人口比重,因此,笔者的研究将采用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衡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郭长伟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有未富先老的特点,且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将加重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国家在财政的总支出中也将要承担更多的养老保障支出,给国家及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8]。曾光霞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总数大、高龄化显著和老龄化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会对我国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这就会给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将加重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9]。老龄化的过早过快加深,无疑会影响社会犯罪率水平。一方面,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文化事业等准备工作尚没有完善,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就步入老龄化社会,加上我国的老龄化有未富先老的特征,会使许多老年人无法立即适应老年生活甚至无法生存[10],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发生;还有的独居老人精神空虚、缺乏关爱,这些心理和生理上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老年人犯罪率升高。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的数量上升,老年人辨识能力弱、法制观念淡、教育程度低、自卫能力差等特点也使老年人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目标,成为被侵害的对象,直接导致老年人被害案件数量的增加。据此,笔者提出假设:我国人口老龄化率与犯罪率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变量及数据说明

为验证笔者假设,同时考察其他因素可能对犯罪率上升的影响,笔者利用2002~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数据作为面板数据样本进行计量分析。

(一)计量模型

笔者采用如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犯罪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Yit=αi+βXit+δi+Yt+υit;

(1)

该面板数据模型又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ln(CRit)=αi+βXit+δi+Yt+εit;

(固定效应模型)

ln(CFit)=αi+βXit+εit。

(随机效应模型)

其中,Yit、ln(CRit)和ln(CFit)为被解释变量,即各省的犯罪率;Xit为控制变量的集合,代表影响犯罪行为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教育程度、失业率、人均GDP、实际领取养老保险人数比率、老年人口抚养比和人口自然增长率;δi为省份虚拟变量,控制省份固定效应;Yt为年份虚拟变量,控制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变量,其中,i和t分别表示不同城市和年份。

(二)变量定义和数据说明

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各省的犯罪率。陈刚选用逮捕率和起诉率即每万人中人民检察院逮捕和提起公诉的刑事嫌疑人数来反映地区间犯罪情况的差异[11],笔者借鉴陈刚选取的指标,即用逮捕率和起诉率来度量被解释变量,逮捕率和起诉率的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检察年鉴》。

笔者所关注的最主要的解释变量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同时也纳入了其他影响犯罪率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 教育程度和失业率。教育程度选取抽样人口中上过高中及大专以上的人口占总抽样人口比重来衡量, 失业率选取年末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与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来衡量。其中,教育程度数据来自200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抽样的结果,失业数据来源于2002~2017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② 经济发展水平。笔者采用了人均GDP这一经济指标来度量经济发展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③ 实际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与60岁以上在经办机构进行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的人数之比。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200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④ 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可以体现社会抚养老人所需要承担的压力。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⑤ 人口自然增长率。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来源于200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抽样调查结果。对相关变量的定义见表1。

表1 实证分析中变量的定义

由于统计数据存在不可避免的缺失,对于少量缺失的指标,笔者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弥补。由此得到了2002~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表2提供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为了方便观察,其中犯罪率的统计描述没有取对数。

表2 实证分析中变量的统计描述

四、实证研究结果

将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代入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得到以下公式:

表3报告了分别以逮捕率和起诉率为被解释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为了进一步确定模型,这里采用豪斯曼检验方法。豪斯曼检验法认为,如果 Cov(αi,Xit)=0,则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如果 Cov(αi,Xit)≠0,则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经过计算,本研究的Cov(αi,Xit)≠0,同时固定效应模型可以有效控制省份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因此,我们用固定效应模型来解释犯罪率。

表3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可以看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率对于逮捕率和起诉率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这与笔者假设一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越高,则犯罪率上升。此外,失业率对于逮捕率和起诉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结果似乎表明,失业率越高,犯罪率反而越低,与现有研究结果相悖。这可能是固定效应模型只能解决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而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所导致的。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章元、刘时菁、刘亮采用工具变量进行检验,最后发现城市的失业率确实可以显著推动犯罪率上升[12]。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于逮捕率和起诉率的回归系数也都显著为负,即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犯罪率会随之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笔者采用的人口统计年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数据属于理论老年抚养比,而理论老年抚养比与实际老年抚养比可能存在严重的偏离[13],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准确。这种偏离可能是正向偏离也可能是负向偏离,导致偏离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而养老保险金的实际领取率与逮捕率和起诉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养老保险金的实际领取率越高,犯罪率就越低,说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降低犯罪率有显著作用。由于没有收集整理到各省市的老年人犯罪和针对老年人犯罪的具体数据,所以没有办法进一步甄别两种类型中哪种类型的犯罪数量更多,以及犯罪类型的变化状态,从而精确判断哪些因素对犯罪率的上升具有更显著的影响。

五、原因分析

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老年人口占比越高则犯罪率随之升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实施的犯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数量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所犯罪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由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老年人养老、老年人社会保障和文化事业等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在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年人为解决养老问题可能导致犯罪发生。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后,经济收入随之降低,有的老年人无法接受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的现实而实施犯罪。有的老年人因养老金过低,尤其是在养老基本得不到保障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如果无法得到子女的赡养,可能会为生活所迫而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赡养负担较重。当这种家庭的长辈都进入了老年,没有了经济收入,就会出现独生子女家庭一拖四的现象,若独生子女工作收入难以保证或者较低时,对老人的赡养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有的便会实施盗窃、诈骗等财产类犯罪。其次,疾病导致老年人经济困难时也会诱发犯罪。虽然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居民医保政策也基本实现社会全覆盖,但一些重大疾病仍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老年人一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犯罪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加大。再次,虽然我国法制建设不断进步,但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封建思想顽固、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依然严重。很多老年人不懂法、不知法,处理问题仍然依靠传统习惯,倚老卖老,以年龄优势争取个人利益,容易导致冲突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最后,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不能快速适应老年生活,空闲时间的大幅增加会引起老年人较大的失落感、孤独感甚至抑郁等精神障碍。而我国的老年文化事业还不够完善,老年人空虚的精神生活无处寄托,又缺乏心理疏导,为了消磨多余的精力或者寻求刺激,很多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针对老年人的犯罪。一直以来,青少年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冲动等特点,更容易成为犯罪被害人。随着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的体力下降、智力衰退、空巢老人增多等因素的存在,都使老年人越来越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犯目标。首先,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年老体衰的老人不仅没有成为被赡养的对象,反而大多都承担着繁重的农活及照看留守孙辈的任务,老幼结合的生活结构具有被害易感性,尤其容易被犯罪分子选择为犯罪对象。被害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无意间配合了加害人加害行为的一种状态。其次,由于社会背景的原因,如今的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差,很多老年人可能对事实上已经发生且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不法行为并没有法律认识。更有些老年人受到侵害后不懂得报警求助,还有的老年人因为顾忌名声或者害怕被报复,不敢报警以及告发,使针对老年人的犯罪存在巨大的犯罪黑数。这些行为对于警方及时侦查犯罪、抓捕罪犯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并且会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助长其嚣张气焰。再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能力下降,有的老年人具有迷信轻信、贪图便宜等不良心理,容易受犯罪分子蛊惑,陷入诈骗陷阱。再者,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年人与外界联系较少,常常处于一种封闭隔离的状态,精神生活空虚,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消极的心理,这种状态最容易让犯罪分子乘虚而入。犯罪分子对老年人的各种虚情假意会让空虚寂寞的老年人降低戒备心,从而掉入犯罪分子编织的陷阱。最后,老年人步入老年后,身体素质下降,自卫能力不强,使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大幅降低,犯罪难度减小,因而犯罪分子更愿意选择自卫能力低下的老年人实施犯罪活动。

笔者的分析只能表明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于犯罪率的上升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一方面,老年人离退休后,或者农村老年人失去了劳动力,没有了主要的生活来源,加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子女啃老等原因导致的贫困,以及空巢老人精神空虚,缺乏关爱而老年文化事业尚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老年人犯罪数量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以老年人为目标的各种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激增,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盗窃犯罪、诈骗犯罪数量急剧增加也使得犯罪总数增加。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笔者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老年人口占比、老年抚养比、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犯罪率的影响,并使用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① 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犯罪率的上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老年人口占比快速升高,更容易使越来越多生活得不到保障的老年人实施犯罪。② 养老保险金的实际领取率与犯罪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养老保险金的实际领取率越高,犯罪率越低,表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社会稳定、降低犯罪率有显著作用。虽然笔者未能对老年人犯罪和针对老年人的犯罪进行详尽的分析,但这两种情况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趋加深,也必然会愈演愈烈。

(二)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实证分析中发现,养老保险金的领取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都较高,已普及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和老年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相对较小。因此,在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争取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第二,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针对老年人思想陈旧、法制观念淡薄、封建思想严重、自卫能力弱、易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目标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老年人开展法制小课堂,传授反诈骗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影响,提高老年人的警惕性。对于社区和农村中的孤寡老人,进行不定期不定时的上门关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避免老人的精神空虚,也可以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以便对没有生活保障的老人进行救助;还可以提高以老年人为目标的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降低针对老年人犯罪的犯罪率。第三,加大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老年人不仅需要解决温饱,更需要得到精神层面的支持,精神关怀缺失会引发老年人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一些国家在法律法规中以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及量化的方式对老年人在精神赡养方面规定得非常详细。比如在与父母的居住距离要求方面,日本鼓励子女与年老的父母居住距离不要超过送一碗汤会凉的范围,“三代同堂”的家庭进行房屋改造将会得到一定的补贴。

长期以来,我国对犯罪问题的关注重点一直在青少年身上,然而人口老龄化对犯罪率的影响不容忽视。实际上,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犯罪率,而且从各个方面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也会愈发突出,这值得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

猜你喜欢

犯罪率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浅谈信用卡诈骗犯罪之恶意透支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犯罪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