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儿童生活现实的法治课教学设计

2021-03-01蓝青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教学设计

蓝青林

【摘要】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根据儿童的生活现实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法治教育;儿童生活;教学设计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在小学阶段,普及宪法常识,让儿童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是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杜威曾指出:“学校里教学方法的基本错误,就在于认为学生的经验是可以由教师来假定的。”为此,教师根据儿童的生活现实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法治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构建学生现实生活的法治体验情景

《道德与法治》教材尽管精心地选择了各式典型的案例,但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地区、学校、班级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这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结合儿童现实生活对教材进行重构。事实上,教材已经为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提供了某些指示,比如,教材中的留白设计、一些省略号的设计等就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填补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在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和改造,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挖掘教材原有的生活场景,同时花大力气研究学情,把功夫用在了解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景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法治体验场景,从而更有效提高法治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责任在肩,人民在心》时,力求把握法治专册的导向,明确德、法兼修,科学严谨,生活相随的指导方法,落实行为的编写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研究教材从单元的视角出发,确立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逻辑结构;学情分析紧贴儿童生活现实,从认知能力与方法、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既要明确已有的基础,又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学生认知上,对人大代表不熟悉,对身边的热点话题感兴趣,但有理有据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不强;调查采访时问题的设计与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少学生认为,治理国家是成人或国家机关的职责,自身社会参与性不强,民主意识还有待提升等等。在备课前具体的分析学情,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设计教学过程时研究学情,能更精准地建构儿童现实生活的教学场景,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方向更明确。

二、注重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交流分享,让法制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生活性发展的基础。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讲述和分享自己或他人以往的生活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生活经验,从中汲取有教育价值的元素,培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事实上,儿童在生活中很多行为表现,如,过马路要按指示灯走人行横道,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与同学和谐相处,不欺负弱小等等,本身就体现了对法律的遵守。在法制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能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在交流与分享中去进一步感受生活,体味生活,进而提升生活经验,提高法制意识,实现从儿童经验上升到生活文化,上升到遵纪守法的行为自觉,让法制文化与儿童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比如,教学《我们是未成年人》这课,在引导儿童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启发儿童分析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有哪些特点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从居家、社会、学校、上网、交友等角度,交流哪些行为容易受到伤害,再拓展到如何避免受到伤害等。让学生在回顾以往经历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生活,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他人的讨论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客观地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从而很自然得激发儿童认识自我,了解未成年人的特点,增强儿童的法制意识,并为下一节内容儿童理解未成年人需要专门的法律保护作铺垫。

三、关注法律在现实生活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观念和能力

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并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对儿童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合理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特殊关爱,助我成长》这课,在教学“反家庭暴力法”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常見的、家长教育不当但又还没有达到“家暴”的程度的案例,这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家暴案例更具真实感,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如,让学生演绎一些常见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争议的或孩子们有困惑的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围绕“你是怎么看待这一事件的?”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之后,教师再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引导从法律角度分析思考,培养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遇到管教中的不当行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鼓励学生与父母沟通或寻求老师或长辈的帮助,尝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知法,用法,从认知到行为,并深入了解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统一关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总之,开展小学法制教育要充分考虑并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童言童语”,并将法律法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引发学生在感受爱与责任,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同时,能够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紫会,谭婷.新编《道德与法治》对低段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教科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

[4]杨翠英.基于儿童生活的现场体验活动价值探讨——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为例》[J].中小学德育.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教学设计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