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索

2021-03-01蓝婧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意境意象

蓝婧

【摘要】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小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小學古诗词教学的探索策略。

【关键词】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意象;意境

古诗词教学是学生品德塑形、思维塑造、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媒介。课改以来,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课改的瓶颈问题,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无法统一,使古诗词教学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况。本文拟从思维素养与审美素养两个维度出发,为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添花放彩。

一、基于思维素养的古诗教学策略——具象抽象同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具象思维、抽象思维同发展,可让学生在诗中品味生活、披文以情。

(一)生活如诗,诗意生活——发展具象思维

具象思维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构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动作为主,处于具象思维的初级阶段。因此,古诗教学应从生活切入,让学生从生活中品诗,又从诗中迁移回生活,在直观教学中发展具象思维。笔者在教学《村居》伊始,做了如下尝试:

师:看一看这几张照片,猜猜这是在什么季节拍摄的?不仅要告诉我是什么季节, 而且要告诉我是从什么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我是从照片上发现了百花齐放。

师:图上有没有你们熟知的景物啊?

生:远处的黄风铃花,松山湖的黄风铃花开得正鲜艳。

师:松山湖的黄风铃花落满地,让人仿佛置身于黄色的花海之中,我们身边的春天,还有什么美景让人陶醉?(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的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春景照片创设情境,古诗一下子与学生有了关联,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完全沉浸其中,不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中构建“春景图”以及对春景特点的整体感知,课堂充满张力和活力。

(二)灵心慧眼,披文入情——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进行理性认识的一种工具,古诗词中的哲思理趣,是诗人以自己的灵心慧眼,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的深刻思索和开掘,并匠心独运地把这种新颖深遂的哲理包孕于生动活泼的意象之中,是小学生理解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找准学生的认知难点,适时发展抽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跨越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障碍。

《游园不值》一诗中,诗人借助“关”“出”的矛盾,造成强烈的心理冲突,在教学中,可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感世界。课中,让学生对《游园不值》与《马上作》进行比较发现相同之处,生研读后恍悟:“一枝红杏”不就是“满园春色”的集中表现吗?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关与出、遮与出”,学生推敲中心领神会:“遮”就是档不住,朦朦胧胧,含蓄地传达出勃勃生机,但娇嫩的杨柳遮不住红杏的艳丽,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而春色在一关一出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油然而生。“关”字望似直白,却让人陷入无尽的深思。

在此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感受诗中之理:生活中,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拦蓬勃事物的发展。学生如此的理解不是“被贴标签”,而是真正由自身的思维和心灵生发出来的,真实地再现学生的思维轨迹,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基于审美素养的古诗教学策略——情趣鉴赏共培养

审美鉴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情趣鉴赏共培养,可让学生感知、欣赏、探悟诗中的无限韵味。

(一)声声慢,聚焦音律感知形式美

吟诵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传承的一条首选路径。按照“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平直仄曲”的吟诵规律和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古诗吟诵的乐谱。按“平低仄高”吟诵杜牧的《江南春》,乐谱如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 — —||—  | — —||—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 | | | |  —|— — —|—

(注:—表示平声  |表示仄声)

古体诗没有平仄规范,虽没法套用,但“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这些基本规律和方法还是可遵循的,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快慢长短,连贯回环,尽显诗歌的韵律美。教学中,可挥着手臂带着学生在吟诵中点拨古诗的平仄及停顿位置,容古诗平仄教学于吟诵之中,学生的吟诵有了可靠的知识垫底,自然更有韵味,摇头晃脑颇有情趣地感受古诗特有的音韵之美,沉醉在古诗语言形式之美中。

(二)处处思,想象联想欣赏意象美

小学生学古诗就是要能将诗歌语言所描写的景与物,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转化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像,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读中有思,思中有画,思中说画,帮助学生梳理画面。

《江南春》梳理景物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表达所见之意象——帝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红花绿柳、歌莺舞燕、烟雨蒙蒙的楼台。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个静止的、凝固的文字符号中感知意象美。

(三)字字珍,涵泳咀嚼探悟意境美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读书力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与志向,情趣、理趣与志趣,需要潜心涵咏,用心鉴赏才能体察其中之美。

笔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想象画面、悟情环节后这样教学:

师:谁醉? 为什么醉?

生1:诗人醉了,醉在翁姐软甜的吴语。

生2:翁媪醉了,翁媪因有三个各有特色的儿子而醉。

……

笔者补充辛弃疾的生平资料,让学生在文字中感悟到真醉者,乃辛弃疾也。

此时伴着优雅的古筝曲,一起吟诵,吟着吟着师生也醉了,醉在辛弃疾用这清新之词所传达出的诗情画意中。

通过“醉”的咀嚼涵泳,学生徜徉在字里行间,体会词人怡然自得、快活欣慰的情境。词的意境在学生的加工、重构中得以丰满,景因情愈发明丽,情因景愈发沉醉。学生与词人的心灵、情感切合,欣赏、玩味,体验着其中的情趣和意蕴之美,提升了审美情趣。

古诗词课堂,必然离不开学生先学、学生在学、学生趣学、学生会学,在“润物无声”中浸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2]谭慧.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J].成长之路,2011(30).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春色满园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