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认知发展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21-03-01陈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陈妹

【摘要】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否进步,也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发展。教师要基于认知发展规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影响其心理的因素,并获得其心理认同,尝试引导其改变,对其进行鼓励,促使其转移情感,认识多彩世界,引导其参与到实践中,z提升价值观念。这些方法都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很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应用认知发展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班主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自然情境下对学生进行连续、细密的观察,记录下他们在身心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吸收知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真正得到心理发展。

一、分析因果,获得心理认同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能将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机构中去,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同化。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在发现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时候也要加以引导,尝试分析其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试着获得其心理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同化,改善心理问题。

笔者发现有学生原本性格活泼开朗,但是在某个时期突然性情出现了变化,变得内向了起来。我尝试分析其性格变化的原因,发现该学生的家长近期闹矛盾,正在讨论离婚事宜,便推测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可能因此而形成。针对此问题,我和该学生进行了谈心,尝试宽慰其内心,让其明白父母之间的感情发生了矛盾,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和自己的亲子关系,希望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父母的情感问题,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在我的引导下,该学生的心理得到了疏导,他尝试正视现实,并尝试和变化的环境进行同化。该学生最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性格也重新变得开朗乐观起来,其心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教师要避免直接批评学生,而要积极分析学生心理成因,并进行有序引导。这样就能让同化事物的范围变得更广泛,进而促使学生改善心理问题。

二、模拟改变,体会积极心理

人的心理状态中,有一种叫做“顺应”,是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的过程。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原有图式同化的新刺激时,就会对原有图式进行改进,从而适应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这种积极心理,适当地鼓励学生,并引导他们模仿优秀个体的行为,这样就能让学生改变自己的形象,继而调整心理问题。

工作中,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难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同时也不喜欢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无法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启迪,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针对此问题,我推荐学生参加到课外兴趣小组中,并请乐观开朗的同学多关注他,主动和其交流,同时我也希望该学生能积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不仅要学习其学习方法,还要学习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此过程中,学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了启迪,尝试进行模拟改变,在顺应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因此而得到了新刺激,促使他更好地适应了环境,真正改善了心理问题,变得乐观积极。

学者皮亚杰认为,同化要和顺应结合在一起才更有效。所以教师要促使学生同化,就要先促使其顺应,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模仿榜样的行为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展开自主模仿学习,这样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三、转移情感,认识多元世界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得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更高平衡状态的过程。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转移情感,将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这样他们就能转移情感,认识到多元化的世界,进而提升认识。

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好,但是对于体育等有浓厚的兴趣。针对此类问题,我尝试帮助其转换情感,让他感受到多元化的世界。我首先了解到该学生对足球等的热爱,便推荐其阅读“足球中的数学知识知多少”等文章,激发他的兴趣,让该学生意识到其实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这样该学生自然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又引导其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如引导其结合学过的数学知识设计一道和足球射门有关的题目,考考同学;又如引导其为自己喜欢的球星写一篇传记。这样就很好地将数学、语文等其他的学科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认识了多元世界。学生将自己对足球的爱转移到了其他方面的学习中,进而获得新的平衡。

教师要促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尝试接触或挑战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这样就能让他们逐步转移情感,进入到新的平衡状态。学生认识到的世界更为丰富、多元化,他们的感悟也会更深刻。

四、参与实践,深化价值观念

学者皮亚杰认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他们认识到规则有相对性,而且可以改变,他们会逐步考虑到人际关系,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因此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的学生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显得比较自私,不懂得为他人考虑。针对此问题,我便组织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到社区居委会,看看在社区工作中,工作人员如何处理各个家庭间的矛盾。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一个家庭要相互之间和谐友善,才能让家庭生活更幸福;同时该学生也认识到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要有着服务大家的心态,要尝试帮助千家万户,而不是推诿责任。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认识到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要多为他人考虑,不能太过于自私。这样学生就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律道德,提升了价值观念。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也要让学生尝试明辨是非,认识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年龄特点,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找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海周.基于認知发展理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长,2020(10):121-122.

[2]高燕.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1):15-17.

猜你喜欢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困境中的阳光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创新方式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关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的运用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