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2021-03-01袁卉姝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办学费民办

袁卉姝,陈 娟

(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20年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共433所,其中独立学院共246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167所,包含已经由独立学院转设的75所民办本科院校,另有20所民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1]民办本科院校几乎占了我国本科教育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像西湖大学这样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新型大学,另有五所民办高校吉林外国语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和西京学院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意味着我国民办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然而,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困境,在生存边缘挣扎。

一、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困境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有其特殊性,民办本科院校指的是具有颁发本科及以上文凭的高等学校,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全部转为公办院校,民国时期的私立性质的高校都改组为公办性质高校。直到1994年我国才批准了第一所实施专科学历层次的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该校于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1994年还批准了第一所具备颁发本科学历文凭、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本科院校——仰恩大学。[2]

从1994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没有增加新的民办本科院校,但是从2000年起,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开始高速发展,截止2005年增长至27所,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增长至423所,到2020年,又增至433所。

从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时间来看,对应的是我国高校开始扩招的时期,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比例达到48%,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招到1999年的159万人,[3]这种扩大规模是公办高校难以吸收的,给民营资本进入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契机,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所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政府财政难以支撑,而利用社会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进行补充而发展起来的,社会资本的参与为政府缓解了财政压力。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1 109亿元,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33 481元计算,仅2017年全国民办高校就为国家节省了公共财政2 104亿元支出经费。[2]

站在教育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却未获得那么高的社会合法性,学生和家长选择民办本科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我国的计划招生体系下,民办本科院校一开始就设置为三本院校,其招生计划是在一本二本高校招生后,其学生生源远远差于公办院校,且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远远高于公办院校,“弃本读专”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4]从本质上看,是受教育者在“用脚投票”来应对民办本科院校的低质量和高价格。2017年,高考招生开始将二批次和三批次合并,这种招生体系依然没有为民办本科院校带来更好的生源,其招生分数线依然远低于公办院校,详见表1所示,通过选取了四川省成都市三所有代表性的民办本科院校与三所同批次招生的公办院校在四川的最低录取线进行对比,选取的这六所院校均不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

表1 民办本科院校与公办本科院校录取分数对比

表1结果表明,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未能发展出能够与公办本科院校相匹敌的吸引力,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问到为何选择自己就读的学校时,普遍的回应是:“分数不够去公办学校,只能选择民办学校”。

民办本科院校的这种低吸引力状况在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尚有生存的空间。我国家长对于教育的投入一直较为积极,对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普遍持支持态度,且民办教育发展早期,教育投资者与学校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那时候的家长以60后为主,其自身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高校的选择和判断能力相对缺乏,在这种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能够向外宣传自己的信息即可获得较好的招生量。随着70后家长成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其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远远强于60后,教育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提高。另一方面,伴随着民办本科院校的增加,公办本科院校的数量也在增加,其吸纳学生的能力增加,截止到2019年,我国高考录取率已达到79%左右,而本科录取率为44%,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目标,高考学生基本有足够多的大学可以选择。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从高考扩招后就一直饱受诟病,教育投资回报率成为教育投资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恰好是民办本科院校的短板,相较于公办院校,其社会声誉没有建立起来,用人单位对民办本科院校的认可度不高,使得受教育者的回报相对较低。同时,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远高于公办本科院校,虽其学费相对于国外私立高校而言并不贵,但相较于其能够提供的质量却显得性价比过低,导致民办本科院校的投资回报率整体低于公办院校。

总的来说,我国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的困境来自于我国高等教育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的现实,供过于求意味着高等院校之间竞争加大,每个学校必须拿出更有竞争力的教育质量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办本科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没能创建足够的品牌声誉,学费却远高于公办院校,其社会吸引力明显不足。也就是说,民办本科院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所能够提供的教育产品质量与其价格之间不匹配。

二、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发展陷入困境的成因

在分析到国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后,不难发现,民办本科院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其生存岌岌可危。任何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学校品牌更是如此,且需要内外部各种条件的具备,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内部面临质量与规模之间的矛盾、外部面临过多的制约而办学自由不足。

(一)内部因素:质量与规模的矛盾

民办高校相较于公办高校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办学经费来源和学费定价方式,民办高校最初的经费来源是企业的投资,在学费定价过程中则是全成本定价,也就是学校的运作成本全部需要学费来进行维系,而公办院校基础建设则由政府拨款,学费执行成本补偿的方式,即学生的教育成本由国家财政和学生共同分担,公办院校的学费远远低于民办院校。

民办高校由于经费来源的单一,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本的问题是要在质量和规模中做出抉择。作为后起之秀,其主要策略应是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专业,规模过小却面临着基本的收支不平衡问题。以上面所取三所民办本科院校为例,三所学校的学费为每生13 000-17 000元,三所公办院校的学费为每生3 700-6 000元。靳希斌教授课题研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应控制在总体教育成本的20%-25%,[5]按这个比例,本科教育中每个学生的成本为20 000元到25 000元,盛中民[6]对某普通省属本科高校的成本核算也证实了公办高校生均成本为20 000左右。公办院校因学费采用成本补偿的方式,财政对公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每人补贴12 000元,以补充学生的教育成本。相对而言,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虽然“昂贵”,其学费却难以达到学生的教育成本,因此,民办本科院校为实现基本的收支平衡只能扩大规模,以求通过规模经济效益来降低生均成本,尤其开办各种文科类等对实验设施设备投入要求相对较低而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既降低成本,也可扩大招生规模。通过扩大规模分摊固定成本,学生人均成本下降,学校能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但面对庞大的学生规模,难有相应的教师团队相匹配,其师生比不达标,许多学校为降低运作成本,甚至以兼职教师为主,造成教学不稳定,难以完成质量内涵的建设。

(二)外部因素:办学自主性不足

民办本科院校的资源来自于社会民间资本,应以市场逻辑为导向进行办学,享有比公办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但国家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和对公办高校的管理一样,使得民办本科院校难以发挥其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也无法刺激民办本科院校去拓展自己的特色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学费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其学费制定需要物价局的核定,致使各校价格几乎统一,学校难以根据自身提供的教育产品质量进行定价,学费不能成为质量的保障,价格的信号作用也不明显。这种无论质量如何,其价格一样的管理模式,无法刺激民办本科院校提升质量。

招生上也缺乏自主性,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采用的是统一的计划招生体系,各地区各学校按照自己的等级和区域情况进行招生计划拟定,学生的招生情况更多受制于教育主管部门给各学校下达的招生名额,《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民办高校招收学历教育学生的,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和程序招收学生。使得民办高校更有动力将精力放在招生计划指标的获得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下,质量并非影响能否获得足够生源的因素。

专业设置上,民办高校表面上拥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政府则通过“备案”的形式限制高校专业设置的自由权,本科专业设置一般是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范畴内进行设置,在此目录外设置专业的难度较大,妨碍了民办本科院校对市场需求的灵活应变。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办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既缺乏提升质量的动力,又缺乏提升质量的能力,导致民办本科院校的整体质量提升不够,品牌吸引力不足。

三、应对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困境的对策

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困境在于其质量与价值之间的匹配,对受教育者而言,投资回报率不足,使民办本科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从困境中突围,民办本科院校应积极提升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投资回报率,增强竞争优势,政府也应相应地放松管制,为他们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

(一)注重自身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民办院校须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校的品牌声誉和品牌吸引力,以高质量应对高价格才能突破现有的困局,基于现有条件和社会需求,民办本科院校应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有其路径依赖,民办本科院校一开始的研究基础就较为薄弱,无论是科研经费设备等硬件条件,还是科研人才和科研能力等软性条件均不具备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能力,就论文发表数量而言,民办本科院校群体中高校作为第一署名机构在SCI、CSSCI和CSCD三个数据库中的年发文总量未超过10篇。[7]从市场需求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转型,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这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虽然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已提出向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理念,基本处于“伪应用型”阶段,其教学还是以学科为主导,学科和专业设置则复制研究型大学的模式,与市场脱节,教学内容也没有跟进。要向真正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在专业设置上围绕市场需求,而非以学科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以市场为导向,办学机制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8],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敏感度,深入系统地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打造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特色专业。[9]

围绕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完成有实质性内容的应用型专业建设,须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缺乏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引进企业的能力标准才能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地,且借助于与企业的合作,可降低学校设备的重复投资,控制成本支出,将更多的经费用于打造教师团队上。校企合作可突破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就业问题,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保障,我国就业需求方与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用人只能通过学历进行筛选,学历作为符号向企业传达人才信息,这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完全不具备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甚至在人才市场遭遇歧视,降低了民办院校学生的教育回报,影响其竞争力,深度的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人才选拔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二)政府创造自由竞争环境

民办本科院校自身努力发展时,政府须放松管控,为其发展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始终应遵循市场逻辑,具有相应的自由选择权,包括学费定价权、专业设置的权利和自由招生的权利,并由市场选择进行淘汰。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起步与发展有其特殊的背景,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背景下,政府担心民办本科院校滥用市场,对受教育者造成危害,对民办本科院校实施与公办本科院校相同管理体制。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向供过于求转变,受教育者有更多的选择,能做出理性选择,政府可将对民办本科院校的监管权交由受教育者。只有这样,民办本科院校才有动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否则,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的优质民办院校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促进公办院校改革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公办学费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我的兴趣班学费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神数据
公办中小学不能成为平庸教育的代名词
英国大学获准提高学费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便民办税春风来 简政放权提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