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支行如何深化“三农”金融服务
2021-03-01洪江涛程鹏
洪江涛 程鹏
摘 要: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完成,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显得格外重要,在发展“三农”上又有更高、更新的要求。进入“十四五”后,如何高质量、高效率落实农村环境优化、农民创收增收、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是“三农”面临的新挑战。其中,金融支农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县域金融机构在金融支农中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三农”信贷数据分析、产业支持、机制优化等方面,就县域金融机构如何深化“三农”金融服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的相关工作重点和建议。
关键词:“十四五”;农村产业发展;金融支农;县域金融机构
一、当前“三农”发展情况和面临问题
(一)总体发展情况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着力打通发展“三农”的症结,随着中央一系列的民生、经济、金融政策的落实,脱贫攻坚的胜利完成,农村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的优化提升。但从人均来看,农村居民的收入、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和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农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方面还较滞后,特别是产村的产业化、集合化构建与发展一直存在难题和瓶颈。“三农”领域对金融的需求不断地在增长,由于农村客户缺乏抵质押物、农业经营风险大、部分产业投入产出周期长等原因,导致目前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数量、金融产品创新上与“三农”的发展需求上还存在差距。
为响应国家政策导向,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在逐年加大,以商业银行为例,包括自身组织机构的建设、政策制度的更新、产品体系的搭建、风险管控的提升、考核激励的导向等宏观制度方面,还是县域乡镇网点涉农贷款的投放、基础设施的提升、网点环境的优化等微观运营方面,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构建和提升。
(二)“三农”信贷投入分析
据中国网财经2021年1月29日讯,人民银行发布《2020 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
根據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和2019年、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26.35万亿元提升至38.95万亿元,五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1%、9.6%、5.6%、7.7%、10.7%,但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从2015年末的28.1%降至22.5%。其中,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6.15万亿元增至2020年末的32.27万亿元,五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5%、9.3%、6.0%、8.3%、11.9%;农户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6.15万亿元增至2020年末的11.81万亿元,五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2%、14.4%、13.9%、12.1%、14.2%;农业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3.51万亿元增至2020年末的4.27万亿元,五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5.7%、1.8%、0.7%、7.5%。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2020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农业贷款余额增速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农户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从2015年至2020年间数据看,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有所下降;农户贷款余额增速在涉农贷款中相对最高;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农林渔牧贷款余额增速相对较慢。说明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县域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还不够。其中,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2018年至2020年增速高于涉农贷款增速,2020年农业贷款增速同比增幅较大。这和县域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的加大支持力度有一定的关系。
二、“十四五”期间“三农”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一)“三农”对金融服务质效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县域乡镇基本实现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有些乡镇有多家金融机构;全国农村地区也基本实现了人人有银行卡。
但农村地区存在一些文化程度低的贫困户、残疾人、老年人,他们都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的了解较少。而且,我国的主要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截止2019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但是近几十年来社会变革、金融发展、金融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使得这样一批农村客户有些“落伍”了,但他们对服务质量、效率提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还有一些从事农业的农户由于资产偏少、缺乏有效抵押物,但农林渔牧产业都需要前期投入资金,尤其是林业投入产出周期更长,面临当前的发展机遇,他们对金融专项支持的需求很强烈。
随着我国进入“十四五”建设周期,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成立,“三农”领域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将大幅提升。
(二)“三农”产业构建和发展的融资需求
农村产业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商业、农村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的经营性融资需求大幅增加,目前农村金融仍处于供需失衡状态,跟据《农户分化、社会网络资本与信贷配给——基于陕西与山西农户调查数据的验证》(牛晓冬、罗剑朝、牛晓琴 2020)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陕西与山西农户)中抽取1586个农户样本,71%的农户表示有信贷需求,未向正规金融机构发起借款请求的农户占有借贷需求农户的38%,可知县域机构金融支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发展方面,农村有更大的优势,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19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政策2019年获得立法批准,“十四五”期间农村的三大产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将打造规模化、多元化,与休闲观光、采摘旅游、生态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多元化综合基地的发展方兴未艾。农村的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旅游住宿业等服务业也将得到同步发展。对于工业来说,农村地区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低廉的土地人力成本,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污染行业、重工业的转移方向。综上所述,这些产业发展方向对于农村供应链、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形成多重有利条件,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需求的增加。
三、对当前县域机构金融支农的建议
县域支行主要在金融支农当中发挥着寻找、接触、营销客户,直接和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业务接触、业务办理的作用,更为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县域支行既要以行内政策、制度、产品为基础,又要紧扣当地政府政策和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解决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问题。
以农行南昌新建支行为例:该行紧跟政府政策导向,充分落实总分行文件精神和考核要求,紧紧契合当地“三农”发展需求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县域支行在当地市场的优势,着力深化重点客群的合作,强化批量营销,提升服务“三农”的质效。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南昌市新建区作为2015撤县改区的新区,据新建公安分局户籍统计2019年末城镇人口20.55万人,乡村人口50.41万人,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81万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380.5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5万元、2.09万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市排名第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市排名第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排名第1。根据《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该区统筹融合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稳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其中农业产业方面,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化产业龙头企业达到13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区域人口基数较大,乡村人口占比较高,GDP、消费、投资增速快,总体看来“三农”发展潜力巨大。
从系统内部环境来看,总行明确了对省会城市行的发展战略不变,各项支持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不减。省市分行也相应加大对县域支行“三农”业务发展的支持和考核力度,划拨专项费用和激励工资,出台专项考核方案。近年来,新建支行的“三农”发展较快,信貸投入快速增长,截止2021年9月末,仅农户惠农e贷余额就较年初增长9855万元,较年初增长123.8%。
该行具体做法有:
(一)深化重点客群合作,做好批量营销
一是针对行内存量优质客户的名单制营销,例如优质个人、单位结算客户、房贷客户、在我行开立账户的纳税AB级客户等,做好精准营销。二是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深化与核心客户(总分行核心客户、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充分借助我行的“链捷贷”、“中企云链”等产品,批量营销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以及关联客户,加快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落地和发展,通过互利共赢的模式使“三农”信贷更具流程化、便捷化、批量化。三是抓好产业支持、整体推进,包括特色产业支持、园区推进、整村推进等。
(二)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借助政府增信
一是加大与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接力度,通过区县、乡镇政府部门获取客户名单,从中寻找目标客群,例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与优质龙头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取一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便捷营销途径。二是加强与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沟通交流,梳理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获取优质企业名单和融资需求名单,大力支持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营业网点积极对接村两委,获取当地种养殖大户、信用良好的普通农户名单,重点营销种养殖大户,也可由种养殖大户推荐信用良好的普通农户,优质、普通客户齐头并进,真正做到普惠金融。四是借助政府增信机制,充分借助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通、政府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等政府增信机制,通过政府的信息资源和政府增信使信用风险缓释,在追求发展和效率的同时,降低违约风险和我行信贷资金损失。
(三)强化考核机制导向,提高支农效率
一是出台专项考核方案,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找准定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和产业特色,出台涉农金融的专项考核办法,将资源向三农金融业务倾斜,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员工发展三农业务的积极性和效率。二是优化后台服务机制和挂钩考核,三农后台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也很重要,能有效提升前台部门的工作效率。三是借助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工具,加强我行线上平台工具的宣传力度和使用指导,使农村客户更加高效便捷地办理业务,更广泛地了解使用我行的产品,提升客户忠诚度和我行的品牌效应。四是借助金融机具、惠农通服务点、二维码聚合支付等工具,让客户尤其是老年客户、残疾客户、贫困户在村子里也能获得我行的便捷服务。
(四)加强队伍专业建设,提供专业服务
一是重视客户经理的选拔培养,推进“深耕乡村”市场行动人才的培养是业务发展关键因素,县域支行要抓好队伍建设,在抓好当前在岗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培养好后备力量,实现梯队化、专业化、高效化。二是加强各岗位员工的培训学习。定期组织新入行员工、客户经理、网点主任等相关员工的培训、岗位资格考试和外部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三是抓好专业服务和文明服务,要探索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工作制度,保证员工服务的服务的专业、优质、高效,专业才能成就卓越。
参考文献:
[1]董翀,冯兴元,孙同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支农保障机制:变化、问题与对策[J],农村金融研究,2020(08)
[2]牛晓冬,罗剑朝,牛晓琴.农户分化、社会网络资本与信贷配给[J],农村金融研究,2020(09)
[3]贫困乡村的旅游扶贫新路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0(06)
[4]新建区.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xjq.nc.gov.cn/xjqrmzf/fzgh/202104/08a2bbad851641178037476fc6fdaab6.shtml2021-04-09/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