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对保障环境监测能力的必要性
2021-03-01吴海琼马帅靳银燕
吴海琼 马帅 靳银燕
摘 要:阐述了公益性一类环境监测站为了做好环境监察实施监督管理的“耳目和手段”,必须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加强监测能力的建设,强化监测质量管理,以利于更加有效地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精准、高积极、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财政预算;保障;监测能力
在改革的新形势下,昌吉州、县两级环境监测站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州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其职能、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已成为当前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
生态环境部自2016年开始,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中央项目储备库建设,将地方上报符合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项目前期准备充分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其次,上报年度实施方案。全国人大批准年度预算后90日内,生态环境部配合财政部完成年度预算资金分配;生态环境部根据财政部确定的资金预算,组织各省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在接到整治资金预算30日内分解下达[2],保障资金分配合理。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对于声、光的监测),化学手段(各种化学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响)。
1积极争取做好财政预算理顺公益性一类单位经费使用关系
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经费做保障[3],但由于州、县两级财政结构的原因,州、县两级环境监测站的经费结构比较复杂,有的环境监测站事业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有的财政只承担人员工资部分,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等则依靠环保补助资金,还有县环境监测站事业经费全部依赖环保补助资金。经费结构的多样性造成了州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昌吉州各县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用房与局、监察办公混合在一起,面积不足、建筑陈旧、人员偏少、仪器设备老化、环境监测手段落后等已不具备基本的监测工作能力,无法承担起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职能。
《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正常经费由工资、福利、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部分组成其中仪器设备费可从环保补助资金中适当补助,不足部分和其他费用由各地财政预算安排”[4]、“各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事业经费中的正常经费由各地财政预算安排”的通知精神,为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争取财政支持,监测站经费保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事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将会对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昌吉州监测能力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规定了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基本监测能力,制定了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标准。这些仪器设备配置的标準是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为基准点的。目前大多数县市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还是建站之初,由当地政府为环境监测站无偿调拨的购买的,由于经费不足近几年这些站的仪器设备添置的不多,由于人员不足部分仪器没有正常运转,现有的仪器设备与标准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常规监测仪器设备陈旧、品种不全、数量不足,大型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监测能力也与现行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环境监测站财政预算为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改善仪器设备状况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中“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又为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要用好财政预算资金,对照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标准积极自筹配套资金,有计划地申请使用淘汰一批陈旧过时的仪器设备,创造条件适当购置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人员能力不断提高,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快监测能力的建设步伐使环境监测水平适应新形势。
3强化监测质量管理建立高素质的监测队伍
根据昌吉州“三线一单”研究报告中环境保护准入清单不难看出,昌吉州辖区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有效手段,也是环境实验室的有效措施。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要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信,就必须要坚持“真、准、全”[5]质量方针,强化监测质量管理。
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变化较大,加之州、县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面广量大,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具备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数据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做监测工作的多面手。用财政预算专款专用资金,要做好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可采取统一培训、理论考试、标样考核、岗位练兵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学习方式,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式,全面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适应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监测队伍。
参考文献:
[1] 赵东海.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31.
[2] 胡建美王泽彩财政环保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财政科学:2021年第7期(总第67期).
[3] 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6.3.11.
[4]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2]118.
[5]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2018-2020年).
通讯作者:靳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