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2021-03-01顾鹏飞
顾鹏飞
摘 要: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响应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进行各项改革,“1+X证书制度”是今年极具影响的改革之一。本文从校企合作方面分析,基于“1+X证书制度”,从试点院校,学生及企业等方面,结合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提出建议,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物流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不断加强,相关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标准逐步提升。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案,以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将企业与课程对接,将行业需求映射到课程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而“1+X证书制度”更是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各企业,各流程的标准化,以及环节中内容的信息化,智能化,所以就很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而言无法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要,不能符合学生在未来就业是对专业基础的要求,其中部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技能实践的课程也将很难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力。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更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可能性,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内代表企业合作教学迫在眉睫。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1”学历证书+“X”技能证书的双证制度,使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学历和技能之间实现互补,并且鼓励人才的综合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未来物流行业人才要求提出新标准。从政策上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为此基于“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在国家制度和社会发展的鼓励和要求下,更应该推进校企合作,将教学、考证、就业实行一体化发展,促进培养综合型技能人才,将学生从行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培养,提高专业基础能力,改善教学过程中与行业需求脱节的情况,使行业在招收物流专业人才时可以做到所需及所得,在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现学生未来与行业发展的双赢。
二、“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所面临的挑战
(一)校企合作内容短缺,模式标准化困难
在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合作完善程度不高,缺乏具体内容,使得学校师生与企业单位对于“1+X证书制度”的机制和概念认知不足,出现无法将方案合理的融合到日常教学中,甚至对于实践内容的制定以及相关流程无法有效进行情况。
对于制度而言,“1+X证书制度”提高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标准,符合行业发展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要求。但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而言,学校原有课程不能快速融合等级认证教材,在整体过程中,师生缺乏对于制度的宣传和认知,在实施时仅能将制度与考试挂钩,导致无法充分实现制度初衷。并且加上教材版本更新以及各级考场问题,尤其是本科试点院校较少,学生在考证过程学习困难,对于教材的深层次学习受限,只能学习到表面考试内容,并且报名流程复杂,涉及时间不定,在整个过程中无法充分提高人才专业能力。
所以,在“1+X证书制度”基础上,校企合作尤为困难,学校无法充分实现制度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界定,无法与企业达成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商定时,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很难实现对校企合作概念和机制充分了解。因而在各方面都存在疑惑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整体过程中无法充分落实合作机制,在对于内容的共享以及资源的传递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无法充分落实企业对人才需求,从而导致培养过程中的不一致,使得在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实现完全的合作就业,满足企业所需。
(二)校企合作流程实现困难
校企合作作为国家推动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是为了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培养出高层次专业人才,并且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就业途径,使学生未来发展得到保障,使企业获得更优秀的人才资源。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企业与学校的有效配合,从课程上的了解到实践上的学习实现有机统一,合作教学。但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涉及问题广泛,且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强,对资源要求高。为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人才筛选和培养标准制定实现困难。
从理论课程而言,可以由企业需求融合至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协商,将所需科目进行替换,从实际贴近工作,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或者外聘企业讲师,直接将企业内容融合至课程,加深学生理解。但就基于学生资质和本身专业,物流行业专业需求跨度大、涉及内容广、个别基础课程要求高,对学生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所以教学实现困难。对于学校来说资金有限,不能将相关实训设备及软件采购到位。学生对课程的了解,仅依靠校内资源,培养出的学赛无法适应企业需求,学校培养难度大。若外聘企业讲师授课,不同讲师能力参差不齐,课程风格、标准都无法实现与学校完全统一,在教学过程无法达成与现有课程的配合,实现有效教学。
从实践内容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操作要求高。就物流企业工作流程而言,实际工作内容细致,分工明确。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繁杂,科目涉及多个大类,学校设置实操时无法面面俱到,并且实操设施对于学校资源要求高,并非所有院校都能提供。虽然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实地实习,但由于企业需求和数量无法满足过多学生进行学习,并且还需遵循学生及家长意愿,企业学校安排困难。在实习过程中会涉及各种文件流程标准化困难,很难在工作中对学生人生安全,教学安排等进行完善的保障。
(三)师资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成为各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動因,企业要求高,对于教师教学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1+X证书制度”对于很多教师都是新鲜事物,从政策内容了解、内容深化、考证内容融合等方面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教学任务量增加,难度不断提升,师资紧缺,无法做到教师与课程的平衡,使得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为此,如果想要提高整体学生素质,提高考证通过率,对于教师方面的变革尤为重要。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如何改革,不同教师局限于各自水平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同样是“1+X证书制度”,企业人员和教师理解角度和层面也很难统一。国家推行“1+X证书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理想师资是兼具企业和学校经历的教师,但现实中这样的教师较少,直接从企业外聘的师资,对于企业相当熟悉,但缺少教学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学生很难适应其讲授风格。学校教师缺少企业教师丰富的企业阅历,尽管能做好教学规范,但内容讲解上比较肤浅或者停留于较浅层次,师资问题迫在眉睫。
三、基于“1+X证书制度”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策略
(一)大力宣传制度优势,加快落实改革方案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课程模式改革,在结合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技能的拓展、工作的落实。在此基礎上“1+X证书制度”的新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人才素质和制度上的保障。为此院校和学生都应该大力宣传制度优势,将制度内容、制度机制、制度拓展融合至应用型教育过程中,使得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政策内涵,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拓展自身能力,深入了解理论内容,积极参加课程实践,以培养出综合型技能人才。
加快完善教材编制,提高教学人员综合能力。在结合课本教材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拓展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将物流管理专业各课程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将技能教材内容分散至各课程中,再由学生自身进行汇总,在此过程中提高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深入了解,不再局限于理论表面,从深层次提高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了解,满足自身实践能力发展的需要。并且加快试点院校的建立,增加考试名额,减少报名难度,在建立完善的考证制度的同时,降低考证成本,以实际优惠回报于考生,充分发挥制度的宣传优势,提高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考证的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对于“1+X证书制度”的了解和认可程度。
学校企业双方尽快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将企业和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协作,充分发挥资源效果。在过程中积极沟通,尽力实现双方资源共享,提高双方信任程度。并且资源内容权限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分歧,努力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方案的实时优化,根据现时行业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顺应行业发展的情况下,对口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企业在招收人才时可以做到所得即所需。
(二)提高校企合作水平,落实完善保障制度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双方充分了解“1+X证书制度”,将制度内容实际融入合作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加强学生课程考核,企业教师进行讲授时融入1+X制度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加深学生对于企业的认知度。另外,鼓励企业人员积极参与教学,与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建议,改善内容,在课程基础上进行企业内容的添加。由学校老师为主,企业讲师为辅,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在学校标准的基础上,添加实际用于企业中的系统、流程、单据以及常用知识,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于企业需求,内容更贴近于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对于理论课程,深入剖析技能教材,加深理解并挖掘教材系统知识,为实践活动做好理论铺垫。课程中通过观看视频、企业系统演示,对实践操作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进行学习,以提高实践操作时的效率,并且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让学生深入了解。通过企业共享资源,对实际工作业务流程有初步了解。
在暑期时确保安全前提下可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由学校组织,企业面试,学生自行选择准备,经过企业筛选后录用,并征得家长同意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指派老师进行监督跟踪,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将学生反馈与企业进行沟通。从企业角度来看,根据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企业指派企业内部导师指导,与学生签订安全实习协议,购买相应保险。在企业导师带领下,通过实际操作深入认识企业,将在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中,加强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认知,提高学生对于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为未来工作指明方向。通过企业暑期实习,学生将理论运用是实际,增加企业认知,对企业文化有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后在企业就业,对于企业而言时非常受欢迎的,能有效降低培养成本,缩短上岗培训周期,此种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三)扩大师资队伍,加强校企资源互通
在改革过程中对于师资要求是根本,只有大力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学校教学实力,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才能从基础上提高改革实现的可能性。从教师开始,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校积极招聘专业所需教师,扩大教学团队,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使其适应教学内容的变革,加深课程内涵的理解,打造符合改革过程要求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要从教师客观实际出发,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努力提升教师薪资待遇,调动教师积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各大院校推动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者,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的关键。作为院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互动,学习企业经验,将企业资源转化到日常授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在满足自身用人需求的同时,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有责任也有义务参与院校的教学工作,将企业的一线资源带进课堂,为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发挥企业优势,鼓励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培养学生,提高课程与企业相关度。
“1+X”是一项全新的改革,既然是改革,过程中就会有问题、有风险。作为试点院校,将把握好这次机遇,积极应对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创新、人才培训方案调整、课程改革、考核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产教更加融合、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地方经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奕阳,王海山,吕丽波.1+X证书制度的推进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21(16):67-68.DOI:10.19424/j.cnki.41-1372/d.2021.16.028.
[2]杨蔚民,周荣虎,朱瑶,刘庭雨.职业教育“1+X”证书体制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6):94-95.
[3]白卫东.“1+X”背景下实践项目融入课程设置的实践与启示--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03):48-51.
【基金项目】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1+X证书制度’的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20211398400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