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学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启示

2021-03-01张璇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9期
关键词:解释学教育研究启示

摘 要:解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古典解释学阶段和现代解释学阶段。解释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还是作为一种本体论,对指导教育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教育理念上,根据哲学解释学的理念,教育应呈现生活的意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方法教学上,以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和“前见”理论来反思教育权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解释学;教育研究;启示

一、解释学的含义

解释学(Hermeneutics)又译为释义学、注释学或诠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在18世纪以前,解释学主要是作为解释工具被应用于古典文献的理解和解读。如《圣经》和一些法典的法律解释等,但此时的解释学还只是一種狭义的文本解释方法论。解释学进入哲学领域,哲学解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解释学阶段和现代解释学阶段两个主要阶段,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

二、解释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哲学观点

(一)古典解释学

1、代表人物

现代解释学之父——施莱尔马赫。施莱尔马赫(1768一1834),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思想家、神学家。著有《解释学》一书。沃尔夫和艾斯特对他影响很大,在他这里解释学被看作对话条件的起点,即一种对话的解释学。

解释学的“问题”之父——狄尔泰。狄尔泰(1833一1911),是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和文学史家,生命哲学创始人。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生平》一书,为研究解释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他强调要返回生命本身,返回到生命的直接性和总体性。他超越和克服了历史主义和心理主义。

2、主要哲学观点

古典解释学阶段的解释学,主要探讨的是普遍适用的解释方法、规则、程序与标准等。其目的在于依靠原文与读者之间具有的主观的同质性,以及解释学的一套认识论与方法论,以恢复或重建历史文本原本的意义。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理解是原来思想产物的再生产的重复,但是由于理解者和作者之间时间距离的存在,作者当时的词义、语言用法、思维模式均有变化,以及作者和解释者之间的生活环境或历史情境的差异,自然会产生误解。狄尔泰也认为,解释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历史由于时间的距离,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变得陌生。所以,施莱尔马赫强调,解释的核心问题是避免误解问题,解释学即是一种“避免误解的艺术”。

因此,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一致的观点是,理解就是要清除解释者的误解和先入为主,通过一套解释技巧,利用科学的方法恢复文本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以了解、走进作者,把自己忘掉,进入对象并把握他的心理,以更好的理解。每种学说或理论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和历史的烙印,有历史的局限性。狄尔泰对解释学的解释,将其归为精神科学的科学方法论的努力也说明在这一历史时期,解释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重建解释学,仅仅处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上。

(二)现代解释学

(1)主要思想

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和完善了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海德格尔在本体论基础上将解释学发展为哲学解释学,完成解释学历史上的“第二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加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由方法论向本体论的彻底转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理论体系。

(2)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有开创意义的哲学家,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是存在主义的开山之作,也是各个流派的重要理论依据。晚期著作有《通达语言之途》、《诗歌、语言和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起源》等。海德格尔在探求更为“基本的本体论”语境中使用了“解释学”一词。同狄尔泰一样,他强调揭示生命的方法需要依照生命本身。他重新定义了“解释学”一词,并证明此词同现象、以及同产生理解的语词的功能是同一的。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奠定了基础。

伽达默尔,为当代解释学最著名代表之一。1960年发表《真理与方法》,为解释学的划时代之作,基于此,解释学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伽达默尔完全、系统的表达了海德格尔对解释学的重新定义。他希望将理解现象本身展示出来,展现其无所不包性。

保尔?利科,代表作有《弗洛伊德和哲学:论说明》、《隐喻的规则》、《解释的冲突:解释学论文集》以及论文集《解释学与人文科学》。“将解释学嫁接在现象学上”是他的著名口号。他结合了胡塞尔后期的超验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吸收了结构主义的符号学、日常语义学的内容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融合性。

三、解释学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解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亦是作为一种本体论,对于指导教育研究都十分有意义。具体表现在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启示上。

(一)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理性、工具理性日趋泛滥,近代以来教育的工具价值逐渐超越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变成了一种工具。基于此,确立教育的本体价值迫在眉睫。完成教育育人的使命,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前提。依据哲学解释学的理念,教育应呈现生活本来的意义,能够让学生直面生命和生存,使学生能学会过一种有意义的、向善的生活。教师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对教育中的每一个体都一视同仁的视为人,而非将其视为工具或客体,应构建主体间的平等关系而非主客关系。在教育中,对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通过对话达到“视域融合”。教育中所有人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时师生关系,都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一种命令或服从的关系。

(二)哲学解释学对教育方法的启示

在实践上,以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和“前见”理论来反思教育权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中,我们应认为,只存在先知的权威,而没有真理的权威。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但这和教育者的权威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擅长运用对话,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健全学生人格不无裨益。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有效指标,教师的教学要保证质量,那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运用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这也有益于提升教学效果。健全学生人格,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在新形势下非常重要,成才之前首先要成人,因此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将“对话”理论和“前见”理论用于实践会事半功倍,会取得比说教好得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88

[2]Eiser&Peshkin.Qualitative Inquiry in Education:The Continuing Debat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p.7.

作者简介:

张璇(1987-11),女,湖北黄石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解释学教育研究启示
李永刚著《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