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2021-03-01王晓红
王晓红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与高职外语教育有机融合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内涵,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外语教育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从而设定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外语教育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为顺应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高职外语教育一定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的。但如何在高职外语教育中融合思政元素,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思政对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课程思政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地位随之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度和知名度提升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潮也在不断涌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年龄以及学识所限,难免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等内容作为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从而有助于高职学生端正政治态度,提高政治觉悟,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巩固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2.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中华传统美德元素,如和谐、诚信;又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元素,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包含我国当代社会积极的主流意识形态元素,如爱国、敬业、友善。高职教育要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各个课程也可以通过挖掘不同主题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让学生身体力行切实感受思政教育的力量。
3.更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開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应该是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宗旨的。课程思政的内涵即协同育人,换言之,不仅仅是思政课程教师要参与,其他各个学科教师都要参与其中。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刻认识并接受课程思政理念的重大意义,其次要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全体教师学习并强化课程思政的理念。未来的高职教育,思政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思政的重任,积极指导和帮助非思政教师解决在课程思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把思政元素渗透到思政课程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把思政教育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4.更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而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其特点是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依赖性较强,本身就学习自主性就不强,到了大学后,就更加放松和懈怠,出现无故旷课、沉迷游戏、喝酒抽烟等状况。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内容,还应包括素质方面的内容,如提升道德素养、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提升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包括文化水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等在内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思政对高职外语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1.课程思政与高职外语教育内容融合的新挑战
课程思政要求高职外语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文化的理解、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三方面,还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等元素。二者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分别作为课程内容的随意堆砌,而是形成一个思政要素和语言知识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
2.课程思政对高职外语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挑战
当高职外语教育教学实现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做适当的调整,不能简单的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而应该是根据思政元素的不同以及与课程内容的衔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目的。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者,在参与中深刻体会课程思政对其人格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职业素养的培养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课程思政对高职外语教育目标设定的新挑战
课程思政的融入直接影响原有高职教育的目标,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高职教育的任课教师不再满足于单纯熟悉、掌握所任课的学科知识,还要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思政元素的内涵、思政元素如何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是简单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思政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内涵
1.课程思政贯穿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国际化人才培养本是高职外语教育中的应有之意。高职外语作为高职院校的语言类课程,也要积极与时俱进,开展外语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高职外语教育就是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高职外语学科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外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贯穿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课程思政丰富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容
高职教育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本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走出去”,因此我国当前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就是服务这个国家发展战略。根据这个总的战略需求,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不仅需要服务我国的企业在海外经营的需求,还要服务外国企业在我国经营的人才需求。而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熟悉相关领域的国际规则,具备相关外语技能,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拥有相关领域的、国际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
因此,我国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和培养无法照搬他国,一定要适应我国自身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一定要结合国家整体战略需求,即一定是具备现阶段的中国特色。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定位
教育部2006年11月16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5年11月3日教育部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高职教育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
因此,现阶段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定位应该是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
(一)语言能力
国际化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兼具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高职外语教育在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语言基本功,以此强化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加强对不同文化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增强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文化负面冲击与影响的能力。
(二)专业能力
国际化人才的专业能力既包括狭义的专业能力,即针对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广义的职业能力,即与国际化人才要参与的国际事务和要面临的竞争中涉及到的其他能力,如信息处理能力,即运用现代科技对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而高职外语教育针对国际化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就应该集中在双语教学或ESP教学过程中,即是对基础英语和通识英语的拓展和延伸、针对某个专业继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过程。
(三)思辨能力
高职外语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国际化人才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即学生不仅要对国际文化和国际惯例有了较为深入透彻的了解和学习,还应该学会如何对未来面临的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有助于将来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传播中国文化,抵制西方负面文化的影响。
(四)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的之一就是为培养能够有效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外语教育必须强化语言学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学生能够以外语为载体,在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切实做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因此每一个新时代的国际化人才都应怀揣着家国情怀,固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以能够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正能量为己任。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高职外语教育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一)具有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能够站在国际化角度审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较为深刻地理解并懂得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国际化视野要求不仅要关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还要对全球化的问题、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予以关注。
(二)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化人才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外语能力,即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交流。通过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不断加强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
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掌握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正确认识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不仅仅强调学习和理解外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站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客观地认识、学习和理解外国的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国际化人才应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既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又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既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又有加强文化互通的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
国际化人才需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能力,即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提炼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国际化人才需熟练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能够有效使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获取最新的信息,从而可以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或选择。
(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快速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各种变化,从而在各种新环境下更加高效地工作。
(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国际化人才将来要面对的工作环境是多元化的,需要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所处的环境和工作内容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人才需要不断更新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因此终身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国际化人才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走向。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要求国际化人才更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与高职外语教育有机融合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内涵,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外语教育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从而设定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外语教育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霍亚丽.注重通才教育 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標的定位[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60-61.
[2]蒋丽琴.“一带一路”视阈下河南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5):187-188.
[3]杨丹,边玉柱.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J].文化产业,2021(13):141-142.
[4]瞿亚森.论新形势下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04):75-79.
[5]郑珺.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1):221-222.
本论文系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外语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WYJZW-2020-2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