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实践
2021-02-28
(龙海第一中学,福建 龙海 363102)
新课程评价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情况,更关注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体验以及核心素养的达成,并在此过程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等。[1]这就要求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德智兼备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实践中的德育素材,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实现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教育。
一、利用课堂,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一)结合教材特色栏目,渗透生命教育
在高中生物的第一堂课,讲到人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细胞时,教师播放了精卵结合及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视频,让学生根据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来计算,得出每个生命体出现的概率仅为1/246,让学生惊叹生命诞生的偶然与必然,冥想自己一路成长的历程,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肯定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再如,讲到“免疫调节”一节时,依托免疫相关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艾滋病发生的起因、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关注健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二)学习科学史,培养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性的科学发现史:“光合作用的探究”“酶本质的探索”“证明遗传物质的科学实验”“第一种激素的发现”“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索”等。学习这些科学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沿着这些科学的发现思路做了多次思维探究之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发现问题—再研究再修正—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模拟探究过程来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科学知识来之不易,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获得的。
科学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生物实验的知识与方法,还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认同艰辛而漫长的成功之路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利用课外活动和体验,进行德育教育
(一)巧用校园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生活就是知识的延伸与知识价值的体现,教师多次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校园生物资源,把课本的文字转化为真实的体验:师生一起观察校园植物的水平镶嵌和垂直分层现象;草地上实地通过抽样方法估算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学农基地解读合理密植、光合作用的原理;生物教学园辨别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校园里体会蜻蜓点水、白蚁扑火、燕子低飞的生物学意义;池塘边惊艳水禽涉水捕鱼的敏捷,经历锦鲤从非条件反射到“伸手张口”的条件反射的形成;茶梅花台感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通过身边事物和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好奇心,解答来自课堂、来自生活的疑问,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利用学农基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劳作,不仅提高知识与技能,也能体验稼穑之艰辛,感悟丰收之快乐,珍惜劳动成果,从而逐渐形成感恩的情怀,并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人生观,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等身心发展。[3]
(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社会责任感
在生态专题的学习中,教师让学习小组收集关于生态问题的视频、图片、文字信息等。组织小组展示任务成果、进行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现状揪心,产生危机意识和行动意识。建立同桌相互监督机制,把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习惯化,让环保行为成为一种自然,如随手关灯节能减排、减少水流量节约用水、纸张正反面对折或二折利用、餐饮方面的光盘行动等。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并真正付诸行动。
关注生态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认同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平衡。
三、利用实验课的分工合作,培养科学思维
为了解决课程紧张问题,教师通常会整合多个实验来节约时间。由于培养不慎又时值冬天,没有黑藻这个实验材料,而菠菜观察效果又不佳的情况,学生萌发了另寻实验材料的想法。通过“分工找材料-汇总讨论查证-预实验探究”,最终确定了校园中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葫芦藓和金发藓作为实验材料,整合地做了三个实验。
实验课通过“分组实验—展示—交流—评价”的形式进行。组别1:观察叶绿体,学生利用葫芦藓叶片取代黑藻叶观察叶绿体,高倍镜下观察效果良好,解决了黑藻冬天难以培养的问题,且取材便利,不受季节的限制。组别2: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学生用葫芦藓叶片取代洋葱外表皮,把液泡视角换为叶绿体为参照物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组别3:探究阴生植物的色素种类,学生用金发藓(植株相对较高,叶片多且浓绿)来观察对比不同用量的提取液下色素的分离情况。对比菠菜叶,效果显著。三个课堂实验通过一个特定结构(叶绿体)串联起来,实现系统构建;通过寻找实验材料——苔藓,实现了一材多用的优点;增进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也培养了学生走近自然。爱护生命的情感,令其树立生命观念和承担社会责任。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分工又交流合作,严格操作,跟踪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及时整理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组内探讨、组间交流,以真实的现象或数据,就探究过程、结果、经验和体会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全班同学汇报。而对于异常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从实验操作过程中查找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做出详细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改进实验操作的意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求知求真过程的乐趣,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还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传授知识不仅要教会学生去理性判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爱护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德育教育和学科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教学机制长期渗透而形成的品格与能力。因此,德育教育和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不仅在教材、在课堂,更在于每一个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