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探究
2021-02-28
(福清融城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正式迈入了“素养时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要通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予以保证。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囿于传统思维,流于表面形式,或将教材知识点的整理归纳简单等同于学科素养的渗透落实,或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交付于课后复习的识记背诵。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彻底,学科核心素养也因此难以落地生根。[1]
对于教学设计,很多教师习惯于重视开始的精彩,关注过程的流畅,往往忽视了结尾环节。在结尾没有深挖教材拓展更广阔的教学活动,没有吐故纳新提供更丰富的情境体验,依然是很多教师的思维惯性;利用思维导图简单归纳总结,选择一两道题目粗浅讲练结合,圈画重点知识要求学生限时速背等所谓“快、准、狠”的“知识授受”教学结尾模式,依然是很多教师的课堂常态。这些课堂教学困惑需要引起教师的思考与探究。教师需要赋予“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相应的新品质和新内涵。
课堂教学结尾设计同样考验教师的基本功,结尾处理巧妙也能画龙点睛、回味悠长,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探究了一些颇见成效的课堂结尾艺术。
一、量凿正枘,与时共进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乐于结合新生代学生的各种新兴生活内容,关注学生的一些“时尚”理念,不断探究在结尾艺术中融入这些“时尚”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同时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跟随时代节奏,不落俗套,永葆勃勃生机。
例如,在完成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内容后,预留了10 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开展小组探究:巧借计算机的各功能键名称,来秀一秀自己值得让人点赞的网络交往新体悟。活动内容一亮出,小组成员们就热情澎湃,各种奇思妙想喷涌而至:“人生没有‘后退键’,但曾经笑过、哭过或是错过的岁月都将保存于心,在网络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剪切’忧伤,‘复制’快乐,‘刷新’心境,‘新建’趣处,畅享健康网络新生活”“向上吧少年!莫被虚拟的网络世界‘粘滞’”……这些课堂教学中喷涌而出的语言真的是初听倾心、刹那欣喜。两三节课的学习,旨在帮助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网络生活,初步具备媒介批评能力。学生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生活的核心素养目标,在这些惊艳之语中,已然“春风化雨,润物有声”。
二、随兴而学,怡情养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抽象内容较多。在教授中,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歌曲、诗歌散文、影视精彩片段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给学生鉴赏,让学生能在鉴赏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同时寓教于乐,激起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为学生精心准备的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教学内容,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例如,完成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框题,齐声诵读《诫子书》(节选);讲完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播放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曲《世界》;讲完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框题,播放影片《美丽人生》精彩片段;讲完九年级下册“走向未来的少年”,播放诗朗诵《那条未选择的路》;等等。这种结尾形在引趣,也需重在提升。要让学生在鉴赏之中产生共鸣,在感受余音绕梁的美妙情境中,自觉陶冶情操,提升觉悟,从而教育学生力争做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公民。
三、学科渗透,妙笔生花
讲练有机结合,始终是学科教育教学要秉承的黄金法则之一。当前的考试命题,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核心素养是灵魂。学科渗透的题型题目尤受欢迎,学科资源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种种疑窦而引发的期待探究,这种结尾设计便于比较,利于理解,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触类旁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落实了学生感知反应、整合推理、研究反思等学习素养的培养。
比如,上完八年级上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框,就预留时间为学生准备一道探究分析题:请说说我国的陆地边界线有多长?我国和哪些国家接壤?试分析我国周边国家关系中的不利因素?联系上述问题探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性?维护国家安全是否人人可为?借助该题,综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强化了对初中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认识并从小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设计准备能渗透学科知识、融合重难点的情境练习,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又促进学生练、思、问,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可谓“读书练百题,妙笔能生花”。
四、按图索骥,融会贯通
道德与法治教学更需要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最高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旨在引领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这决定了教学的知识绝不能仅仅囿于课堂之内,而应通过活动的深度引领,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2]因此,教师在课授完毕时,可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依托教材,预留如社会调查、手抄报、小论文等实践探究型作业。这种结尾一般适用于单元教学完成之后,做出适当布置,切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例如,上完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爱‘空巢’老人”的社区公益服务活动;在完成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的学习后,建议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与父母互换角色,进行“由我来当家”的角色体验活动;学完八年级下册“崇尚法治精神”后,组织开展“关注少年法庭,感受法律尊严”的社会调查活动,并撰写政治小论文;完成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后,组织开展小组社会探究“探访美丽福清的‘海绵城市’”等。这种“按图索骥”的方式能较好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探究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践行学科教学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素养目标,以期“按图索骥术常灵”。
此外,课堂评价、阅读提问、学生质疑、小组汇报等结尾艺术方式也可以灵活运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需要教师超越浅表的“知识授受”教学惯性模式,探究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意义,探索更有深度的课堂教学。[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探究,应始终秉持知识为思维的起点、能力为设计的重点、核心素养为教学的灵魂。结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体验,提供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培养学生成为自主探究者、独立思考者、合作参与者、创新体验者。良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应具有鲜明的目标性,旨在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公民;良好的课堂教学结尾还应具有积极的导向性,重在引导学生感知与反应、探究与创新,获取新知并且趋向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