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中药汤剂熏洗坐浴治疗炎性外痔的疗效分析
2021-02-28
(江苏丰县人民医院 肛肠科,江苏 丰县 221700)
0 引言
痔疮为临床常见疾病,一般来说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较为常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临床表现为肛门肿物或便后肿物脱出、肛门异物感、肛门疼痛、便血、肛周潮湿、瘙痒或肛门坠胀不适等症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甚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当前,治疗痔疮的方案多样,如注射硬化治疗、胶圈套扎法、痔核外切内扎、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弹力线自动套扎等。但由于痔疮易复发的特点,远期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临床治疗痔疮原则主要归纳为:对于无症状的痔疮一般以改善生活习惯为主,对有症状的痔疮治疗重点在于消除或减轻症状,而非一定要根治[2]。总的来说,痔疮的治疗以改善和缓解症状为前提,治疗时必须遵循“先保守,后手术”和“微创”原则。而炎性外痔是发生在肛管齿线以下,因损伤、感染、硬便压迫等各种原因致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线下方静脉曲张或血栓形成、局部水肿,表现为肛门肿物或疼痛、异物感、瘙痒、坠胀等,治疗上则多行保守治疗。若外痔较大时,行走不利,患者比较痛苦,尽快缓解症状的要求迫切。笔者为寻求炎症外痔的更好的、更快的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自拟中药汤剂予以熏洗坐浴配合改善微循环消肿药物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门诊接诊治疗的炎性外痔患者2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门诊号作为编号进行随机排序后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其中145例接受常规抗炎、改善微循消肿药物口服+硫酸镁热敷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中;另145例采取常规抗炎、改善微循消肿药物口服+自拟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中。观察组中,女76例,男69例,年龄23~68岁,平均(45.66±7.56)岁,病程5个月至4年,平均(1.68±0.89)年。对照组中,女78例,男67例,年龄18~66岁,平均(47.26±7.66)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1.78±0.9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分析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以下临床症状及体征,经临床确诊为外痔:肛门处有肿物、异物感,伴有疼痛、便血、肛门坠胀等不适;大便或劳累后肿物变大或疼痛加重,肿物无法复位;同时排除肛周脓肿等其他疾病。②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相关治疗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③合并有其他肛肠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药物+改善微循消肿的地奥司明口服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硫酸镁溶液熏洗热敷,按1:1比例调制硫酸镁溶液,取1000mL溶液加热后迅速倒入便盆中,温度高时熏蒸,待药液温度降至40~45℃,热敷,10min/次,2次/d。观察组采用自制汤剂熏洗坐浴治疗,中药熏洗药组方:苦参15g、黄柏12g、苍术15g、蒲公英15g、熟大黄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当归尾10g、地榆10g、泽泻12g、槟榔12g、制草乌6g、芒硝8g。随症加减:肛门烧痛者加冰片10g、薄荷10g。湿重瘙痒者加枯矾20g、蛇床子20g等,上述诸药加入2500mL清水中煎煮,待药汁浓缩至1000~1500mL后取出,置于坐浴盆中,早晚各熏洗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d,14d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观察指标
症状积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评价患者症状分级情况,按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赋值计分,0分为正常、无症状,1分为症状轻微,2分为中度,4分为严重,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痔核大小、疼痛、肛门坠胀、便血、水肿程度等五项症状[4]。临床疗效判定:①痊愈:治疗后,患者肛门肿物、疼痛、便血、肛门坠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症状积分下降程度≥95%。②显效:经治疗,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改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在70%~95%。③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及有一定改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在50%~69%。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5-6]。
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痔核大小、疼痛、肛门坠胀、便血、水肿程度等五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对比(±s,分)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对比(±s,分)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祖国医学对痔疮的认知由来已久,痔的病名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西山经》中就有载(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而民间素来有:“十人九痔”之谈,反映出痔疮发病率非常高,是临床常见疾病,相关报告称,痔疮在所有肛肠疾病中占半数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7-8]。痔疮看似一个简单疾病,但现代医学也仍未阐明其病因,可能与多因素相关,其中最为熟知的两类原因学说主要包括静脉曲张说以及肛垫下移说[9-12]。炎性外痔多因排便时过度用力、手术牵拉等原因导致肛门部位皮肤受损、感染,内痔脱出、肛裂等病变引起肛周组织内静脉曲张或血栓形成,加之血液回流不畅,局部组织水肿形成外痔或原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外痔水肿。
祖国医学对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追溯起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如《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了痔疮发病原因,其载“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此后历代均有所发展,认为痔的发生是因人体脏腑本虚,阴阳失衡,外感风、湿、燥、热等邪气,加之嗜食厚腻肥甘、辛辣刺激之物,长期久坐、便秘或久泻久痢,或跋涉远行等,致使风、热、湿、瘀从内而生,使得脏腑血气失和,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经络阻滞[13-15],下迫大肠、肛门,湿热与淤血结滞郁积而成,故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主。而炎性外痔的发生又多与外部损伤和感染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外痔多与湿、热、瘀有关,致使肛门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而见肿、痛、坠胀等症状,治疗主要以清热祛湿、凉血活血、祛瘀止痛为法。
本研究采取中药外治法进行干预,研究所用药方中苦参有清热燥湿、归大肠经、膀胱经的作用;黄柏、蒲公英可泻火解毒,善于清下焦湿热;熟大黄、芒硝消肿止痛;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止痛;地榆解毒敛疮,消肿止痛;泽泻、槟榔共奏利水消肿;制草乌温经通络止痛。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利水消肿、活血消痛之效。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熏洗治疗效果较常规的硫酸镁热敷效果更高,推测为硫酸镁主要起到消肿作用,为治标,而本中药汤剂兼备抗炎、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多重作用,为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自制中药汤剂熏洗坐浴治疗炎性外痔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减轻痛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