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2021-02-28张晋萍
张晋萍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联合十二直肠镜同期治疗(IO-ERP/EST+LC)、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同期治疗(LC/LCBDE+IOC)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安全性,总结手术经验,评价LC/LCBDE+IOC效用。方法:2012年2月~2014年12月,采用IO-ERP/EST+LC治疗4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LC/LCBDE+IOC治疗45例纳入观察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疗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例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LCBDE+IOC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整体疗效较好,技术更成熟,有助于预防复发,但相交于IO-ERP/EST+LC住院时间相对更长。
关键词:肝内外胆管结石;双镜联合;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8--01
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复杂的分阶段慢性病,病情复杂,可并发肝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致死亡。手术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是一种常用的术式,但其是否可作为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尚存在争议[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2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89例,其中男34例、女55例,年龄18~88岁、平均(52±4)岁,12例急性胰腺炎发作,14例合并急性胆管炎。CHild-Pugh分级:Ⅲ级15例。其中采用IO-ERP/EST+LC治疗4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LC/LCBDE+IOC治疗45例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肝功能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术腔禁食6h,常规術前备皮、肠道准备,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100mg,据患者病情,选择是否留置胃肠减压管、导尿管,口服胃镜胶浆。经口鼻气管插管麻醉,行常规LC术,而后行ERCP术,C型臂检查,调整体位,经口腔进入十二指肠镜,观察组胃肠道情况,判断有无肿瘤、溃疡等病变,进入十二指肠第二部后,观察肠乳,判断有无肿瘤的合并症,切开,以斑马导丝经工作通道进入十二指肠第二部,透视下行乳突插管,部分乳头预切开插管,注入优维显,透视下见肝内外胆管被造影剂充盈,观察组肝内外胆管病变情况。而后进行内镜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ST取石术、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术或鼻胆管引流术。术后禁食水8~12h,常规监护,若合并胆管炎,使用抗生素,检测AMY,调整胰酶抑制剂使用量,术后1-3日待病情稳定后,行鼻胆管造影,选择性拔除。
1.2.2观察组
术前准备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先行LC术,而后进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以及术中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暴露Calot’s三角、观察组肝外胆管情况,据胆囊管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开取石策略,若结石位于胆总管切口下方,可直接以器械趋势。常规剑突下Trocar孔伸入胆道镜,探查肝内外胆管情况,了解有无肿瘤、狭窄、结石、炎症,发现结石后一取取石网篮取出,若结石较大,配合体内冲击波取出,若结石较小,以内镜抓钳或活组织取样钳子取出,若胆囊管壁较小,可直接切开胆总管前壁同法取石。而后游离切除胆囊,无结石残留、乳头狭窄,以5-0薇荞可吸收线一期缝合关闭切口。选择合适的T管,5-0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胆总管切口,检查无渗漏,取出标本,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处理一对照组基本相同,术后5-7日患者病情稳定后,行T管造影,确认有无结石残留,若无3周后拔除。
1.3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率、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复发率。
1.4统计学处理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32.6±18.3)min、术中出血(55.8±18.3)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5.5±3.7)h、排气时间(29.5±15.1)h、住院时间(5.9±1.9)日,对照组则为(126.0±22.9)min、(45.5±14.2)ml、(15.1±4.4)h、(27.8±14.2)h、(4.2±1.9)d,观察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则中转2例、并发症5例、结石残留5例、复发1例,对照组则为5例、5例、5例、6例,观察组严重不良事件例次率13例低于对照组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单纯从结石清除、复方预防、并发症、中转因素来看,LC/LCBDE+IOC治疗肝内外结石疗效相较于IO-ERP/EST+LC更理想。这与两种手术技术特点有关,IO-ERP/EST+LC失败风险更高,多见ERCP插管失败以及LC失败,而LC/LCBDE+IOC操作更确切,技术更成熟。目前,对于胆囊结束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手术疗法较多,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是经典术式,特别适用于急性重症胆囊炎等急诊患者。LC/LCBDE+IOC是否可作为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尚存在争议,但从现阶段报道来看,疗效确切,可处理大部分肝外胆管结石。
LC/LCBDE+IOC技术较成熟,耗材相对较少,按照探查取石方式又可分为经胆囊胆总管探查以及经胆管探查,前者无需切开胆总管,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条件相对苛刻,后者成功率高,有助于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有报道称Oddis括约肌功能直接影响肝内胆管结石复发风险,若功能不良,复发率较高。需注意的是,仍有部分复杂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需采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LC/LCBDE+IOC无法满足需要,近年来三维技术的进步为术式的合理选择创造了条件[2]。
参考文献:
[1]章盛平,项建斌,马保金.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J].上海医药,2012,33(20):10-12.
[2]方驰华,方兆山,蔡伟,等.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构建及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9):974-976.